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粮价不能解决三农问题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8-10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要讨论的话题真真切切可以说与每一个人都有关,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吃饭,都要消耗粮食。早在今年年初,就有很多人担心农民收入增长能否保持去年的好势头。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多少有些出乎预料: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比去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高于今年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夏粮收完秋粮在望,丰收了的农民兄弟们都在盼着能把粮食卖上个好价钱。

种粮补贴、取消农业税,中央接二连三的好政策已经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粮价能否持续稳定,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好政策带来的好实惠呢?就当前来讲,粮食价格趋降、农资价格上涨和自然灾害偏重,又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今天我们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先生做客新华访谈,就粮价趋势以及有关“三农”的话题与网友们在线交流。欢迎您,徐部长。

[嘉宾徐小青]: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各位网友交流有关“三农”的问题,非常愿意和各位网友就粮食价格问题等三农问题进行交流。

2005年农民增收的难度还是比较大

[主持人]:网友“二月份的那场雪”问道:“请问徐部长,决定粮价的因素都有哪些?”

[嘉宾徐小青]:经过这么多年市场化的改革,粮食的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讲,现在的粮食价格主要是供求关系决定的。粮食多了,丰收了,可能粮食价格低一点;粮食缺了,受灾了,种植面积减少了,粮食供应不足的时候价格就会高一点。既有品种的差距,也有季节的差距,总之供求关系是粮价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主持人]:网友“一言等于九鼎”问道:“我们注意到一个规律,往往前一年粮价高涨,第二年往往就又会致使粮价下降,为什么?您预测一下今年的粮价将会怎样?”

[嘉宾徐小青]:是有这个规律存在。今年粮食好丰收了,比如去年粮食不够,价格比较高,这就给农民一个信号,种粮食有钱赚,就多种一些粮食。等到市场粮食一多,价格就下来了,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况,应该说是一个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基本规律。

[主持人]:这位网友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今年会不会遵循粮价上升的规律?

[嘉宾徐小青]:粮价从2003年9月份以后大幅度的上升,是由于我们连续四年粮食减产,当年的供给不能满足当年的需求,所以粮食的价格就显得供给偏紧,价格相对高一些,比如小麦,收购价格从4毛多涨到7、8毛。粮食从2003年9月份开始上涨,是一个价格对市场的自然的反映,反映了市场的状况,也是一个合理的恢复性增长。比如之前,因为粮食价格太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越不高,就越加重了粮食的减产。

从2003年第四季度,特别是从2004年一直延续到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的情况,对于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由国有粮食企业保护价格来收购农民手里的粮食,特别是稻米。2004年就对稻米实现保护价格7毛到7.5毛收购,对2004年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对防止粮食连年下降的趋势形成了转折。去年粮食增产从前年的8600亿斤增加到去年的9389亿斤,扭转了粮食产量下降的趋势。

政府除了提供保护价格,还对粮食主产区提供了优惠补贴,比如良种补贴政策、大型农机具补贴。对种粮农民的直补,还有减免农业税,到今年为止已经有27个省市取消了农业税。所以这些惠农措施都对粮食生产、对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直接促使去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今年大家都在担心,实际我们也在担心,2005年农民增收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因为去年粮食有恢复性的增长,供给增加了,价格在市场上一定要反映出来。前一段时间对安徽、江西等一些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另外看到其他一些粮食主产区的资料,因为现在局部地区、沿海地区受台风的影响,北方地区受一些旱,气候情况应该说没有去年好,去年的气候确实不错,受灾面积比较小。但是我们看到的水稻的主产区,稻米的种植面积在增加,长势非常好,粮食小幅的下降,去年早糁米价格7毛1、7毛2,现在大概是5毛5、6毛5。

去年国家保护粮食价格收购,价值一直在7毛到7毛1中间。今年粮食增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执行去年的粮食价格政策,而且对小麦进行增收。大家知道今年的夏粮丰收了,比去年增长5.1%,2121斤,这样就会给价格带来影响,我想大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主持人]:刚才我在前面提到新华网的网友的素质很高,观察力非常敏锐,所以我们也期盼嘉宾不仅专业,而且在探讨的问题中有一些真实的经历。网友“片红休扫尽从伊”问道:“请问专家,你经常下乡吗?你一年有多长时间在农村或者下几次乡?你了解目前农村的真实情况吗?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粮农收入和粮食主产区的措施能持续吗?”

