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卫:干旱贫困区冒出新产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9-09
 西瓜作为一种产业,眼下天南地北到处都有,并不新鲜。但宁夏中卫市这个不具备生长农作物基本条件的干旱贫困区,种植西瓜却成了新产业,这不能不算是一件新鲜事———

这片干旱贫困区,特指中卫市所属的海原县北部、中宁县南部、中卫城区南部几千平方公里的地区。这里十年九旱,年降雨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在干旱年份,山坡上长草都困难,更谈不上种庄稼,山区农民基本是在靠天吃饭。

传统的技术财富

今年算是“九旱”其中的一年。前不久,记者前往中卫市,采访车行进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映入眼帘的大多是长着几棵枯草的丘陵山坡。

当汽车驶入香山南麓地势开阔且较为平坦的坡地时,忽然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这里是中卫城区香山镇(原三眼井乡),路边一片连一片的压砂西瓜地和甜瓜地尽收眼底。那些从石子缝里钻出的深绿色瓜秧,坚毅地趴在滚烫的地面上;足球大小的西瓜、碗口大小的甜瓜,星罗棋布地摆在砂地里。瓜秧叶片尽管有些卷曲,但仍不失其顽强生存的精神。

“压砂西瓜、甜瓜”是山区百姓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技术财富,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种植方法是,先在黄土山坡上铺一层一二十厘米厚的小石子或小石片;后将石子刨开一个个小坑,种上一颗颗瓜籽。只要石子下的土地潮湿,就可生根发芽长出苗来————真是“绝处逢生”的一个好方法。

之所以要铺石子,其一是让宝贵的雨水漏入土壤,但却不让它蒸发。压砂地的保水能力让人惊奇,可举今年为例。今年的干旱程度历史上少有,上半年竟然没有一次有效降雨。有位60岁左右的农民说,他长这么大没见过这么旱;而据权威部门说,自有气象资料以来,今年是50年一遇的大旱年。就在这样严重干旱的环境下,压砂地居然能靠去年保留的一点墒情,让瓜秧长出来、结上瓜。深井村的一位组长说,他家的100亩西瓜去年遭了雷阵雨加冰雹,今年却因祸得福,西瓜长得比谁家都大,因为去年的雨水都保存在砂石下。

其二是因为石子上有硒、锌、钾等多种微量元素,雨水能将它冲下来渗入土壤,变成秧苗丰富的养料。据说石子上的微量肥料可以保持二三十年。

压砂瓜变大产业

过去,压砂瓜只是家家户户种一点供自己吃吃而已。

如今,它何以变成了中卫市的一大产业?听市里的几位领导介绍,对压砂瓜的认识经过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去年,中卫市委、市政府新班子在基层作调查研究时,多次到山区贫困乡镇探访民情。他们曾为当地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贫乏的自然资源而忧虑。但后来发现,当地农民靠祖传的压砂地种了西瓜和甜瓜,有些种植大户还把瓜运到外地卖上了好价钱,最高收入每亩达到千元以上,比“种一葫芦打一瓢”的庄稼强十倍。而且发现,这种瓜味道甜、无污染、质量好、耐储存。领导们从这项绿色产业中发现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找到了农民脱贫增收的新途径。

市委、市政府经过慎重考虑,郑重地将压砂西瓜和甜瓜确定为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号召基层领导干部用自己的工资或财产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动员市属各单位和各乡镇大力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农民尽最大努力多拉砂石铺田,种植西瓜甜瓜。

去年,两县一区的贫困乡镇一共种植了16万多亩的压砂西瓜和甜瓜,又赶上老天帮忙下雨,秋后压砂瓜大获丰收,最大的西瓜竟然长到了30多斤重,亩产一般在2500斤以上,亩收入至少500元。市委、市政府又安排有关单位多方联系销路,将压砂瓜远销到了北京、成都、重庆、武汉、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为农民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出人意料的经济效益使市委、市政府坚定了发展压砂西瓜和甜瓜的决心。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做大做强压砂瓜”、“打造西部压砂瓜之乡”的战略决策,市政府并拿出几百万元资金对瓜农实行种植补贴,从多方面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将农民种植压砂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今年全市压砂瓜的面积猛增到了29.5万亩,大致形成了约100公里长、数十公里宽的种植带,规模之大堪称历史之最。

在香山镇办公室,几位干部介绍说,他们镇2680户人家,种压砂瓜的就有2500多户,户均48亩;今年大旱年,西瓜的个头虽比去年小许多,但如果再能下点雨,每亩能保住500到700公斤的产量,农民就还会有收入。

在中宁县白马乡的瓜地里,一些村民指着一条新修的石子路说,这是乡里为了方便客商来拉瓜,今年专门铺修的;他们告诉记者说,在瓜秧长虫时,政府又派人来指导帮助打药灭虫。今年天旱得厉害,政府还给农户发放了“旱地龙”(一种保水剂)。

干旱地区的压砂瓜,这个新产业定会越做越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