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主因系物流“短路”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8-05
2003年以来,我国广东等地的粮食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上涨,有专家分析指出,导致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粮食物流节点脱节。粮食物流是粮农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连接生产与消费,维持着粮食市场的基本平衡。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我国粮食物流存在的弊端,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粮食物流企业正面临着以高过国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与之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此外,铁路,交通体制改革的滞后,也使物流在运输方面遇到较大“瓶颈”。据调查,国内粮食从生产区运到销售区的流通费用,占在销售区的粮食销售价格的30%到35%,而国外如加拿大则是20%到25%。过高的流通费用以及小农生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目前中国粮食价格平均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局面。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认为,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粮库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下;各种运输方式及其衔接配套待优化;装卸能力及方式自动化水平和物流信息化水平待发展;物流网络体系和电子商务体系待完善;各种体制障碍待解决等。目前,我国储备粮库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以及长江中下游粮食产区,东南沿海销售区库容相对不足,中转设施也相对落后,港口接待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以东北为例,其目前的粮食生产与外运极不适应,运输体系和部门各自为政,相运输设施和技术落后,一些运输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地整合与利用,流通成本大大提高。据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南运,主要靠铁路运输和水上运输,目前70%左右采用包粮方式,粮食运费高、损耗大、效率低。黑龙江粮食南运,走铁路加水运到广东,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5%左右,如果从大连口岸出口粮食,流通费用占30%左右,撒漏损失一般占3%至5%。而欧美国家流通费用率最高不超过25%,撒漏损失不超过1%。

据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司长何毅透露,我国制定的粮食物流发展目标是通过10年的努力,完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和完善粮食运输设施,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和检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通道,实现跨省粮食物流的散装、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国家还出台了《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作为实施方案。

有专家认为,要加快我国现代粮食物流的建设步伐,须多方协作,整合现有资源,大胆进行体制和制度创新。专家建议需提高4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高中转能力,即在枢纽站点继续建设中转性质的仓储设施;二是提高装卸能力,即在粮食主要集散地建设发放和接收设施;三是提高整体运输能力,包括购置多种运输工具和优化整体的运输网络;四是提高全面协调能力,主要是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创新体制并整合现有资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官员日前透露,我国将重点建设东北、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等五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为提高东南沿海地区的散粮接卸、中转能力,我国将争取用5到10年时间,在浙江、福建、上海、广东一带建设10多个粮食港口中转库及专用码头。这样一来,我国东南沿海港口年接卸散粮的能力可以达到3000万吨以上。此外,我国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进行由铁路“包粮”改“散粮”的运输试点,也将大大缓解我国粮食运输疲软的现状。

与此同时,国外一些粮食物流大鳄也对中国粮食物流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美国农业协会董事长艾力克·帕斯莫尔在今年的美国粮食流通情况演讲会上就曾表示,中国和美国都是非常重视农业的国家,美国在粮食流通等领域方面的现代设施和现代流通体系,以及在给农民生产、流通等各个方面提供的服务,都可以与中国进行广泛的交流。

国家粮食局管理司司长何毅说,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变革中。从宏观经济发展阶段来讲,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与此同时,又跟随国际经济的变化,提前进入了信息化的阶段。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交织的宏观环境下,改革不适应形势的粮食流通体制,发展基础薄弱而又障碍重重的粮食现代物流事业,尤其需要以合作的方式抓住任何机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