[嘉宾徐小青]:做农村研究的当然要做农村调查,我们每年至少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呆在农村,次数很多。在农村实地入村、入户的调查至少两个月以上,对农村的情况有比较真实的了解。

粮食生产要往前说,就是粮食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国家一个很基本的重要问题。因为我国人口多,粮食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还有一个情况是我们国家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在中国的传统农区、西部一些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至少一半多是来自粮食的种植。所以它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关系到粮农收入,所以这个问题必然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也必然要引起国家和政府的关注。

从2004年国家采取了一些明显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继续执行,加快了取消农业税的进程。同时,继续实行保护价格收购,也在逐步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和财政上的支持。所以国家肯定会持续的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具体的政策工具和方式,是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个人看,支持的力度不会减弱,支持的方式会日趋成熟。

仅仅靠粮价是不能解决“三农”问题的

[主持人]:网友“我是火”问道:“请问专家,一般是粮食价格作为基础价格提高以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会相应的提高,您认为通过提高粮食价格能做到“得实惠”吗?请问专家,西瓜算不算“粮食”,您对南京、郑州等地政府不让瓜农进城卖瓜又解决不了西瓜销售的问题怎么看?”

[嘉宾徐小青]: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从去年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国家的政策还有市场价格很好,天气很好,再加上汇率政策,粮农确实获得了好处。但是大家确实关注到,农用资料、化肥、种子,特别是化肥,石油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化肥生产成本的上升,致使2004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调查发现,到农民家里跟农民一笔笔算帐,一袋尿素涨多少、复合肥涨多少。总的看,去年农用生产资料至少涨了30%。今年又在去年的基础上涨了百分之十几。

农民的成本上升了,种粮的成本升高,投入的费用加大了,很明显要抵消种粮增收的好处。但是国家去年采取了一些政策,比如对化肥生产企业减免增值税等等。但农民没有明显感受到这些好处,所以现在也一直考虑,到底采取什么办法来削弱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西瓜肯定不算粮食,算水果、经济作物。这肯定是市场管理的问题,一些城市在市场管理方面可能采取了一些对农民的限制措施,我认为是没必要的。农民拿到自己的水果,拉产品到城里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城镇居民也需要。但是就有一个市场管理的问题,我想最主要应该还是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想办法给农民出售他们的产品提供方便,提供便利,“阻碍”确实大可不必。但是我认为可能会有具体的市场管理办法,怎么从实际出发为农民提供方便,这是互利的事情。

[主持人]:网友“思润之”:“农资生产商品上涨,早已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网友“梅花三农”:“粮食一涨,其它东西都会涨,而且涨幅可能更大!就像盯紧美元的汇率一样,结果农民又被打回原形。”以及网友“农民加粗人”问道:“农民和工人为什么不平等?农民生活水平怎么这么?农民的医疗问题怎么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怎么办?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公平教育?”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农民确确实实有的时候在利益保护上比较脆弱,之所以这么多网友提出一些比较尖锐和极端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理解。

[主持人]:网友“爱nimen!”:“请问专家,粮价可以由政府主导吗?农资价格可以由政府主导吗?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在于准确把握供求关系,在于调整适应市场的特色对路的产品?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主要靠市场机制!?但是对土地、资源、税收、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医疗保障要靠政府是造血机制的建立调整,而不是输血!”

[嘉宾徐小青]:这位网友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前面讲过粮食的价格决定的主要因素是供求关系,因为有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政府需要在里面进行宏观调控,不能让价格暴涨或者价格暴跌,这样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要考虑。也就是说用宏观调控的方式防止粮食市场的大幅度波动,我想这是最主要的,这是政府的作用也是政府的责任。

刚才谈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一般在正常情况下,成本上升费用就会高,但农民就受不了。这时候,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帮助农民的措施,其他国家也有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比如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太高了,就给农民一些补贴,但是这些办法能不能持续,是不是十分有效,在我们农村面积很大、农民很多的情况下,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主持人]:网友“又封我这次是为什么”问道:“徐部长,既然今天的访谈主题是粮价与三农问题,请问您认为粮价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哪些方面的利弊?”

