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光明交出“成绩单” 国际巨头自认逊色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05-12
日前,香港上市公司—中国蒙牛发布了2005年度财务报告。此前不久,中国乳业前三强中的另外两家:伊利股份和光明乳业也发布了其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的2005财年年报。根据有关机构发布的最新统计结果,蒙牛、伊利和光明已经占据了中国乳业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因此,这乳业三“巨头”次第交出的“成绩单”,再加上近期中国行业信息中心、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权威机构推出的行业统计监测数据,为人们呈现了中国乳业清晰的发展蓝图。

民族品牌拔得头筹

最近两个月,在中国乳业巨头年报发布的同时,全球乳业巨擘雀巢也发布了2005年度的财务报告。两相比较,人们可以发现,中国乳业市场、尤其是中国乳业领袖企业的成长速度,依旧大大领先于国际同行。

根据雀巢公司的年报,去年雀巢的净利润创历史新高,比2004年增长了20.7%。虽然这是一个“创纪录”的成绩,但相比于中国乳业的成长冠军蒙牛,其增长速度依然逊色很多。“尽管市场竞争激烈,本集团2005年的收入仍然增加50.1%至人民币108.25亿元,纯利飙升43.7%。”蒙牛乳业年报中透露的利润增长速度是雀巢的两倍,而伊利乳业22.69%的利润增长率也比雀巢略高。

2005年,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已达18公斤,但世界人均牛奶占有量却已经超过100公斤,在巨大市场空间的吸引下,全球排名前20位的乳业巨头已经全部进入了中国。但是,尽管“八国联军”来势汹汹,三四月之交,国家统计局行业信息中心和中国商业联合会这两个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字却全面宣告了民族品牌的胜利。在奶粉领域,三鹿高据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在酸奶市场,蒙牛和光明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而蒙牛则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液态奶销量冠军的称号,蒙牛、伊利和光明三强的销售量之和,已经占据了中国液态奶市场的50%。

此次年报的公布,也使中国乳业传统三强的竞争格局更加清晰:由于郑州回奶事件的破坏性影响,光明乳业在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只增长1.47%,销售收入也仅及蒙牛和伊利的2/3,彻底退出了第一集团的争夺。而“三巨头”中的另外两位蒙牛和伊利,则双双突破百亿元销售大关。

外资转做“幕后推手”

尽管国际品牌在一线市场节节败退,但是世界巨头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市场的觊觎。在2005年,面对民族品牌的全面市场胜利,国际乳业巨头也开始改变自己的“中国攻略”。

从达能不断增持光明乳业A股,到新西兰方塔拉公司收购三鹿乳业40%股份,再到全球乳业老大阿拉福兹与蒙牛合资进军奶粉市场,台前失利的国际品牌,纷纷放弃在一线市场与民族品牌的争夺,开始了“幕后推手”,以并购、合资等资本杠杆,谋求成为民族品牌的“股东”,分中国市场“一杯羹”。引人注目的是,国际品牌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普遍放弃了对于股份控制权和企业经营权的要求,“只求分享、不求控制”,一位多年专注于研究中国乳业的投资银行家这样分析外资参股中国乳业企业的心理:“他们承认民族品牌在中国市场竞争中的能力比自己强,转而谋求与民族品牌共存、分享中国乳业爆炸性成长的成果”。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外资已经占到了中国乳业产值的40%。“民族品牌获得了市场,而国际巨头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与民族品牌共享了市场的成长,并为中国乳业的超速增长注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位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共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