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超级玉米”、“超级稻”引发“超级”兴趣(图文)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9-16
在9月14日举行的“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年会”上,“超级玉米”和“超级稻”两个响亮的名字引起了人们的“超级”兴趣。

上午,“杂交水稻之父”、两院院士袁隆平做了题为《‘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碰巧在下午的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戴景瑞教授也做了题为《‘超级玉米’育种研究进展》的报告。

戴景瑞一开始就提出:“‘超级玉米’这一想法的产生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超级玉米”是指与当前生产用种相比,在产量、品质、抗性、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超常表现的一类玉米。它具有高指标、高技术含量、多学科协作、多类型、可大面积应用的特点。针对高产区,广大旱、中低产区和玉米加工业等不同地区类型可分别发展高产型、抗逆型以及超高附加值玉米等三种“超级玉米”。

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从1996年开始,我国育种专家就开始了对“超级稻”品种的培育。9年过去了,我国的“超级稻”在制种、栽培技术上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成熟条件。今年农业部计划在全国推广种植6000万亩“超级稻”,目前长势良好,已经丰收在望。而且,近两年“超级水稻”已经跨过第二阶段向“绿色超级稻”过渡。另外,“超级小麦”也雏形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超级玉米”的提出毅然成为了玉米育种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玉米由于其多种用途,已经成为我国半个世纪以来增产最快的作物。1980至1996年,我国玉米单产平均年递增8.86千克/亩,与美国基本普及单交种年底增量9千克/亩十分接近。

在这一条件下,戴景瑞院士提出了“超级玉米”的新目标和新规划,在未来十五年内育成超级种35—40个,累计推广10亿亩,占总面积的20%左右。带动全国玉米育种水平提升,玉米提升能力提高25—30%。2015年玉米单产超过400公斤,2020年玉米单产超过450公斤。

戴景瑞指出:“超级玉米”育种的可行性是很高的。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就曾有过以矮杆育种为特征的“超级玉米计划”的萌芽。CIMMYT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超级玉米计划”,最初目的史发展具有超常抗旱瘠等性状的玉米品种,经过多年努力已实现1000公斤/亩,逆境条件下,比一般品种增产40%以上。

但是当玉米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增产到一定幅度之后,就进入了增产停滞阶段。2000年,戴景瑞院士提出:只有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多目标的综合,才能创造出新型的“超级玉米”。“如果说20世纪玉米的改良主要依靠的是玉米基因的重组,那么新世纪‘超级玉米’的成功将要依靠更多外来基因与玉米自身基因的结合。”

2005年3月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发展我国“超级玉米”的建议,并上报相关部委。

对比“超级水稻”和“超级小麦”,三者之间提高产量途径具有相似性与一般性,这是显而易见的。

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培养优异亲本类型,即其中高产、抗倒、抗病、抗旱的亲本类型。

同时,通过创造杂种优势群、创新杂优模式、优化现有杂优模式以及利用当代杂种优势等手段,达到增产的目,这种方法可行性已经在“超级水稻”的育种与培养上得到了证明。

在克隆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农业状况下,优异基因的克隆、高效转化体系的完善和实用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实用化以及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开发也成了人们实现梦想的有力工具。

作为一名严谨的科研人员,戴景瑞一再强调:“‘超级玉米计划’代表一种理想和更高的目标,可以作为一种口号,种号召,一边旗帜,但决不死活搞浮夸。”

“超级玉米计划”不单纯是育种计划,是多学科写作的行动计划是要在大面积发挥作用的计划,也是正在完善中的计划。

据悉,9月14日下午召开的“2005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的分会场学术交流中,专家们还将对定义“超级玉米”的各项指标进行商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