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我国如何构筑农村市场体系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1-16
    近年来,随着中央各项农村政策的落实,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告别了自然经济状态,市场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市场类型和流通业态逐步完善。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082亿元,比1995年增长1.68倍;从事农产品购销经营活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2万多个,近600万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广大乡村;除传统的集市贸易继续发展外,各种批发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大量出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

    尽管我国农村市场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市场主体规模小、实力弱;流通经营业态及经营方式陈旧,目前农村市场连锁经营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通过对手交易销售的日用消费品占90%以上;农村“有场无市”、“有市无场”的现象并存,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农村是地区封锁、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市场秩序有待规范;农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1/10,农村市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因此,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构建畅通的流通渠道,是当前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商务部最新发布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据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透露,这是我国第一次就农村市场制定的专项规划。《规划》提出了6项目标: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2010年全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万亿元,平均年增长约10%;二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2007年标准化“农家店”覆盖率力争达到7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2010年标准化农家店覆盖85%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三是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到2010年农村生产资料市场规模约为1.1万亿元,平均年增长10%;四是大型农资流通企业。目前我国年销售额100亿元以上的农资企业只有4家,到2010年这个数量将上升为10家;五是农副产品购进额。2010年全国农副产品购进额达到2.3万亿元,平均年增长7.5%。六是农产品进超市和便利店销售的比例。2010年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中的销售比重,占全部农产品零售额的1/3以上。

    “十一五”期间,我国如何保证实现以上目标?黄海条分缕析:农村消费品网络建设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商务部将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自愿参与的方式,逐步推进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农家店”,加快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同时,积极探索网络使用多样化,逐步实现“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进超市等“一网多用”功能。

    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也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黄海说,农产品流通不畅,不仅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也成为扩大内需的一大瓶颈。目前,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通过订单销售。只有尽快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问题,真正帮助农民增收致富。2006年,商务部组织实施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建设100家左右面向国内外市场、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和市场的技术升级,实行标准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着力培育100家左右有国际竞争力、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

    据黄海介绍,为了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商务部还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部门间联系机制。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二是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步伐。三是加强《规划》的任务分解落实。要求各县市从实际出发,制定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确定工作目标,制定促进政策措施及实施步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