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油价必将下跌 未来三年可能跌至39美元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08-15
    《中国经济周刊》日前刊文称,不但石油危机不会爆发,石油价格还将出现中期下调。

    支持这一观点的技术面最大因素是:在代表国际原油价格的纽约和伦敦市场上,石油价格中级上升循环周期已基本完成—从1999年2月到2006年7月,这是一个完整的89个月江恩周期学说的中循环7年上升期。在此期间,国际原油价格从10.33美元/桶升至最高81美元/桶,已经上升了近八倍!受石油泡沫价格的影响,技术指标已经发出了较明确的下跌信号。

    更重要的是,高油价将影响超级大国——美国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有研究表明,原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0.8个百分点,而目前的价格相对于2004年已整整上升了33美元/桶。难怪美国国务院2006年白皮书将如何应对国际油价作为美国最大的经济对策之一。新任美国财长鲍尔森也将高居不下的油价视为美国目前的心腹大患。

    此外在8月2日,鲍尔森在其首度公开发表讲话时称,将延续强势美元政策。若美元果真走强,则以美元报价的石油价格也难免反向下跌。

    分析认为,这正是美国宏观对冲基金近几个月来在原油市场上坚持做空的原因所在。

    如果近期纽约油价下调,现货原油价格出现连续跌破已经支撑11个月之久的70美元/桶水平的话 ,那就有可能意味着新一轮中期调整得以确认。

    从中期走向看,油价中轴会在50美元至60美元/桶波动。但未来三年之内,油价的大跌将超乎市场的预估—理论下跌目标55美元或48美元/桶左右,修正测量目标则在39美元/桶左右。

    因为国际石油供求状况基本是平衡的。去年整个世界产量将近四十亿吨,并无供给缺口。而所谓欧佩克的剩余生产能力枯竭、中国需求因素、重大地缘政治事件等等,仅仅是一些国际基金机构炒作的题材。近日英国石油公司关闭油田一事也是如此。因为70%以上美国能源供应来自进口,英国石油公司阿拉斯加油田总产量不足美国总需求的1.3%,大可忽略不计。原油价格被炒到每桶81美元时,已是高处不胜寒,严重脱离了市场的供求关系,故近日下跌已是必然。

    不过,由于目前全球资金泛滥,如果未来地缘政治冲突实质性扩大并恶化成中东多国战争,国际基金仍有可能借题发挥,推高国际原油价格。确认其新的上升,则以连续两天每桶81美元的收市价作为依据。

    因此,石油品种短期的供求关系、地缘政治等因素将不会主宰中长期油价的升跌。产油国为保护其利益而采取的种种措施,以及基金的兴风作浪,会导致短期内国际油价出现宽幅波动,但国际石油价格的中周期性高位宽幅振荡性下跌最终将不可避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