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凸显农业转型困局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1-28
    人们脑海中的不法分子却是一个庞大而又面目模糊的生产者概念。他们没有品牌、没有标识、没有认证,和微观的农业生产一道隐没在城市消费者的视线之外。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作坊生产藏匿了问题和危机发生的出处,农产品追溯到源头都会陷入罪难罚众的困境。

    近日国内接二连三发生的农产品、水产品质量事件强烈冲击着社会民心,职能部门奔波追查检测求证,饮食大众忧心忡忡无所适从。虽然皆可称为偶然事件,有关部门最终也以公布检测结果告一段落,但是不论合格与否,事件造成的社会伤痕却无法轻易消失。公众除了质疑监管技术滞后,还会对非法加工者耿耿于怀。

    然而人们脑海中的不法分子却是一个庞大而又面目模糊的生产者概念。他们没有品牌、没有标识、没有认证,和微观的农业生产一道隐没在城市消费者的视线之外。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作坊生产藏匿了问题和危机发生的出处,农产品追溯到源头都会陷入罪难罚众的困境。无论是生物污染、化学污染还是物理污染,食品安全焦点最后还是归结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节点上。

    在社会大生产的背景里,中国农业正告别田园史诗向技术应用迈进,但对于什么才是现代农业,主导观点仍停留在技术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的范畴。这引导了基层的行政和技术力量的工作重心仍然是消除病虫害、提高出产率,传递高产增收的信号。所以可以理解,为了对付鱼病、提高鱼的存活率,养殖业普遍使用工业用化工原料,这一度是水产学校的教材内容。与此同时,农产品收购组织也向生产者传递市场喜好的信息。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红心鸡蛋比不够红的收购价格要高,农民就会自发寻找低成本的增红办法。农户本能接受收购商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却未必是市场的理性追求。

    其实从近几十年的现代农业发展历程来看,食物安全、环保要求和资源利用的指标与理念才是现代农业的指南针。相比之下,国内农产品安全标准长期僵化落后,强调规模第一的农产品领域一直未出现以安全为核心的现代竞争。只有在近年中外食品事件的催化下,食品安全问题通过传媒才进入决策者思维,消费者对面目不清的农产品生产质疑日渐积累。市场催促安全,餐桌开始反制农田。按照本月开始实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都有责任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以利于追溯;县级以上农业主管部门也必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这些无不是农产品规范生产的良好开端。

    但是相对于法律的完美,中国农业生产的裂变与转型历程是漫长的。无处不在的小农经济,凸显大规模、持续性的辅导体系、培训体系和监管体系之不足。生产者缺乏无公害生产指引,也无从确定兽药、农药和饲料的真伪优劣。他们或追逐收购价格而误入歧途,或应用低劣技术制毒而懵然不知。对农业现代化的高贵目标,低层次的生产群体是有心无力,城市消费者指望靠法律就享受到安全农产品仍有待时日。

    从长远来看,农产品生产只有诀别分散的生产模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和企业化基地运作,才能克服作为散户生产的高风险、无组织弱势。再通过分级认证的实施,促进农产品有效的营销与采购,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农产品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与国外农产品管理体系接轨的认证,合约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产出合乎标准的产品。也只有普遍推动如此的产业化,今后问题农产品的追溯制度才具有操作性。当然,目前迫切需要的还是增加技术与辅助资源,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监控生产者行为,同时严格市场准入,才有望阻止违规农产品的危险输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