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兄弟:活跃内地的投行“双子星”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04-25
以“双剑合璧”之势深入内地市场的温氏兄弟,正在发力下一浪上市和收购的热门行业

一对孪生兄弟,都毕业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研究院,分别成为跨国投行的中国区负责人。这听起来像是某本小说的主人公故事,却真实存在于被国内及香港称为投行“双子星”的温氏兄弟身上。

“双子星”中的哥哥温天纳作为软库(软银)金汇执行董事暨投资银行负责人,过去一直忙于国内的企业重组和上市业务,近日又要飞到湖南长沙接受一家国资委直属企业的独立董事的委任。与此同时,身为麦格理集团中国区投资银行业务创办人的弟弟温天络,去年把这家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银行带入中国发展。在投行界以房地产投融资和风险投资见长的他,目前奔波于上海和北京等地,其领导的团队在国内参与了多项收购。

闲暇时,温氏兄弟的共同兴趣是抬着一台六七十镑的天文望远镜到野外观星,就如同他们工作时的双剑合璧一样。但兄弟俩所走路线也有不同的地方:温天纳的业务一半在香港,一半在内地,除企业上市外还专攻债务重组,做得“广”;温天络专注于国内市场,在投融资领域做得“深”。

双子魅力

18年前间接参与朋友公司的上市工作,启发了今天香港投行业的“双子星”。1987年,还是高中生的温天纳与温天络,第一次接触到了招股说明书上市盈率、投资者关系等投行方面的名词,感觉“陌生而又有趣”。

1993年,主修国际金融学的温天纳怀揣硕士学位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温天络则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拿到了电脑和咨询管理的硕士学位。回到香港后,自称并没有“心灵感应”的温氏兄弟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投行工作。温天纳加入当时最活跃于市场的英国渣打亚洲投资银行,温天络则进入欧洲历史最悠久的洛希尔父子投资银行(N M Rothschild & Sons )。随后,温氏兄弟参与了大量的香港、新加坡、B股和H股的上市工作,以及可转债和收购兼并的财务顾问工作。

然而,兄弟俩初涉资本市场,便遇到大环境的考验。中国1993-1994年期间的宏观调控,不仅直接拖累上证指数从1993年的1558点一路下跌至1994年最低的325点,国内的经济情况也严重影响到香港资本市场,香港资本市场的冷清局面一直持续到1996年。

对于当时的市场低谷,温天络至今记忆犹新,但这段时间也成为他们宝贵的经验积累期。1998年,温天络被邀请加入参与京华证券收购日资四大券商山一证券后的京华山一的大中华区业务,和团队一起创建了投资银行业务,其领导的团队是自1998年至今在香港资本市场最活跃的上市保荐人。顺理成章,温天络本人也被市场称为“保荐王”。2003年第一季,温天络领导的团队更被国际财经杂志《亚洲金融》(FinanceAsia)评为2002年最佳的IPO投资银行团队(1亿美元以下)。他在2004年4月更获得“中国卓越风险投资家”的个人大奖。

2004年7月,在完成对ING霸菱(ING Barings)亚太区证券业务收购之后,温天络出任麦格理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也成为了该公司中国区投行业务的创办人。在高盛等投行全力争夺中国的大型国企的时候,他把目标定为中等垄断企业的承销市场。他的加入打破了老团队在中国区业务的发展闷局。2005年上半年,温天络带领的团队的融资额位列亚太地区前5名,融资额逾15亿美元。

温天纳曾经对媒体分析认为,弟弟温天络做事勇于尝试、有冲劲,对自己要求高,做事充满信心,待人真诚;而自己则较为保守,更注重细节,事事做多方位考虑及做不同的打算,待人细心。尽管有性格差异,两兄弟在投行业的发展一直并驾齐驱。

1990年初,温天纳就参与中国国企的第一批赴港上市。在出任现任职位之前,温天纳曾任职法国东方汇理旗下投资银行及担任新鸿基国际有限公司董事等职务。因为成功处理过众多不同性质的大型国内外企业的上市、重组和改制工作,他被内地及海外媒体称为“公司医生”。其领导的团队在2004年11月份及2005年5月份获得了《亚洲货币》(Asiamoney)香港最佳本土券商及融资商的奖项。

“在参与国内 B 股及其后 H 股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是埋头苦干。”温天纳回忆到,“整个中国投资银行业在这一时间也正好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目前‘春秋战国’已经成了市场的一个写照。”

