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大吃大喝”何时了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09-21
    

     “我国水资源有限,农业作为中国用水量最大的产业,在节水方面还有潜力可挖。”12日至15日,在中国水资源媒体研讨会上,水资源专家呼吁: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中国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用水量的70%—80%,每年农业用水量3900亿立方米,年年讲节水,既有成效,也有问题,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近日,我们作了一些调查和访问。

    ———问题———

    大水漫灌使农业水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效率很低,大水漫灌,粗放型生产,使水白白的流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梦熊把缺水主要归结于水的浪费。

    北京在农业上的用水比以色列多好几倍,但以色列的农业产值是我们的好几倍。世界上最缺水的贫水国主要集中在中东、中亚、阿拉伯半岛以及中非等干旱沙漠地带。年人均水量一般小于1000立方米。其中严重缺水的国家年人均水量不到500立方米。而我国年人均水量2350立方米,属于中等水资源国家。

    陈梦熊说:我们有缺水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水资源的浪费严重,很多地方完全可以少用水,只是因为用得顺手,就多用了。人为的因素大于自然的因素,要解决节水问题,关键在农业。

    由于灌溉方式落后,全国农业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单方水的生产能力只有0.87公斤左右,低于2公斤以上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大水漫灌”背后有原因

    其实,大水漫灌这种落后的方式一直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机制。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节水灌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特别是如何用经济政策鼓励和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以及对粗放用水应实施怎样的约束机制研究的还很不够。节水的立法工作也相对滞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说,还有一个难于启齿的问题是,部门多头治理水。水质问题归环保总局,水文、防治归水利部,抗旱、防洪归国家抗旱防洪总指挥部,地下水问题归国土资源部,城市供水归自来水公司、建委、水务局等,出现了他管量,你管质,很难做到协调和统筹。

    第二是技术水平较低。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只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8%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是灌溉水价偏低。目前,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统一管理,农业灌溉水价只有成本的1/3,国有灌区的灌溉水价平均每立方米只有2分多钱,水价偏低既不能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也不利于节水灌溉的普及推广。

    第四是喷灌和滴灌投入大。与大水漫灌相对应的则是工程节水形式———喷灌和滴灌,但此种形式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喷灌和滴灌属于集约设施,全国目前有喷灌1500万亩,滴灌2000万亩,主要集中在沿江发达地区、新疆建设兵团、山东沿海果园等。

    而因为它一次投入大,在全国广大地区并没有完全推广开来。以滴灌为例,一亩地要花上500元,可回收的部分占100元,毛管级滴灌属一次性,主管要一万元,支管每亩要花1000元,而且只能用上三年。这样的高投入,在目前的中国农村远远不实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庞鸿宾认为,全国耕地19.52亿亩,有效灌溉面积8.1亿亩,节水灌溉有2.3亿亩,主要是渠道衬砌防渗处理。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喷灌和滴灌设施短时内不能在全国全面推广。

    此外还有几个问题,如没有补偿机制,服务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认识不到位等。

    ———建议———

    大力推广农艺、生物节水

    喷灌和滴灌等工程节水不能大面积推广,并不意味着节水无路可走。

    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马峙英博士说,从长远大计看,见效最快还是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它包括栽培措施和抗旱品种,这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技术。

    河北是一个缺水最严重的省份。河北每亩地所占的水资源是全国的九分之一,为此,曾有人提出过河北还要不要种小麦的问题。马峙英说,河北还得种小麦,但要在高产节水保产上想办法。生产一公斤粮食要一方水左右,全省有3000多万亩小麦,一亩地浇一水就要50方,农业用水70%被小麦占用了。河北省采用春季“两水一肥”、“人工增雨”等技术可节水13.3亿立方米。同时实施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每亩节水50—100立方米,共节水15亿立方米。再加上小畦灌溉、管道输水、选耐旱品种等,节水效果很明显。

    马峙英说,在河北,越是低产的地方,农民的科技素质就越低,而在山前平原高产区,农民学科学的热情高涨,于是那里总有项目,总有科技人员来,也总在搞培训,跟着就是宣传、引导,像这样节水,没有不受益的。

    庞鸿宾也认为,农业节水的办法很多:一是资源配置规划,一个流域一个流域地做,包括根据现有水资源量(降雨、地下水等),发展哪些、少用哪些、减少哪些用水多的作物等。二是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适当运用地面喷灌和滴灌,根据当地的水平和条件来确定,不要搞劳民伤财的事。三是推广农业服务,健全乡镇的“七所八站”,搞好机具采购和水利管护等。

    用经济杠杆调节水价

    除了硬性的技术创新,节水还要有经济杠杆,要在区域间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上游节水,下游就要补偿。宁夏种小麦,连续8年黄河没有断流,既然上游节了水,下游就需要给予补偿,否则,节水的地区就没有了积极性。

    马峙英博士说,我们现在是用水如同自助餐,交一份钱,随便你用,这还不造成浪费?现在不是自发节约,而是被动的节约。应该按量收费,浇一亩收多少钱,水过闸要有一个表。

    庞鸿宾说,为什么近几年小麦、水稻等机收作业推广得这么好?原因是,一家一亩地交上30元,就什么都解决好了。而地下水系统,你要像机收作业那样并不现实。

    政府补贴形成水资源市场

    庞鸿宾认为,水利是一个基础产业,是一种政府行为。

    他说,中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每家也就是一亩三分地,农民主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你要农民去想黄河断流问题,想地下水位下降问题,这不现实。因为,这与农民的自身利益相差太远。就像是让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吃饭问题的农民去“放眼全世界”一样。我们的农民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确切地说,还没有条件使他们有那么高的觉悟。

    我们的水资源市场没有形成。要减少农业用水,就要有适当的补贴。庞鸿宾认为对贫困地区实行的教育直补也可引入到用水上。他说,上游的地下水抽多了,就会形成断流,还会造成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如果我们在用水上对农民实行直补,看起来多花了一些钱,但与造成了水污染再进行治理相比,就要节省很多钱。

    专家认为,随着各行各业用水需求的大幅度增加,农业用水在社会总用水量中的比重还要不断下降,新增灌溉面积所需水量将主要通过节水挖掘,从现有用水量中解决。因此,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势在必行。

    ■新闻缘起

    “我国水资源有限,农业作为中国用水量最大的产业,在节水方面还有潜力可挖。”十二日至十五日,在中国水资源媒体研讨会上,水资源专家呼吁: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专家介绍,我国虽拥有世界第四大淡水储量,但却需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供水量来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同时,农业用水量占到了全国用水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使农业成为目前中国用水量最大的产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