[嘉宾徐小青]:各位网友关注的还是粮价。粮价稳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使种粮的农民有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对于现实种粮农民的收入意义是重大的,但是仅仅靠粮价是不能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农”是农村、农业、农民,面非常的广,很多网友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多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城乡差距加大,地区的差异也在扩大。在农村地区,像很多网友谈到教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农民生活的基本条件,这些都是三农问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感到有对待农民兄弟不公平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这一重要的思路,可以看出,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因为我国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结构,这和我们确立2020年的目标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异。

然后又提出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经济、社会、人与环境、地区发展等等,前一段时间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结构,逐步解决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设施,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投入不足、基本生产生活设施落后的问题,改变这种状况,才能缩小城乡的差别、打破二元结构。除了有发展的问题,改革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所以我想粮价只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能再扩大城乡差距,不能再欺负农民

[嘉宾徐小青]:谢谢新华网,也感谢关注三农问题、关注粮价的网友们。粮食是一个弱质产品,跟劳动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的资源丰厚、人口比较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这些国家,他们劳动生产力高,我国种粮食的劳动生活力比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像美国等国家要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我们国家农户又非常多,规模比较小,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所以单纯从生产粮食,即便粮食价格涨到合理的水平,国家采取了扶持的政策,小规模种粮的农民要真靠粮食是富不起来的。

我们也想扩大规模,目前人均1.4亩耕地,在这种情况下,像一些农业资源比较好的国家,一个农民好几百公顷地、一个农场上千公顷、上万公顷。所以特别是在我国,种植粮食确实有这个问题,即便现在市场价格比较好,国家采取了政策,如果下到粮产区看看,粮产区在保障粮食种植的前提下也进行了一些结构的调整。比如20年前,粮食种植面积占整个播种面积80%,去年是66%。

一是提高面积,一是扩大单产,种植一些收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也可以增加一部分农民的收入,这是实际情况。确实生产粮食不能跟生产芯片相比。但是粮食又不能没有,粮食一多,价格就掉下来了,一少又不够吃,粮食的特殊性也就在这里。现在城市发展的比较快,乡村落后,需要政府提供的一些公共产品,比如农村的义务教育、农村的医疗、社会的保障、农民的就业等等,但是现在有一些较大的差距,形成目前的状况处于一个相对软弱的水平。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出发,2020年达到建设全面小康这样一个目标。我想这个问题中央也看到很清楚,大家都明白,中央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很明确的提出2020年达到小康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通过发展不要再扩大这种差距,逐渐消除差距,不要在欺负农民。

[主持人]:网友“奔流的小溪”问道:“麦莎袭击东南沿海的很多地区,四川的猪链球菌爆发,这些大问题会否对近期的粮价产生影响?”

[嘉宾徐小青]:台风是自然灾害,对农田的危害很大。但是像浙江、福建、上海,山东的一些沿海地区都不是粮食主产区,当然对于秋粮最后的数据还要看灾害的具体数字。如果受灾面积比较大,肯定要对粮价产生一些影响,受灾大,粮食少,价格就高一点。主要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就可以了。

[主持人]:网友“大道无名”问道:请教专家,中央近两年的惠农政策会不会变?您觉得从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实质的效果如何?取消农业税后是不是又有一些其他名目的收费加重了农民负担?

[嘉宾徐小青]:中央的惠农政策我想是不会变的。我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底、年初的时候谈到这个问题,他非常明确的说,惠农的政策,给农民的好处一点也不能少。现在从政策的角度、社会分工的角度已经开始从怎么支持农民统计,比如取消农业税以后,会不会给农民增加一些乱收费,一些行政性收费。所以我们前一段在农村的实地调查中也发现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过去三提五统加农业四税,是乡政府运转的资金的来源。

从2000年以后中央实行农业税改革的实验,我们农业税改革现在也仍然在实验阶段,从取消三提五统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一些收费,采取了很多这样的措施。一直到现在,很多省份都完全取消了农业税。地方特别是乡一级政府财政的收入就没有了,中央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中央财政通过税收的方式,中央收上来以后转移支付给乡政府,乡政府财政基本靠这种方式来运转。只能说基本维持乡政府的财政来源,去年中央乡一级政府转移支付600多亿,今年还在增加。

