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病毒"与"第三次禽流感大流行"之辩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11-29
 10月31日,香港大学教授管轶与美国科学院院士韦伯斯特等人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撰文——《中国H5N1流感变异株的出现及流行》(下称《文章》)。

《文章》指出:“我国南方地区分离到H5N1禽流感变异病毒‘福建病毒’……我国广泛使用的疫苗对该病毒没有起到保护作用……我国南方曾有5个人感染病例是由该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已经在老挝、马来西亚、泰国的禽类中暴发,有可能在东南亚甚至是整个欧亚大陆造成第三次禽流感大流行。” 

这一禽流感病毒学术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香港大学微生物系也由此陷入“病毒变异风暴”的中心。

到底研究成果是公正的,还是有失偏颇?

国家首席兽医师、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日前称:“香港大学教授管轶的文章可信度极低。如果他发现病毒,就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政府,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福建病毒”存在说?

《文章》阐述,2005年3月首次在福建分离到H5N1禽流感病毒——“福建病毒”已经取代先前在华南地区的毒株,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6个省区的家禽中出现,并有可能成为引发东南亚地区新一轮病毒暴发的流行毒株。

贾幼陵就此解释,并不存在新变异的“福建病毒”,文中所说的东南亚国家禽流感疫情由我国疫情引发,以及将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第三次流感大流行的说法,没有依据。

11月10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事实上,论文所谓‘福建病毒’并非新的变异株。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与我国2004年初禽流感暴发时在湖南等地分离到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高度同源(99%以上)。”

陈化兰认为,文章中另一位参与研究的专家曾对媒体表示,无资料显示文章中所称病毒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或更强毒性,也不表示这种病毒比其他类型病毒更有机会引发禽流感大流行。

“我同意管轶所说的病毒处在变异之中,但其危害并不是他所说的那么大。”中科院病毒所一位专家11月9日也向记者表示,“从我们看到的样本结论来说,变异是始终都存在的,不过现在对于人类的危害并没有呈现暴发性发展趋势,所以不要肆意扩大这种态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雷富民也表示:“管轶的这篇文章我看了,他说他所调查的禽只包括我们免疫过的一些禽类。如果按照他所分析的来看,情况不是很乐观,但是这个分析结论是否成立要基于大量的数据。”

据了解,从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香港大学微生物系的研究人员每隔7至10日,就会在内地6省活禽市场抽检样本。管轶透露,他手上尚有大量的数据未完成分析,“研究不会停止。”

同时,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确曾于2005年和2006年从南方水禽中分离到一些病毒,其基因序列已向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公布。

“这些病毒在基因型上比较稳定,它们在抗原性上没有发生重大改变。”陈化兰解释。

日前,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禽流感病毒是否变异,要留待科学家继续探究,现在还难下定论。不过他对有关媒体称,他们正仔细研究管轶撰写的报告,初步认为部分资料有用。

而在此前的11月10日,香港大学发表声明称,欢迎各界就有关研究作出热烈讨论,借此廓清当中涉及学术研究观点上的分歧,并继续在禽流感的防治工作上紧密沟通与合作。同时,港大医学院也正就管轶所领导的研究作进一步了解,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则表示尊重管轶的研究结果。

管轶日前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讲述了他发现变种禽流感福建型病毒始末。他说,当2005年10月内地出现人类感染禽流感个案后,他就追问“究竟感染人类的病毒是从哪里来?”随后将港大储存的禽流感样本全部翻出来,与人感染的病毒基因逐个核对,发现病毒基因出现变种。

管轶说:“在病毒基因样本分析中,2005年7至9月33个样本只得3个福建型病毒样本,但至2006年4至6月108个样本中,有103个福建型病毒样本。”

“福建病毒”变异之争

不管怎么说,去年“青海湖候鸟之死表明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已经进化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与流行病学中心、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崔尚金在论文中这样评述。

陈化兰也曾在她的文章中表述:“禽流感病毒天天都在变”。“从目前分离的病毒序列看都有变异,但变异的含义需要实验证实,这很难,因为不可能都去证实。”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童光志告诉记者。

“这种基因重排有可能产生高致病性的亚型。出现新型和强毒性病毒是因为构成流感病毒遗传基因的核糖核酸的突然变异。以前大约每隔10~40年就会出现一种高致病性病毒,病毒平均每年有10次突然变异,30年就有300次,大概在300次突然变异中,就有一次变成强毒型。”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诊断与流行病学中心一位研究员向《第一财经日报》这样分析。

但是对于管轶文章中提到的数据:“在中国南方六省份采集到了53200份样品,其中分离到1294株病毒,鸡的分离率是0.5%,鸭的分离率是3.3%,鹅的分离率是3.5%。”

“对于以上所分离到的病毒比率,我们认为他所提供的监测结果和数据可信度极低。”贾幼陵如是解释。

他说,按照国际通行的采集样品规范要求,采集时要有准确的记录,比如采集地点、畜主姓名、家禽品种等等,农业部在采集过程中都是严格要求的,但是管轶没有类似记录。 

管轶的文章还写道:“采集的50000多份样品都是咽喉拭子和泄殖腔拭子样品,每次采集频率是1000~2000份。”

