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畜产品出口遭遇国际市场“流感”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03-29
曾享有出口创汇“三分天下有其一”荣耀的青海省农畜产品,现已失去了往日雄风,即便是略有昂扬的2005年,农畜产品出口量仅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9%。那么,是什么“收紧了”传统农业畜牧大省出口创汇的“缰绳”,怎么样才能重振青海省农畜产品出口创汇的往日雄风?3月21日,记者对青海省商务厅对外贸易管理处副处长李全弟,工作人员马福洪这两位常年致力、关注青海省农畜产品出口状况的业内人士进行了采访。

遭遇国际市场“流感”

青海省农畜产品出口萎缩,一方面是青海省近年来农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所致,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海省农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使农产品脱离了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说青海省农畜产品经过产业调整,有些已经初步具备高、精、深的工业化雏形,譬如去年青海省地毯出口达到1600万美元,比上世纪80年代的500万美元增长3倍多,但地毯已经不是国际农产品目录下的类别,因而在农畜产品出口额中没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从农畜产品转换到工业产品的进程,青海省步履艰难甚至暴露出种种问题,影响了农畜产品出口。

据了解,青海省农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不强,许多传统农畜产品采取“季收购年销售”的经营方式,部分货源未能或无能力收购,只好充当 “沉船侧畔”的“看客”,任由东部地区的企业低价收购后加工成高科技产品远销国内外。同时,青海省农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缺乏高附加值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青海省食品工业协会工程师屈波告诉记者,青海省约百余家依赖农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大多数小、散、滥,生存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发挥产品优势。

此外,更为不利的是近年来,西方及欧盟等国家纷纷“举起”针对我国出口农畜产品技术壁垒的“黄牌”,出口条件愈发苛刻,如欧盟2004年起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销售,对含有欧盟禁用农药残留的农畜产品将遭到退货和销毁……这些标准的设制,大幅抬高了进口农畜产品的门槛,使青海省的蚕豆、肠衣、蜂蜜、蜂王浆等产品的出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往青海省曾年出口创汇稳定在500万美金至600万美金的蜂蜜,在步步升级的西方国家进口标准中,连续5年跌至零出口;蕨菜,这一深受日本人喜爱的“小菜”,进入本世纪后就再也没有走出国门……

“破壁”计划出台

由于青海省农畜产品行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的新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影响,青海省农畜产品出口进展缓慢的现实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今年,青海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畜产品的意见》,确定“十一五”重点打造绿色高原品牌,培育一批农畜产品出口重点企业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出口规模较大、效益好、带动农牧民就业,促进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畜产品出口企业;鼓励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开展深加工农畜产品出口,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等出口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农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为农畜产品出口企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农畜产品企业开展国际营销活动。在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方面,以政策扶持和引导的手段,促进利用网络资源加快政策法规的传递速度,为农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获取市场信息的便利。此外,利用外贸发展促进资金出台农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补贴政策,调动农畜产品出口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从而为青海省农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提供风险保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