未来热点

2005年6月,温氏兄弟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委任为荣誉讲座教授。这为他们“空中飞人”式的生活又增加了一项新内容。过去几年,他们一直积极推动投资银行业界的专业教育的工作。2004年,温天络被委任为香港证券专业教育委员。他们觉得,投资银行业作为在经济和金融领域中的“国防工业”,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应该发展国内自身的投行产业,以分享整个投资银行产业链中增值的所有利益。

但相对于待人接物时的热情,温氏兄弟对于公司的运作始终保持投行业惯有的低调。作为第一批参与大陆国企改革的香港金融专家,他们遇到过很多极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并且深入了解国内政治及经济的作业模式。这显然更有利于他们在内地市场的攻城拔寨。

“中国的国企到了关键的时刻。”温天纳对《商务周刊》表示,“试想,假如政府希望加快审核、重组国有企业及改组成立股份制公司,又同时希望加入市场化元素的话,政府公务员未必是处理这等繁复工作的最佳人选,海外专业人员及专家倒是合适的人选。”

经过国内市场十几年的打拼,温氏兄弟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判断依然保持着乐观。在他们看来,中国市场的魅力在于她处于较早期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些错过了其本国早期高速发展的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绝对不可以错过。传统发达国家已经缺乏的推动新一轮企业增长的动力,在中国市场却有突出显现。

“对于外资来说,这个市场需要用大量的资源(时间、金钱和物力)去开发。愿意开发的将会成为赢家,不愿意的就在这个市场的周边徘徊,不断错过新的机会。”温天纳表示,正因如此,新进来的外资企业需要的是中长期的策略,而不可能在一到两年内赚到大钱。

10多年来,两兄弟合计保荐了超过70间企业在内地、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美国和其他亚洲市场上市,保荐企业的融资金额超过200亿港元,参与经办和包销的融资金额更超过1800亿港元。

“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就整体而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并没有获得像欧、美、日等先进地区企业的高估值水平。”温天纳坦言,上市融资、特别是海外上市融资是国内大型国企改造的最重要工具,这方面速度会不断加强,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尽管其发展已经实现了“三级跳”,但其公司管制的透明度、账目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2004年被称为中国银行业的上市年。“今年有不少的国有和民营银行已经和将会在香港上市,其次有房地产的企业通过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 的形式套现属下的商业性资产,但除此之外,还有几方面是深深吸引外资关注的。”温天纳指出,新兴的产业(有关互联网、媒体等)、商业性房地产的投资、大型基建项目的收购(筹组基建项目的基金等)、传统具有品牌和销售网络的老牌企业、销售零售性企业、大型能源企业的投资等,会是下一浪上市或收购兼并的热门。

继续加速

相对于帮助国内企业上市所引发的公众关注而言,温氏兄弟在房地产投融资方面的影响力则少为行业以外的人知晓。他们在亚太地区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信托方面都十分活跃,温天络所在的集团旗下“第一中国房地产发展集团”,就是一个发展较早并投资于上海房地产的海外基金。

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1—11月,海外基金流入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总量超过222亿元。而温天络所在的集团以8亿元从凯德置地手中收购上海新茂大厦,被认为是具有标志性的动作。

与其他投资中国房地产业的海外基金一样,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是温氏兄弟均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此前曾有专家指出,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成本加大因素很可能放缓境外基金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但在7月底,温天络的团队表示将继续在中国内地展开一系列地产收购。

“人民币的汇率调整将会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温天络对《商务周刊》说,“未来的三五年,海外基金投资都将处于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中,海外基金对于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不会减弱。从投资类型来看,还将维持以二手商业地产物业为主的现状。”

温天络对《商务周刊》透露,从实际操作来看,海外基金对商业地产的偏爱主要源于稳定的回报率。海外基金选择的标准主要是地点位置、租户背景以及物业水平。他特别指出,对于投资基金来说,非常看重租户本身的背景。在租金一样的情况下,租给大企业和租给小企业,价值是不一样的。对于房产信托基金来说,租客的素质、地点都将影响到投资未来的收益。

在温氏兄弟看来,未来几年海外基金对于内地商业地产的投资方向应当不会产生很大变化,投资商业地产项目不是用人民币购买资产,但是从租金等方面可以直接收益人民币,在风险上相对较小。而目前只有个别的海外基金在内地市场投资住宅,并且一定是和国内非常大的发展商合作的,海外资金还不可能单独进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