呼和浩特精心打造“中国乳都”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8-03
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获得“中国乳都”的称号。这一荣誉来之不易,它记录了内蒙古的畜牧业经历了从逐水草而生、粗放经营到现在科学规模化养殖的历程。现在内蒙古的畜牧业已走出了数量畜牧业,质量畜牧业成为政府和养殖户的共识。特别是奶牛养殖已形成了独特的卓有成效的科学养殖体系,成为全国奶牛养殖的学习典范。就内蒙古奶牛科学养殖体系建设的情况,笔者走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周文毅和呼和浩特市奶业协会秘书长巴根那。随着“奶业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呼和浩特市作为奶业发展最强劲的市,奶牛头数迅速增加,鲜奶产量大幅度提高。去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50.4万头,比上年增长41.4%;鲜奶产量达到159万吨,增长57.8%。全市人均鲜奶占有量达到了746公斤(213万人口)。在全国37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存栏、鲜奶产量、鲜奶人均占有量均名列第一。

全国乳业群雄四起,竞争激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完善服务等,都是决胜的要素。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呼和浩特市乳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他们从三个方面入手:

乳制品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据专家测算,我国近年来液态奶加工能力每年增长30%,而液态奶市场每年增长20%,这说明液态奶市场开发的速度低于产品能力扩张速度。目前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乳产品结构都比较单一,液态奶占乳制品总量的90%。今后,为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呼和浩特努力加快调整乳制品的产品结构,在大力开发液态奶市场的同时,加快发展牛奶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奶酪为例,欧洲人均干酪消费量为18公斤,我国干酪的人均消费仅为0.1公斤,而且主要依靠进口。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乳制品精深加工的空间是很大的。伊利、蒙牛等乳制品骨干企业,都十分注意开展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注重技术引进,力图尽快扩张功能奶、奶油、风味奶酪、乳清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内蒙古乳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这是他们提高附加值和“牛奶在内蒙古,产品走出内蒙古”战略方针的体现。

奶牛种群扩张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最近几年,内蒙古奶牛饲养规模主要以外延扩张为主。2003年,全区奶牛饲养量增加了46万头,其中50%是从区外购入的。2004年6月末,全区奶牛存栏总数达181.6万头,通过正常扩繁完全可以适应奶业加工的需求。呼和浩特市的奶牛增长,也是走这条路子。他们努力控制外购奶牛,坚持向自繁扩张的路子转化。除购入高产优质的种牛之外,尽量控制外购奶牛。大力加强奶牛种子工程建设,采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奶牛单产,改良低产奶牛的品质。他们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如胚胎移植的性别鉴定、冷冻精液的性别分离等高科技手段,来加速低产奶牛的改良速度。全市共建起奶牛冷配站点1657个,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奶牛,特别是《牛人工授精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整顿和规范冻精市场、提高奶牛质量起到了巨大作用,基

本上制止了劣质奶牛冻精在生产中的应用,冻精实行了主渠道统一经营,采取轮回引进的办法,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引进目前国内最优秀的公牛冻精,对全市奶牛进行改良,确保了全市奶牛都能用上优质冻精,全部实行冷配。通过良种引进、冷配改良以及胚胎移植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奶牛单产由1999年的4.2吨,提高到目前的4.8吨,提高了14.3%。

奶牛饲养管理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在促进这一转变中,呼和浩特市大力推广和普及标准化、模式化的养殖新技术,引导和扶持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生态牧场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社会化服务,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建立和完善奶牛疫病防治体系、牛奶及奶牛饲料安全和乳制品质量检测体系。农牧民走上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以及人畜分离、卫生标准的生产发展之路,逐步由过去“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定期核算、按时付款”的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模式,发展为现在的“规模饲养、舍饲精养、集中挤奶、定期核算、按时付款”的大规模、小群体饲养模式。目前该市共建成10万头以上的奶牛基地旗县区2个,其中土左旗奶牛存栏达15万头,在全国县级区域排名第二;建成5-10万头基地旗县2个;建成千头以上奶牛基地乡镇47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一半以上。为了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方便广大养殖农户,减轻奶农的劳动强度,为了杜绝鲜奶掺杂使假,按照200-300头规模建一处挤奶站的要求,全市累计建成集中挤奶站1227座,基本做到奶牛养到哪里,奶站就建到哪里。全市奶牛防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乡镇均设有畜牧业综合服务站。

在奶牛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广大农牧民发展奶业和扩大再生产资金缺乏的实际困难,各级政府积极协调乳品企业和农村信用联社,争取贷款扶持,农户每购买1头奶牛,企业、信用社贷款5000-8000元,几年来,伊利累计扶持农民贷款6亿多元,蒙牛累计贷款3亿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发展奶业的生产积极性。截至2004年底,全市饲养奶牛的农户发展到11.2万余户,比上年纯增2.6万余户,惠及农民近45万人。

超常规发展的奶牛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多种产业,特别是带动了畜牧业的全面进步,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其中畜牧业增加值就达25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50%;同时也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5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来自奶业的收入就达1565元,占收入总数的39%。可见奶牛业已名符其实地发展成为该市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奶牛业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乳品加工企业的不断壮大,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乳品加工企业,依托基地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生产、经营规模日趋壮大。去年伊利实现税后销售收入87.3亿元,蒙牛实现税后销售收入72.1亿元,稳居全国同行业的第一、二把交椅。初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有近10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饲草料的种植加工以及鲜奶收购、加工、运输、经销以及饲料生产、供应、兽药和牧业机械生产经营、印刷包装等与奶业相关的行业,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