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节约型畜牧业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9-16
    浙江省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均占有耕地仅0.53亩,发展畜牧业的饲料粮多数从省外调入,畜牧业生产要素成本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曾一度有人认为像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畜牧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污染大、防疫难,已经不需要进一步发展,畜产品完全可以从省外调入,不少养殖户纷纷弃农从工,畜牧业甚至呈下滑趋势。1999年,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不管从有效供给、农民增收还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浙江省畜牧业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大发展,关键要在更高层次上发展。1999年以来,浙江省扬长避短,把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作为加快畜牧大产业建设的关键,实现了畜牧业连续五年快速增长,2004全省包括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和饲料兽药产业在内的畜牧大产业产值更是超过1100亿元,畜禽养殖业产值达278亿元,比1999年增77%。

    转变生产方式突破五大瓶颈

    1999年,浙江省组织有关专家研究了丹麦、荷兰等与我省省情相近的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认为要实现浙江畜牧大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突破畜牧业用地、动物疫病、畜产品质量安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畜牧业污染等五大瓶颈。这五大瓶颈,在畜牧大产业链的各个连接点上对畜牧业的发展构成制约,任何一个瓶颈不突破,畜牧业就很难持续健康发展。如何突破?关键在于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浙江省适时提出了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畜禽种苗、生态养殖、向外拓展和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四大工程,从布局、养殖、经营、监管、防疫等方面着手,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突破畜牧业用地瓶颈

    浙江省土地资源本来就十分紧张,随着国家用地政策的进一步紧缩,畜牧业的用地矛盾更加突出。对此浙江省采用了三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调整布局,利用闲置土地资源;二是种养结合,立体使用土地资源;三是规模养殖,提高单位土地产量。

    2002年全省提出了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在东南部欠发达的山区海岛,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以发展食草动物为抓手,组织实施“百乡万户畜牧奔小康工程”,山区特色畜牧业呈现了跨越式发展态势。在畜牧业传统主产区,全面实施生态养殖工程,积极推进现代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渔业的有机结合,全省50%的肉鸡利用园地放养生产,60%的蛋鸭利用天然水面或稻田放养,使50万公顷草山草坡、1000多座闲置岛屿、大量的林地和果、茶、竹、桑园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全省节约土地5万多亩。同时全省加快推进规模养殖,提高土地利用率,已建成各类小区379个,带动3.39万户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全省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5%、70%和88.3%,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发展规模养殖,不仅大大提高了单位土地的生产率,而且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全省仅生猪规模养殖一项,就节约畜牧业用地1.35万亩。

    突破动物疫病瓶颈

    复杂的动物疫病,不仅每年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养殖业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甚至导致一些规模场全场覆没。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省从转变畜牧业生产监管方式入手,积极探索动物防疫长效监管机制。各级畜牧兽医机构及专业技术人员与全省25800个规模场、小区、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联场带户责任书,帮助落实防疫人员,督促完善防疫设施,规范养殖单位免疫台账、用药台账和耳标制度,做到每头牲畜户籍化管理、程序化免疫、规范化消毒,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100%到位,综合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为了杜绝外来疫病对畜牧生产的威胁,浙江省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建设,构筑调运单位监管、调运前评估、省际公路监督检查、调入后报检、屠宰检疫等环节在内的五道防线,同时全面组织开展了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和动物防疫工作巡查,有效减少了外来动物疫病的传入、发生和蔓延。5年来,全省猪、禽死亡率分别下降了5个和8个百分点,规模养殖场基本杜绝重大动物疫病,大大降低了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生产的威胁。

    突破畜产品安全瓶颈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市场需求。因为药物残留引起欧盟禁止进口、上海禁止调入,曾对我省的养蜂产业和个别地区的生猪产业造成重大损失。从2002年开始,我省全面启动“绿色畜产品行动”,推进养殖方式的标准化。全省通过建立畜禽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畜禽养殖的标准化进程。3年来,已建成省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220个,认定绿色食品23个,无公害畜产品135个,无公害畜产品已经占到全省畜产品总量的30%。对所有养殖场,全面建立生产基地监督管理责任制,加强源头质量监控、规范兽药使用、强化监督检验,全面落实台账制度,推行全程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可追溯。对于“瘦肉精”等违法使用行为,全省已连续3年组织开展绿剑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层层把关。杭州、嘉兴、宁波、金华市等都实行了宰前生猪尿样瘦肉精监测制度。2004年,全省饲料抽检合格率为96.4%,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7.9%,生猪瘦肉精阳性率不到0.1%,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由于质量安全,欧盟恢复我省动物源性产品出口,畜产品的省内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突破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瓶颈

