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总结推介“7+1”企业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06-29
为了系统的总结和推介“7+1”企业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的创新思路,由市科委和中国农科院共同主办的“7十1”企业联合体技术转移模式推介会于6月26日召开。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于2003年推出了“7+l”技术转移联合体模式。经过近3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比较有效的解决现阶段我国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特别是从2004年起,在市科委的支持下,该模式得以进一步完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

2003年10月31日,在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的发起下,7个代表北京高科技饲料企业的北京大北农集团邵根伙董事长、北京资源集团刘钧贻总裁、北京德佳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范学斌总经理、禾丰牧业集团金卫东董事长、北京伟嘉集团廖峰总裁、北京九州大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马红刚总裁、北京挑战饲料科技集团徐俊宝总裁共同响应,自发成立了“7+1”技术转移联合体。“7+1”的联合宗旨是在自愿、平等、诚信、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以产业联盟为龙头,以科技为纽带,采取联合研发、联合采购、统一宣传策划、人员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成员企业间的互补性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发展,联合构建发展平台,打造“科技和规模概念”,确立成员企业在行业中代表高科技的主体地位,使成员企业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共性优势,形成产业链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为企业家们搭建一个增进了解、交流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近3年的运作,联合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横向发展方面,联合体成员的数量由最初的8家增长到14家,在纵向发展方面,以“7+1”联合体为龙头把饲料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串联起来了,集聚了400多个企业和饲料科研单位,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而且,通过联合体技术转移平台降低了成员企业研发成本,提高了高新技术的推广效率,联合采购机制的建立,大大降低了联合体成员的采购成本,联合参展以及大型论坛和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极大的提升了成员企业的影响力。“7+1”联合体的运作模式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关注,认为“7+1”联合体不但成功的将产业界与科技界串联在一起,而且还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把市场需求与科研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和转化效率。另外,联合体也在配合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但被政府认定成为技术转移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的重点机构,还承担了国家及北京市的一些重大科技项目。“7+l”联合体的运作向行业展示了联合的力量,也代表了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随着联合体的发展,今后将发展成为“70+1”或“700+1”,但是“7+1”将成为一个概念,成为联合体的象征或品牌。

“7+1”联合体与其他社会团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国家级科研机构发起、组织具有人才资源、网络资源、政府资源、成果资源、设备仪器和场地资源等优势,并具有以饲料所为核心建立饲料行业内龙头企业“技术转移联合体”,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发挥研发服务的高端辐射作用;通过技术转移联合体的科技推广网络,把饲料所现有的或联合研发的科技成果面向全国进行辐射,加速实现产业化的特点。这种由研究机构发起,企业响应,并由研究单位运作的组织形式保证了操作公正性的同时,还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

联合体成员单位通过联合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对技术联合进行集成创新、二次开发、中试、产业化、商品化,联合采购,联合参展,联合培训,人力资源共享等使成员企业经营成本大大降低。目前,成员企业比联合前每年成长速度平均增长1 0-20%,利润提高2-5%,同时,品牌也得以进一步提高,因此,效果显著。

在“7+1”成果转化联合体模式的推动下,饲料所的成果转化工作得到较快发展。自1991年建所到2003年,总共转化了2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300万元,而到2004年转化项目3项,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9项,该年收入达477万元,2005年转化项目3项,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1 3项,该年收入达805万元,2006年,模式的推动效果更为显著,到目前为止已许可使用技术5次,科技开发收入大幅度提高,从市场上获得的资金也成为运转饲料所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联合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联合体的模式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有效发挥了高端辐射的技术转移功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