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食品安全无关!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5-10-24
     这两天有一则新闻,如果正面报道,标题可以是“老百姓吃腊肉可以更加放心了”;如果负面报道,标题可以是“我们被广式腊味危害了多久”。这则新闻的内容简单明了:国家出台了腌腊肉制品的新标准,10月1日正式实施,按照这个标准,广式腊味制品全部都不合格。

    但是在广东,媒体对这则新闻的报道却有些扭扭捏捏,阴阳怪气。请看这些标题:“传统食品生存考验智慧”,“广式食品呼唤地方标准”,“凉茶申遗或为突破之举”——其意是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让这类食品在严厉的现代法规和标准管制之下,先“合法化”地生存下来,然后在“不抵触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特色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少有对科学和卫生的考量,尽是对市场和利益的计较。

    生产这些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居然振振有词地呼吁:要建立让这些产品过关的地方标准,又称为自己的特色标准,或者申请食品文化遗产予以保护。

    怪哉!所谓标准,不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东西吗?什么叫自己的特色标准?都说科学无国界,地方标准是什么意思?一顶文化遗产的帽子,就可以让不合格的食品变得合格了?

    有所谓专家出来说,有些食品若迎合现代标准就会失去传统特色。这句话听起来很能打动人,分析起来却十分荒谬:按照现代标准,那些食品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呢?不就是这些标准中认为不卫生不科学的成分吗?这些东西失去了又何足惜哉?

    我并不是说,这个国家标准就一定是科学的。但是反对它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要求权威机构重新论证,证明广式腊味中“过氧化值”、“酸价”超标并不影响消费者健康。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因果逻辑,却被一些人用“保护传统食品文化”、“团结起来捍卫权利”这些话搞得似是而非。

    更加奇怪的是,媒体报道说,“多数广州人对目前广式腊味的安全与卫生充满了信心”,“我们平时就在几家靠得住的店买腊味,一直很放心”。果真如此的话,那只能叫做愚昧了。

    面对一个宣布其为不合格产品的新标准,未经过严格的反证,你凭什么“充满了信心”呢?店家又凭什么“靠得住”呢?难道非要吃死人或者当场拉肚子才叫不卫生?

    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的一个调查报告:2003年,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在个人素养中的比重仅占1.98%,而美国公众2000年的科学素养比重已达到了17%。

    关于传统与现代、科学与愚昧的争论,已经是二十世纪初的老黄历了。九十年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当年为了“赛先生”、“德先生”振臂高呼的先贤们,一定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二十一世纪的新问题。

    从某种层面上,今天的情形甚至还不如往昔。那时候的人们,尚且知道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违背了科学和人权的精神。而今天却有这么多大人先生,扛着一块“传统文化”的帽子到处唬人。连一个东西吃得吃不得这样纯属科学的问题,也要拉来“传统文化”捣蛋:因为它是“传统食品”,所以就必须让人继续吃下去;你说它不卫生不科学,那么我们就修改卫生科学的标准!

    如果这样捍卫传统,那么我们现在都应该还在山林中,嚼着野果子,喝着动物血,连地方特色标准也不需要制定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