    传统分散饲养和大市场的脱节,使很多养殖场户难以避免盲目生产和市场风险,甚至有不少中小养殖场户因为市场风险而关停并转。为有效解决这个矛盾,我省突出机制创新,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一是培育生产型、经营型、加工型畜牧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基地和农户,以市场化经营形式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衔接。目前全省已经建立各级龙头企业50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1家。二是着力组建专业合作社。至2004年底,全省已建成县乡级以上畜牧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269个,带动13万户农户和3.05万个规模养殖基地,饲养畜禽7983万头(只)。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与企业、甚至其他农户间起到了有效连接和黏合作用,极大地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波动性和趋同性,提升了产业的集聚度,提高了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着力推进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通过三类主体的培育,在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对口衔接。目前,全省已经拥有2000多个畜产品品牌,约7%的畜产品直接进入城市超市、连锁店等现代商业渠道,45%左右的畜产品实现了订单化生产。

    突破养殖污染瓶颈

    部分地区畜禽集中养殖污染问题的不断突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环境保护和城乡统筹,同时也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我省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养殖的发展理念,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取得了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的显著成效。一是合理规划,按照排泄量和消纳量相适应原则,坚持总量控制,合理规划养殖场的规模和定点,把畜牧场与农田、鱼塘、园地一并规划,达到农牧结合、种养平衡,通过这种转变,我省义乌等发达市县,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污染,而且实现了畜牧业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增长。二是积极推广畜禽生态养殖和污染综合控制技术,近几来,我省各地积极探索出“农牧循环型”、“渔牧结合型”、“综合利用型”和“生化处理型”等多种畜禽生态养殖的成功模式,在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中产生了良好作用。通过园地(茶园、竹园、林地、果园、桑园)养鸡、稻田养鸭、猪鱼配套等方式,达到畜牧粪便的多级、循环资源化利用。全省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30家,年加工有机肥能力达34万吨,可消化畜禽粪便100万吨左右。三是建设沼气工程,实现生物质能有效转换。全省累计建设“生态型”、“环保型”、“能源生态型”等大中型沼气工程359处,年可处理粪便污水263万吨,年产沼气679万立方米,相当于679万公斤原煤。目前,全省存栏生猪3000头以上的178个规模养猪场,已有138个规模养殖场采取了各种形式的治理措施。全省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的15%加工成有机肥料,养殖污水的30%转化为清洁能源,全省养殖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利用率已经达到75%。

    生产方式转变内外资源盘活

    浙江省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不仅有效地突破了制约畜牧业的主要瓶颈,而且有效地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进一步挖掘畜牧业的资源潜力

    一是挖掘了省外资源潜力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不少畜禽规模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到省内其他有潜力的区域或周边的江西、安徽及其它中西部地区,建立畜禽养殖基地,兴办加工企业,实现省内省外区域联动发展。目前,全省赴省外承包土地养殖畜禽1527.2万头(只),通过在省外建立、承包加工经营企业,签订产销订单,每年从省外调入猪牛皮5000多万张,调入羽绒原毛2万多吨,浙江省因此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皮革、羽绒生产和出口省份。

    二是挖掘了资源生产潜力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为适应市场主体对畜产品需求的优质化、特色化和多样化,进一步加强了畜禽种质资源的挖掘。湖羊、仙居鸡、绍兴鸭、温岭高峰牛、金华两头乌等一批浙江地方优良品种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绍鸭、长毛兔、蜜蜂等属世界领先水平。全省生猪良种率达到95%以上,蛋鸭和奶牛的良种覆盖率均达100%,优质家禽的比例超过70%,山羊的杂交改良率50%以上。全省养殖野猪、鸽子、野鸭等特种动物品种近100个,产值接近20亿元。通过发展规模饲养,每平方米土地出栏的生猪数由0.4-0.5头增加到0.7-1.0头,饲料转化率由3.5-3.7下降到3.0左右,土地和饲料两大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三是挖掘了山区海岛资源潜力