从传统的农区中部六省地区看,仅仅靠转移支付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才有现在的县啊、乡综合体制的改革。这是党中央、国末务院今年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伴随着取消农业税以后新产生的一些问题,推行特别是乡一级政府的改革,主要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结构的精简、农村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农业税取消以后,乡、村干部不能伸手向农民要钱、收费。乡政府除了生存还要干事情,这个钱怎么来?中央政府支付的钱够不够,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个问题就不明显,一些中、西部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区,必然要受到影响。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解决,中央国务院已把它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

农村的教育、医疗问题都十分紧迫

[主持人]:网友“不到30就发福”问道:“农民一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看不起病,因病致穷,他们该怎么办?还有农村孩子也越来越上不起学,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考上大学更是上不起,他们又该怎么办?”

网友“109637”问道:“专家你好!目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短缺现象,甚至出现了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级的情况,这样一个老师要讲完一个班级所有的课程。试想,这样下去,我们的基础教育将是什么样子?出现这样的状况,是谁之过错!是制度?是体制?是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希望有关专家能够引起重视、深入调研!我还认为,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了!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把教育的沉重负担都压在了县级政府身上,县级政府为了保稳定,保运转,千方百计压缩编制,减少开支。据调查,某些县竟然5年时间不增添一名老师,而一些老教师在不断的退休,这样就出现了农村教师短缺的现象,并且,这种状况在不断的恶化。对一系列种种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全面考虑呢?”

[嘉宾徐小青]:网友提的问题我有同感,我们通过调查研究也有一些实际材料,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比如过去在很多的调查中,一个基本情况是农民负担当中将近40%是教育,例如一户农民夫妻俩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如果就种6、7亩地,种一点菜,供两个孩子上学一定要负债。怎么进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现在的问题很尖锐,义务教育现在需要免费。最近两年,中央也在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比如对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上学免书本费,已经扩大到3000万人,但是有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解决。取消农业税以后,我们看到中部的学校也很困难,地方的领导、学校的领导、老师们也很着急。

[主持人]:您提到九年义务教育,既然是义务教育,为什么还存在辍学的现象?

[嘉宾徐小青]: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办下来,“免费”确实还没有。 

[主持人]: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吗?

[嘉宾徐小青]:不仅是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更应该承担,但是我们现在也正在探索,目前是以县为主。比过去承担最基础的教育是以农民、以乡为主,现在以县为主,已经是一种推进。很有必要在这方面进一步推进。

还有就是农民看病难,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家也知道,我们在农户那里也看到这种情况。医疗资源城市占有70%到80%,乡村只占有20%。有一个调查,在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占20%多,贫困地区超过50%以上,得了大病农民根本就不看了,所以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大家知道最近两年,政府试图在农村地区搞合作医疗。

安徽试点地区可以看到,如果中央政府出十块,地方政府出十块,农民出十块,做一个大病保险。但是这种保障程度有多高,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总的说,如果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比较好的地区,效果就好。我问过一个70岁的农民,你参加合作医疗了吗?他说参加了,去年得了一场比较大的病花了1万多块钱。他说给我报销不到一半,虽然还不够,但是总体来说没有欠钱。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的合作医疗制度办得更好一点,农民看病的负担也就轻一点。从总体上讲,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看病难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因病致贫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的低收入家庭,一场大病也得不起。所以这方面的制度探讨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主持人]:网友“板凳长扁担宽”问道:“农民对土地的承包能不能持久和稳定下去,目前一些地区乱占地,甚至出现暴力案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专家有何看法?

网友“大地线虫”问道:“专家您好,现在很多地方乡镇改革将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转成企业,自负盈亏,人员流失严重。农业获得技术、信息的渠道少了,这样的改革与中央的精神是一致的吗?”