贾幼陵说,如果管轶没有从正规途径采集到50000多份样品,那么就是在家禽交易市场的粪便中采集样品。“但是市场鸡、鸭、鹅混杂相处,这些禽类的粪便也是混杂的,因此不可能拿出精确的数据。” 

对于中国农业部批评管轶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顾问哈特尔11月10日在日内瓦表示,现阶段很难评论中国禽流感病毒是否变种为更厉害的病毒,因为没有病毒样本的基因排序和数据,他并指出:“最好的方法是所有人坐在一起,讨论相关的数据资料。”

他明确,中国在最近3年与世卫有良好合作,卫生部一直定期与世卫分享病毒样本,并已呈交了2006年最新的禽流感病毒样本,所以不存在中国不愿意交出病毒样本问题。

疫苗引发病毒变异?

管轶在文章中指出:“实验对76份来自内地南方一些活禽市场、免疫状况不清楚的鸡血清样品进行实验,发现这些血清对所谓的‘福建病毒’的中和反应效果比其他H5N1病毒差。”并因此得出结论——“现行使用疫苗对‘福建病毒’保护性差”。

陈化兰解释,他们实验室对内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离的禽流感代表毒株都进行过攻毒保护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现行使用疫苗的免疫效果都非常确实。

另外,农业部门每年组织300万~400万份样品的抗体检测表明,免疫抗体水平符合国际标准。

“评价一种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要先用疫苗免疫动物,然后再用病毒进行攻毒,看动物发病、死亡以及向外排泄病毒的情况,这是国际通行的疫苗评价方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化兰解释,“我们一直对现行使用疫苗进行动物攻击保护试验,试验证明对近几年来从我国南方地区分离到的所有病毒均有很好的防控作用。”

而对于给禽类注射疫苗以防控禽流感病毒传染,但疫苗本身是否有可能导致禽流感病毒发生新的变异?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解释:“任何事情都可一分为二。免疫压力可能会促进病毒的变异,但免疫后病毒就很难在体内生存和繁殖,病毒没有大量的繁殖也就相对降低了变异的速率。至于病毒会不会在繁殖过程中不断变异,以逃避免疫系统对它的清除,这取决于病毒自身的特性。有的病毒很容易发生变异而逃避免疫系统,有些病毒就没有这么聪明。”

人禽流感病毒变异?

2005年10月至今,我国内地共发现20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2005年7例,2006年13例,均为散发病例。病例涉及12个省、区、市,分布以南方地区为主(其中南方18例,北方2例)。

11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向本报提供了最新统计数据。

在《文章》中,管轶指出:“我国南方曾有5个人病例是由新的‘福建病毒’引起的。”

舒跃龙反驳道:“通过对我国全部病例中分离到的16株H5N1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从南方病例中分离到的15株禽流感病毒属于同一组别,不存在其中5人是由所谓新的变异毒株引起的。” 

舒跃龙说,北方病例(新疆病例)中分离到的1株禽流感病毒与青海候鸟、辽宁黑山家禽中分离到的病毒均为同一组病毒。

同时,从南方分离到的病毒与从北方分离到的病毒相比较存在较大差异,也与越南、泰国等国从人禽流感病例中分离的病毒同样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内地分离到的16株禽流感病毒中,所有基因片段均为禽源,并不具备有效人传人的生物学基础。”舒跃龙指出。

最近在广东、上海城市中发生了人感染禽流感,但是没有在市场或者周边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管轶文章写到,由此推论,正在使用的疫苗对于“福建病毒”不起作用。

贾幼陵解释,没有疫情但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现象不仅在中国内地存在,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在香港地区都找不到病人的病源来历。“我们和卫生部进行了认真分析,确实当前禽流感病毒散布的面积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家禽,如果免疫没有到位,免疫没有按规程去做,有可能带病毒但不发病。”

“另外,候鸟、留鸟也普遍带病毒,我们在安徽的一只鸟身上发现的病毒和人身上的病毒是一致的,”贾幼陵分析,“禽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来传播,比如污染过的水、粪便的粉尘、在羽毛中间扑出来的粉尘,都有可能感染到人。”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主任杨功焕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解释,中国很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地饲养家禽,基本上是人、禽、畜集体生活在一起。

“东南亚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都是从小型农户中发现的。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亟须改变饲养习惯。因为饲养家禽要去给它们喂食、打扫粪便,近距离接触就有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染疾病。不注意卫生,病毒传染的条件是具备的。”

同时我们国家吃活禽的习惯和家禽交易市场的广泛分布,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感染到人。贾幼陵指出:“我国是从2005年底才开始全面免疫的,实验室结果证明,经过按程序认真免疫的家禽,是不带毒、不排毒的。”他说,随着我国家禽免疫率密度的加大,“人感染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人际传播的禽流感病例。在世界范围内,虽已出现多起人流感,并因此死亡,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到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一般来讲,在目前病毒的特征之下,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杨功焕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