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由玉米出口国向进口国过渡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11-22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玉米(1591,-3,-0.19%)市场正处于过渡阶段,随着深加工能力的快速扩张,需求形势日渐趋紧,未来几年我国将很快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业内应及早制订对策。

深加工行业快速扩张

一些粮食专家指出,近年来一些大型粮食企业均把玉米主产区作为发展基地,纷纷上马深加工项目,导致主产区的贸易用玉米总量逐年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紧张局势。

在近期于内蒙古通辽市举行的“2006中国玉米产业论坛”上,吉林省吉粮集团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姜建华介绍说,目前,吉林省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已有10多家,年加工能力约600万吨。此外吉林省还有10多个在建的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一两年内即可建成投产,届时将新增玉米深加工能力600万吨左右。预计到2008年底,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的玉米深加工能力将突破1500万吨。

河南等其他玉米产区的深加工能力也在扩张,由此带动了国内玉米需求量大幅增加。2000年,我国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总量约为1380万吨,至2005年已达到2500万吨,2006年以来继续快速增长,仅上半年就达到1560万吨。玉米主产区深加工企业快速扩张,导致玉米主产区季节性收购弱化。

一些粮食收储户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农民大多集中在某一时间卖粮,如今观望价格、常年售粮的现象已很普遍,反映出市场紧俏后种植户的市场意识正逐年提高。特别是2005年以来,玉米收购基本完成了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农民过去挤在国有粮库门前排队卖粮的现象已很难看到了。

专家分析说,随着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迅速扩张,东北等传统玉米产区的外运量大幅减少,传统玉米主产区、商品粮基地将向玉米深加工基地转化,进一步加剧了玉米生产与需求的紧张关系。

产需关系日渐趋紧

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国内玉米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本质变化。

姜建华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500万公顷上下,增减幅度较小,加上单产增幅不大,今后几年玉米总产量实现大幅增产较为困难。

据介绍,1996年至2005年的10年内,除了2005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1.39亿吨外,其他年度的玉米产量基本维持在1.15亿吨至1.3亿吨之间。相对于产量,国内玉米总需求则呈逐年递增趋势,1998年以来,已由1.06亿吨左右增长到1.25亿吨左右,目前每年仍在大幅增加。

在过去八年里,国内玉米总消费量增长了近2000万吨,各地的库存量逐年递减。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的饲料消费量、工业消费量增长较快,玉米需求量还将大幅增加,未来几年增长的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显示出我国玉米的供需趋势正从供大于求向供求趋紧转变。

我国将进入玉米净进口阶段

据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几年,受需求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玉米的出口量将逐渐减少,我国将快速向玉米进口国过渡。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产量、消费量均占全球的20%左右。姜建华分析说,2006年上半年,我国共出口玉米227万吨,仅为2005年同期的46%,下滑势头明显。预计2006年下半年玉米出口量仍将比2005年同期大幅减少,全年难以达到预计的500万吨,与去年861万吨的出口总量相比将有很大差距。

与此同时,进口玉米的趋势正日渐明显。2006年以来,在我国玉米出口量大幅减少的同时,一些企业已尝试从国外进口玉米,近期小批量的集装箱进口玉米已陆续装船。今年7月,山东西王糖业集团从美国进口五万吨玉米的方案已获批准,这是近年来我国企业首次整船进口玉米。

大连亿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冯利臣等人认为,在未来几年内,我国进口、出口双向参与国际玉米市场的趋势已逐步显现。我国将由过去单纯输出玉米转向输出、输入双向参与全球玉米流通。但这种双向状况仅为短暂的过渡期,我国将很快进入玉米净进口阶段。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早作打算。

首先,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规划,合理布局。对玉米加工行业产能扩张的苗头,有关部门应尽快加强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拟建、新建项目数量,防止一哄而上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市场大起大落。国家应提前出台政策,鼓励在有条件进口玉米的港口附近建设深加工企业。

其次,提高玉米战略资源意识,挖掘玉米效用。专家认为,在未来粮食贸易格局的发展中,玉米的地位将日益突出。玉米深加工企业应提高效益意识,在燃料制取等方面应将以玉米为原料转为以非粮食产品为原料,发挥玉米特殊品质在深加工领域的作用,减少发展燃料生产等行业对玉米的消耗。

第三,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应对即将出现的进口局面。从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和消费增长的差距看,进口玉米只是时间问题。从长远看,玉米进口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企业发展均有利。我国应充分应用进出口调节手段,为玉米种植户提供增收保障。企业应合理开展进出口业务,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