[嘉宾徐小青]:我们看到乡镇改革之后,过去我们说的七站八所,农机、农具、种子站、畜牧兽医站合并成一个服务中心,从财政拨款的行政人员转成人员编制。实际改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改成事业编制,财政负担一部分,自己再去市场挣一部分,能够养活自己,维持运转的职能。另外一种是完全切断成为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这两种情况在农村地区都有。完全从企业的情况,比如在湖北做了一些实验,一些基本技术的推广还是要由政府推广,比如卫生的检疫防疫,完全应该是政府做的事情。

政府采取招标的方式,向有资质的企业招标,我给你钱,你去干这些事情,也有成功的例子,提高了公共投入的资金效率。农机队伍青黄不接,农机资金不够,有的甚至没有,很难为农民提供一些必要的技术推广的服务。在乡一级的改革当中,会逐步摸索出一条农业技术推广,既有公益性,也有市场性、经营性,哪些是政府必须要做的,政府要出钱。至于做事是政府自己养还是市场主体做,关系不是很大,关键是政府要做。

另外一些经营项目,有一些收益的,我能为农民及时提供一些服务,也会在改革的过程中会更加的清楚。有的地区有合作医疗的改革,就多多少少能够解决一些问题,有的地方自然资源不错,农民也不错不太贫穷,但是你一问什么都没有,差别很大。

刚才网友问到土地问题,从现在国家的政策、法律的角度讲,农民承包农村土地的制度应该是长期、长久,可持续的。刚才网友谈到征地问题,农地问题我们的宪法规定:农民的土地是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再有《农村土地承包法》,用国家法律的方式赋予农民承包土地的基本权利,过去讲30年不变,今年温总理讲永远不变。我想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对于在农村采取家庭金融的方式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性的产物,是一个基石。所以我想这个制度应该是稳定、长期不变的。  

当然土地制度的设计问题还会不断深化,比如土地物权的问题,现在《物权法》出台,因为农民承包土地是一种物权,是一种财产权,但是他自己不能买卖,在制度成熟以后,抵押的问题也不大。制度还是要往前发展,但是现有的法律比较的明确要说明,农民承包土地权是物权,对农民是一种财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网友谈的也是现实中矛盾最尖锐的问题。

因为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很自然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争议最大的是制度上的缺陷,比如征地公益性、经营性怎么区别,农民集体的土地能不能进入市场。比如最近一轮的占用土地,也造成几千万的农民成了“三无”人员,无业、无收入、无社会保障,这是社会中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中央从去年开始严格控制滥占滥用耕地,采取很多严厉的措施,措施很见效。

要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结构,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去做

[主持人]:网友“奔流小溪”问道:“中央一面讲城市化,一面提出保护耕地,如何解决矛盾这两个方面?”

[嘉宾徐小青]:我能看到的情况,比如首先要保护农民,现在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是19.5亿亩耕地,其中80%到82%是基本农田,这部分土地城镇化也好、工业化也好,就是不许动。当然实际地的面积多多少少有一些差距,有的农区有85%是基本农田,是不许动的。另外,城镇的发展也应该尽量少占用地,一方面怎么尽量去占半荒的土地、不好的土地,工作中还有很具体的要求在里面,还有怎么提高已有城市的土地的使用效率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城市的土地使用效率非常低,怎么充分利用已经占了的土地的使用效率问题,恐怕还有巨大的潜力。

[主持人]:您说到粮价的问题,主要受市场供需的变化决定。网友“科学与发展”问道:“我注意到去年粮食产量增长9%,粮价大涨27%,就是说中国粮价涨跌并非受国内供求而是受国际粮价影响,对不对?”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嘉宾徐小青]:影响国内粮价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国内的供求关系,国际粮价对国内的影响远不如国内供求关系产生的影响那么的直接。当年的产量不能满足当年的需求这种情况已经连续很多年,每年除了有不足,还有进口,国际粮价主要对这部分影响比较多,这跟市场开放的程度和粮食的经营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目前的情况下,国内供求关系产生比国际粮价因素产生的影响大得多。

[主持人]:网友“雪夜的情怀”问道:“一些专家说,进口粮食就是进口土地,此话对吗?”

