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全年的价格走势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8-03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经济加速度不高 价格上冲力不强

  视点

  ■由于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率位于潜在增长率附近,经济加速度不高,价格上涨的冲力不强,加上货币供应量增长相对较慢,汇率基本保持稳定,使得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幅度不高。但由于利率水平较低,对资本品的需求较为旺盛,使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在消费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大环境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2005年CPI将达到2.5%左右的较低涨幅,月度涨幅的低谷将出现在三季度。

  ■此次经济扩张中,到目前为止,年度经济增长率是从1999年最低点时的7.1%提高到2003年的9.5%,在4年之间仅仅提高了2.4个百分点,提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前两次经济扩张期,因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也从1999年的-1.4%提高到2004年的3.9%,提高了5.3个百分点,价格上涨的冲力也明显低于前两次。

  ■在本次经济扩张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明显低于前两次扩张期,1999年到2004年, M2(口径为全部金融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的年均增长率为16.2%,这一增长率比1985年到1988年 M2的年均增长率低了8.6个百分点,比1990年到1994年 M2的年均增长率低了14.1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得低于前两次扩张期,相对而言处于比较合理的增长区间,因此价格上涨率明显低于前两次扩张期。

  ■今年内经济增长和价格变化的整体格局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将保持较高的涨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企业商品价格涨幅明显低于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涨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更低。从居民消费价格来看,考虑到去年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将呈现缓慢下滑的态势,四季度将有所反弹,低谷将出现在三季度,全年CPI涨幅预计为2.5%左右,略微低于2.5%的可能性大一些。

  近两年来,除了前年二季度因非典疫情影响GDP增速较低之外,国民经济一直保持9%以上的高增长率,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最高时也才略高于5%,呈现了经济高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较低的态势;但是,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较低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尤其是原材料、动力、燃料购进价格(以下简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出现了较高的上涨率,形成上游产品和服务价格高涨、下游价格平稳的态势。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势值得深入研究。

如何看待当前高增长、低价格的态势

  1、经济增长率位于潜在增长率附近,不构成对价格上涨的较强拉动力量

  要对当前经济增长和价格上涨的态势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首先要对所谓高增长的态势进行分析。就当前9.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而言,无论是同其它国家相比,还是同前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相比,确实都是一个相当高的增长率。但是,从经济增长和价格上涨的关系来看,并不能够直接看经济增长率的绝对高低,而是要与潜在增长率进行比较。

  根据转化形态的菲利普斯曲线来看,价格上涨率与失业率成反向变化,当失业率提高时,价格上涨率降低,反之亦然。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同总产出缺口(指总产出与潜在总产出的偏差率)成正比,即当总产出高于潜在总产出时,失业率将趋于降低;当总产出低于潜在总产出时,失业率将趋于提高。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将总产出缺口与价格上涨率联系起来,当总产出高于潜在总产出时,价格上涨率将趋于提高;当总产出低于潜在总产出时,价格上涨率将趋于降低。

  如果从动态角度来看,只有当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潜在增长率一段时间后,实际总产出才会高于潜在总产出,对价格形成较强的拉动力量;相反,当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一段时间后,总产出才会低于潜在总产出,由于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价格缺乏上涨的动力甚至出现价格水平下降的情形。对于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长率,经济学界多数人的共识是大约处在9%--10%的区间内,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恰恰位于潜在增长率附近,处在比较合适的增长区间,与潜在增长率的偏差很小,不构成对价格水平上涨的拉动力量。

  如果将此次经济扩张与1980、1990年代两次经济扩张期做一对比,在1980年代,年度经济增长率最高的是1984年,GDP增长率高达15.2%;在1990年代,GDP增长率最高的是1992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4.2%;都明显高于潜在增长率,因此,也都出现了很强烈的通货膨胀。而此次经济扩张中,到目前为止,年度经济增长率最高为9.5%,大约等于潜在增长率,因此,通货膨胀率低是比较合理的结果。

  2、经济增长的加速度不高,价格上涨的冲力不强

  根据西方国家1970--1980年代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以菲利普斯曲线为理论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理论提出,治理通货膨胀要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为代价。如果想要在较短时间内使通货膨胀率以较大幅度下降,就要以经济增长率较大幅度的下降为代价。尽管经济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可能具有非对称性,但可以认为,经济增长加速的快慢,对价格上涨率加速的快慢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如果据此将此次经济扩张与1980、1990年代两次经济扩张期做一对比,在1980年代,从年度经济增长率最低的1981年到最高的1984年,GDP增长率从5.2%提高到15.2%,在3年之内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1年的2.5%提高到1985年的11.9%,4年之间提高了9.4个百分点,1986年有所下降之后,1988年又提高到20.7%(1984年以前没有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统计数据)。在1990年代,从年度经济增长率最低的1990年到最高的1992年,GDP增长率从3.8%提高到14.2%,在2年之内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1.3%提高到1994年的25%,4年之间提高了23.7个百分点;在这两次经济扩张期,经济增长率都在短期内大大提高,同时,价格上涨率的提高也很快。而此次经济扩张中,到目前为止,年度经济增长率是从1999年最低点时的7.1%提高到2003年的9.5%,在4年之间仅仅提高了2.4个百分点,提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前两次经济扩张期,因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也从1999年的-1.4%提高到2004年的3.9%,提高了5.3个百分点,价格上涨的冲力也明显低于前两次。