    我省山海资源十分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牧草资源加之天然疫病隔离屏障,使得发展兔、羊等草食动物和土鸡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01年,全省组织实施山区草食动物项目,建设"百乡万户发展畜牧业奔小康"工程,31个欠发达山区海岛县的75个乡镇,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和特色畜牧业。如今舟山的鹌鹑、象山的特种野猪、温州的肉鸽、常山和开化的梅岭土鸡、文成的兔肉等,已从小规模、单纯的养殖转化为优势块状经济,充分显示出山区海岛畜牧产业的巨大魅力,成为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亮点。

    大举开拓畜产品高档市场

    随着我省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产品向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畜牧业内部消费和外向拓展水平明显提高。全省每年有300万头生猪销往香港、上海和福建等地,家禽外销超过8000万只。湖羊、绍鸭、蜂和金华火腿等传统特色畜产品和象山特种野猪、西湖野鸭等一大批特色生态畜产品在市场上很具竞争优势。以金大地、嘉兴青莲、义乌华统、金华双汇为龙头的一批屠宰加工企业,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等生产模式,实现屠宰加工与生产基地的有机结合,有效延长产业链,拓展市场,占领先机。目前其冷鲜肉、小包装分割肉、无公害品牌肉走入省内外超市、专柜,部分甚至已经进军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2005年4月,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蜂王浆通过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4项检测,成功运抵法国,成为去年7月l6日欧盟正式对我国蜂蜜、蜂王浆等动物源性食品解禁后,我国蜂产品首次重返阔别三年的欧盟市场的企业。据统计,2004年全省畜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畜产品出口额增加到18.7亿美元,占农副产品出口总额的37.4%,其中羽绒、兔毛和蜂产品的外销额均居全国首位。

    推动节约型经济实现生产方式全面转变

    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畜牧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在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今天,必定难以为继。为实现畜牧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在当前全社会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大趋势下,浙江将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为动力,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畜牧业发展各要素、各环节普遍推广应用节料、节地、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循环措施,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一是依托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生产资源转化率科技进步是减少资源耗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畜禽生产水平的必然选择。浙江将继续深入实施种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种畜禽产业发展,构建全国一流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推广体系和监测体系,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推进饲料安全工程和动物营养工程,积极引导饲料生产企业加快技改,改进工艺,综合开发饲料资源,广泛应用安全、高效、环保型饲料营养技术,进一步提高配合饲料的消化率、利用率、转化率和安全保障。

    二是优化结构,引导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研究表明,每生产1公斤猪肉,要比鸡肉多消耗31.4%的饲料,比草食动物多消耗1倍的粮食。针对我省粮食生产实际及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在深入推进畜牧业发展"西进东扩"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养殖业结构,通过山区海岛草食动物与特色畜牧业项目、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园地山地生态养鸡、种草养畜等,充分挖掘山区饲草、农区秸秆、园地林地等资源。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旱地和冬闲田,种植高产高效的饲料作物和优质豆科牧草等,建立饲料作物生产基地,逐步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推动以生猪饲养为主的耗粮型传统畜牧业向猪、禽、牛、羊、兔并重的节粮型畜牧业转变。

    三是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广泛推行省工节能的技术与设施运用,提高单位产出率

    规模养殖和小区化生产,因为集约效应,单位生产要素的产出率比散养要高出许多,引导传统的散养模式向适度规模转变,是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建立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基础载体。下阶段,我省将以提升规模场管理水平和加快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为手段,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计划到2007年,全省建设各类畜牧小区1000个,其中省级畜牧小区250个,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和畜牧小区的养殖量占全省畜禽养殖量的60%以上。在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加快各类省工节本技术与设施的运用,有效节约畜牧业用地、减少疫病发生、降低饲料水电等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是循环生产,实现畜牧业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畜禽粪尿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放错了,是污染,放对了,就是宝贵的资源。面对我省每年3000万吨畜禽粪尿这个潜在的污染源,全省将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适应的原则,统筹规划,在总结推广园地养鸡、稻田养鸭、猪鱼配套等生态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畜牧业养殖和种植业、渔业、林业的协调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处理,使畜禽粪尿与沼气能源工程、复合有机肥加工有机结合,发展农村能源和有机肥料工业,实现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到2007年,省内所有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牛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将全面完成综合治理工作。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浙江将坚定不移地围绕建设现代畜牧业这一目标,坚持"优质、低耗、高效、生态"的原则,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之路,不断探索、建立、推广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新机制,争取尽快建成以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为主导、民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畜牧大产业统筹协调发展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