[嘉宾徐小青]:这没有错。种一公斤小麦要一吨水,种一公斤水稻要三吨水,农业用水在社会用水当中是一个大户。我国是土地资源、水资源都短缺的国家。比如进口一些小麦、一些玉米,当然好。但现在有没有可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都从国外进口?我们现在不如不种粮食,不如去进口可能更好,但是实际上能不能做到、有没有这种可能?国际市场粮价很高,如果我们全靠进口,一买价格就上去了。

[主持人]:网友“英岗岭”问道:“从布朗1995年提出,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后,中国究竟缺不缺粮?或者说会不会出现粮荒,一直为人们所争论不休。而且在2002年,有领导人宣称负责任地说,几年大灾中国也不会缺粮,是这样吗?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嘉宾徐小青]:布朗先生提出的是一个很著名的结论,主要还是立足于我们自己本国的资源来养活自己,这是一个基点。第二,从1994年到2005年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是通过储备、贸易等方式保障粮食安全。从实际生产和消费情况看,我们基本能够解决看得见的时间段的粮食问题。但是从长远看,人口对资源的压力看,中国的粮食确实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性办法应该说是靠科学技术,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靠消费结构的改变等。人口对资源的压力肯定是基本的问题,要完全靠国际进口,国际上总交易量只是我们国家一年总效益量的40%,我们一年消费粮食4.9亿吨,国际上才2亿多吨。我们通过生产,靠一些合理的储备制度,合理的利用国际市场、利用贸易的手段来保障粮食的安全,应该是这样一个思路。

[主持人]:网友“lxlpe”问道:“徐研究员您好!我是一个在深圳打了8年工的农民,工资和深圳的平均工资差不多,买不起房,也没有医保社保,等岁数太大了,没有工厂要了就得回农村。但农村现在的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也就是说我回去后无田可种,请问徐研究员国家会不会管我们这样的打工者?”

[嘉宾徐小青]:网友提的问题很好,农民工现在叫“流动就业”。虽然在城里打工,但是还没有在城里扎下根来。为什么他需要在农村保留地,不能失去承包的土地,也不能失去他的宅基地。这样,他才有一种保障,现在社会上还不能够为流动打工按者提供失业的保障,最低生活标准的保障等条件。这种情况下,保留土地的重要性非常的明显。制度性的建设是一个过程,会慢慢的解决,像社会保障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主持人]:您能否预计一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从城市延续到农村?

[嘉宾徐小青]: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是2200万,农村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很低的保障大概有500万,这对13亿人口的中国,中低收入层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个人非常的期望能在2020年时,五年、十年,能够慢慢扩大保障的基数和面积。要说给每一个需要保障的国民都提供保障,路还很长。

[主持人]:网友“xinhua00000”问道:“如果说农民是金字塔的最底层,请问这个金字塔能倒过来吗?另外,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农民成为富裕阶层的情况吗?”

[嘉宾徐小青]:社会的构成总是一个金字塔。从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思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农民的状况应该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建设,二元结构逐渐的消融中逐步实现。我们过去老说应该给农民国民待遇。这种状况会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随着二元结构逐渐的消融,起码要缩小、减少,使这个层面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

我们举一些极端的例子,在一些工业化的国家,美国农民不到2%;日本农民在5%到7%。他们国家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民的收入超过全体国民平均的水平。欧洲农民的数字在10%,农民也是很富裕的。现在我们国家,按照最新的统计数字农民占到69%左右,有七亿多将近八亿农民,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合理的制度都是不能少的。

[主持人]:徐部长从今天的谈话过程中,今年的粮价将会呈现什么形势?三农问题将会怎样解决?就您的理解,我国政府将会如何面对这两个问题。

[嘉宾徐小青]:今年的粮价刚才谈了不少,从8月份的市场实际价格看,中央出台的保护价格、收购政策已经在发生作用了。政府要托市,不能让种粮农民的收入有大幅度的下降,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估计今年夏粮将增加5.1%,早稻也有望和去年持平,秋粮要看灾后的统计。我认为到目前看得见的这段时间,市场价格应该能稳定。但是要说太长的时间,恐怕还要观察、分析和研究,还要继续实施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政策。虽然是由市场来起决定性因素,但是政府的支持政策、宏观调控的措施也要发挥作用,用这种办法来体现对种粮农民收入的支持、对粮食主产区发展建设的支持。

三农问题更是一个基本的全面的长期的问题。最近几年,大家都可以看到,全社会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农民的负担问题、就业问题、土地问题等等。在访谈过程我中也谈到,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国家从认识上已经看到,不统筹城乡发展,不打破二元结构,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目标去做,可能城乡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地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是来源于我们国家实际的非常到位的认识。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方向去走,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主动消除不管是由发展阶段水平决定的一些因素,还是过去由于制度性的问题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走,我想三农问题会得到逐步的改善和解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