  3、货币供应量增长控制得相对较低,支持价格上涨的力量相对较弱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多年来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在长期内,货币供应量是决定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本次经济扩张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之所以低于前两次经济扩张期,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差别也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在1980年代的经济扩张期内,从1981年到1985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口径为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3.5%,1985年到1988年,M2的年均增长率进一步提高到24.8%;在1990年代的经济扩张期内,从1990年到1994年,M2(口径为全部金融机构,由于起始和终至年份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口径不一致,1990年M2数据为作者推算的)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0.3%,比19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高出6个百分点左右,正是由于1990年代货币供应量的增速高于1980年代,才造成在经济加速度和经济增长率都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幅度和冲力在1990年代都比1980年代要高。而在本次经济扩张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明显低于前两次扩张期,1999年到2004年,M2(口径为全部金融机构,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的年均增长率为16.2%,这一增长率比1985年到1988年M2的年均增长率低了8.6个百分点,比1990年到1994年M2的年均增长率低了14.1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得低于前两次扩张期,相对而言处于比较合理的增长区间,因此价格上涨率明显低于前两次扩张期。

  4、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向国内的传导相对较弱

  为了纠正传统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人民币汇率高估的问题,1980年代之后,人民币汇率多次下调,人民币对外的贬值,使得国外商品的进口价格不断上涨,形成对国内价格上涨的推动力量。在本次经济扩张期内,虽然人民币汇率也出现小幅波动,但基本保持稳定,使得国外商品价格的上涨没有通过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而放大。

如何判断全年的价格走势

  根据前面分析的思路,要判断全年的价格走势,我们就要对全年的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状况进行判断。

  从近期经济运行的态势来看,自2004年上半年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之后,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缓慢下滑,虽然近期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加快,但较上年同期仍然要低一些,同时,受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出口增速也呈现轻微下滑的态势。因此,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将保持在高位,但几乎不存在进一步明显提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位于接近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内。

  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情况来看,近几个月M2增长率介于14%--15%之间,略低于全年增长15%的目标,而且全年增长15%的目标也不是一个高增长率。因此,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提高的可能性也不大。

  从利率水平来看,由于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呈现下滑态势,加上经济增长比较适度,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尽管伴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进一步下降,实际利率会略微提高,但近期内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仍然不会有明显改观。

  在上述几方面条件的影响下,我们认为,今年内经济增长和价格变化的整体格局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将保持较高的涨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企业商品价格涨幅明显低于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涨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更低。从居民消费价格来看,考虑到2004年价格水平基数的影响,2005年前三季度将呈现缓慢下滑的态势,四季度将有所反弹,低谷将出现在三季度,全年CPI涨幅预计为2.5%左右,略微低于2.5%的可能性大一些。

透视

  1、低利率导致居民对固定资本品需求的增加

  从三次经济扩张和价格上涨过程中居民的行为来看,由于负利率的出现,居民都试图采取某种方式来避免负利率造成的损失。1980年代,在缺乏金融替代资产的情况下,居民采取的方式是抢购商品;1990年代初,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证券价格出现暴涨;本次价格上涨过程中,由于住宅已经商品化,加上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商品房成了居民和企业规避价格和利率风险的工具。

  从供给方来看,由于利率低,资金使用成本低,对于需要大量使用贷款的房地产企业来说,低利率无疑也有利于它们增加投资(这一点在下一部分的例子中能够看得更清楚)。由于供求两方面的作用,促成了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由于房地产对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产品形成大量的需求,这些产品的生产又对其它生产资料形成了巨大的需求,成为带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强大动力。

  2、低利率导致企业对固定资本品需求的增加

  低利率不仅使得房地产业资金成本降低,对其它行业的资金成本也有明显的影响,从而导致对资本品需求的较快增长,通过给出的下述例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该例子中,假定两个厂商A和B生产同等价值的产量,使用的成本是一样的,厂商A的生产方法使用较多的劳动,厂商B的方法使用较多的资本,相对而言,厂商A的生产方法是劳动密集型的,厂商B的生产方法是资本密集型的。假设资本采用年限为10年的直线折旧法,每年的资本折旧成本为资本数值的10%,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利率从6%降到4%时,厂商A生产同等数量产品的总成本从1000元减少到990元,即减少1%;厂商B生产同等数量产品的总成本从1000元减少到920元,即减少8%。由于假设两个厂商每期产量数值相同,利率的下降使得厂商A的单位成本下降1%,使得厂商B的单位成本下降8%。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伴随着利率的下降,资本密集厂商生产成本的下降幅度大于劳动密集厂商的下降幅度,因此,在整个经济中,就会产生较多使用资本和较少使用劳动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对资本品的需求就会比较旺盛,快于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劳动收入的增长相对较慢,由此会造成投资增长快于消费增长的情况。因此,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就会快于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3、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受阻的原因

  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受阻,究其原因,主要是整体上我国已经从短缺经济变化为相对过剩经济。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商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后,企业能够迅速感觉到需求的变化,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企业可以迅速地调整价格。因此,当生产资料价格提高之后,企业相应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提高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从几种价格指数变化的情况来看,相互之间的上涨幅度都差不多。到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整体上进入商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从生产资料价格到消费品价格的传递过程会受到供大于求环境的约束,企业无法将生产成本提高的影响全部转移,部分影响在企业内部消化。从几种价格指数变化的情况来看,表现为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涨幅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大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由于部分行业供大于求的状况比较严重,甚至是出厂价格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提高。

  从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和企业盈利状况来看,一些行业内的企业也确实具有消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能力。首先,由于利率较低,企业财务成本较低;其次,由于从1997年开始,国有企业大量富余人员分流,通过种种渠道转移到非国有企业就业,加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就业,这些都提高了劳动力使用效率,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由于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近三年来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较2002年以前有明显改善,从而为企业消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总体策划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程培松 上海证券报总编助理课题负责人 张学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阎娟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课题组成员 邹民生 祝宝良 王远鸿 胡少维 张永军 伞锋 王硕 朱敏 李若愚 范敏 徐平生 本文执笔 张永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