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农业开放面临新环境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11-22
中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一些对国内农业有利的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在入世五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照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重新审视并评估中国农业在开放环境下的表现,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经济运行的规律,考察农业及与农业相关的其他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际竞争压力全面提升

中国已由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4年,中国农产品首次出现46.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官方统计显示,今年1~5月,农产品贸易逆差较2005年同期扩大近14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程国强研究员分析指出,中国已步入入世后过渡期,根据中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将呈现大进大出趋势,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

农资领域将对外开放。从今年12月11日起,中国将对外资开放化肥行业的批发、零售领域。跨国公司对我国化肥、农药、农机等服务体系也相当看好,一些外资企业表示,如果开放农机服务领域,中国就不必进行跨区麦收作业,他们可以免费提供类似服务。但农业生产资料对三农问题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完全被外方控制,农业安全、社会稳定可能受到威胁。

国外成熟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压力凸现。比如油脂业,以美资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沿海建立了一大批合资企业。现在全国大型油脂企业,只有一家不是合资企业。这些合资企业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对中国大豆产业形成巨大冲击。

与大豆类似,自2005年7月农业部批准美国转基因玉米进口后,已有深圳、山东、四川的企业订购了近6万吨美国玉米。有分析人士据此认为,中国玉米贸易形势逆转已拉开序幕,估计用不了几年,中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遭遇进口产品冲击的同时,一些在加入WTO前被认为很有优势的出口农产品,例如花卉、蔬菜、水果、肉禽类等,却

面临着出不去的难题。

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增强农业龙头企业 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显然,中国农业已别无选择,当务之急是尽快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但如何加强中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呢?农业部专家李惠安认为,大力培育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大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非常重要。

龙头企业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它除了具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加工增值,资金融通等一般的市场功能外,还要引导生产、带动农户、增加农民收入。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更多地面临发达国家大公司、大企业的冲击。因此,做强做大一大批出口型龙头企业,是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从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来看,要把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除了要逐步培育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外,更要在农产品市场是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尽快增强企业的现实竞争力,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视智力资本投入。公司使用智力资本,可以在市场上创建独一无二或者属于本公司特有的优势,包括品牌、独特的产品配方、高雅的包装、产品创新特征(如营养型食品、功能型食品、微波食品或新型食品等)、优质的服务、与供应商和销售代理商的特殊关系、拥有生产和销售价廉质优食品的丰富知识等。这些特有的优势,正是吸引现

实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重要原因。

智力投入包括:新产品的研发、发展战略、营销策划、建立品牌和广告宣传以及程序库、信息库开发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大量实践证明,一个公司在智力资本上的投资与该公司主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公司经济增长率以及公司的赢利密切相关,但我国一些龙头企业不太重视智力资本的投入,往往只注重当前利益。

其二,搞好资本运营。实施资本运营,有助于迅速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资本扩张能力;有助于降低企业对新行业、新市场的进入成本,迅速增殖其可支配资本;有助于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形成更有力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防止产业同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该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平均每年要出现240多个合并或生产线并购案。

但是,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是靠新建和整合内部要素来发展。这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分散度大、集中度低;产业协同作用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规模小,分布不合理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