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畜牧总站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海南省农垦总局南田农场概况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6-12-04


     1.自然情况
     海南省国营南田农场位于三亚市的东部。场部设于场区南侧,紧靠海榆东线高速公路223国道,南至凤凰国际机场32公里、三亚深水码头25公里、三亚市中心22公里,北距海口市229公里。场区依山面海,北部有海拔400-600米的山岭屏护,南临南海,距海岸最近仅两公里多。大部分地区属滨海台地。土壤东部以花岗岩砖红壤为主,西部以变质岩砖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耕性良好。

     农场地处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4.5℃,年平均降雨量1500多毫米,热带风暴每年1-2次,最大风力超过12级。

     藤桥河东河和西河分别从西北和西南流经场区注入南海,正常流量超过200m/秒。场区范围内有库容7000多万立方米赤田水库和响水、芒山、红星、公田、沙牛坡等小型水库。

     2.社会经济状况

     南田农场创建于1952年1月,经过50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以芒果、橡胶生产为主,农、工、商、运、建、旅多业并举的中型国有农业企业。

     农场下辖10个分场、89个生产队。2005年,总人口25047人,其中职工4058人。总户数6662户。

     全场土地总面积17.69万亩,已开垦利用地12.12万亩,其中芒果园42660亩、橡胶园36113亩、热作园3724亩、林地7234为亩,耕地14749亩,生产水面339亩,其他用地20847亩。

     “十五”期间,南田农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7%,劳均收入年均增长31%,连续三年劳均收入居海南垦区第一。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现行价)1.64亿元。第一产业占89.6%,第二产业占0.7%,第三产业占9.7%。职工劳均收入26040元。

     3.南田农场经验
     南田农场“当家人”彭隆荣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他带领着南田农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海南农垦推广南田农场经验,坚持改革从解决影响群众利益体制性问题破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利益,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广南田农场经验:关心群众利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全国农垦系统特困企业的南田农场,有一半以上是并场队。近年来该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从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放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芒果等热带高效作物的产业化经营,企业实现扭亏增盈,职工全部走上脱贫致富路,去年全场劳均收入达到2.5万元。目前全场职工拥有3000多栋“芒果楼”。该场发挥自身技术、管理等优势,与陵水、保亭等县周边农村3000多户黎族群众开展科技联结扶贫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海南农垦推广南田经验,让并场队群众共享国有资源和农场发展成果。据了解,近年来农垦的改革发展取得较大成效,但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体制性、政策性弊端,以及体制转型过程中凸显与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影响并场队等群众利益发展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制约垦区的改革与发展。据介绍,垦区共有1400多个并场队,22万多人,不少农场并场队发展较好,但很多并场队长期存在企业增效群众不增收问题。
     垦区对并场队政治上一视同仁,经济社会发展上统筹兼顾。近期已拨出一批专款,扶持西培农场并场队发展。建立并场队收入稳定增长的体制保障,针对并场队下岗、待岗人员较多问题,适当调整增加割胶和抚管岗位,实行劳动力余缺统一调配制度,缩小有岗与无岗劳力在橡胶、土地资源上占有量不均、收入悬殊的差别;投资扶持群众就地、就近发展占地少、收效快、回报高的种养业、加工业等;帮助培训群众,实施易地就业、打工经济战略,转移并场队富余劳力;5年内努力让并场队群众收入高于周边农村、人居环境优于周边农村;5年内建设1000个文明生态队(村)。目前,西培、西联、八一、西华、西庆等农场已开始投入大笔资金为并场队修路、改建危房、种植瓜菜和发展养兔、养牛业等。

     推进集团化进程,走产业化经营路子

     过去垦区一大弊端是对橡胶主产业重视,而其他产业则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群众自营经济无法走市场化道路。如今,海南农垦借鉴南田利用企业和行业协会带动群众走产业化经营与开发市场经验,在做大做强橡胶产业的同时,继续有效整合垦区优质国有资产,在水果、药业、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海南农垦组建畜牧公司、万嘉果公司、南田神泉、农垦旅业等集团公司,争取在2006年底挂牌运作;整合农垦木材加工资源,组建农垦木材集团公司,2007年首季将挂牌运作;对三叶制药厂有限公司优质资产和相关负债进行整合重组,组建农垦药业集团公司,争取2007年上半年挂牌运作。进一步理顺橡胶集团与总局、存续农场、分公司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有统有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推进产业集团化,完善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职工群众提供各种市场发展要素,减少对橡胶产业的依存度,形成多业并举、齐头发展的新格局。

     推行产权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维护群众利益

     过去垦区对橡胶园承包管理只停留于一种劳务关系,职工没有产权,一些企业也存在分配不尽合理的地方。为推广南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和分配关系的经验,最近,垦区决定实行劳务关系到经营管理的转型,推行了一系列有关统分结合的、多层次的家庭承包经营试点,赋予职工群众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权和橡胶经营自主权。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让利于民原则。先行在西联农场推行“老队模式”试点,橡胶由分公司发包、家庭经营、定量上交、超产自留、随行就市,并按核定的比例分配经营利益形式进行承包经营;在西培农场推行“并场队模式”试点。对1980年以后并场队,橡胶由分公司发包、家庭经营、产品按比例分成;推广“转制队模式”试点。对1980年以前转制队,橡胶产品按比例分成,最大限度让利职工;工商企业领域试点,破解该领域经营管理存在的一些难题,解决和扩大职工就业门路。

     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在干胶生产和其他方面最大限度地向职工,尤其是向胶工倾斜。在算好成本账基础上,把好让利尺度,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构建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对以前没有参加社保的退休干部职工,适当给予补贴,让他们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橡胶产业反哺二三产业的政策,对困难企业群众在发展产业上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开辟增收新渠道

     海南垦区各地在学习推广南田经验中,努力开辟职工群众持续增收新渠道,着力建立一个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长效机制。垦区从制度、政策、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向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倾斜。中坤农场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优惠鼓励职工承包土地发展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解决1090人的再就业。红明农场利用橡胶更新地,实行统一开发,优先每人划拨5亩安置地,全场非胶产业面积达32000亩,从业人员达7000多人。


     垦区注意引导转移职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实施“养猪万户、万头百户工程”。总局建立帮扶贫困救助工作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扶持力度,设立3000万元的产业结构调整信贷发展资金,扶持职工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争取在2007年消灭人均在2000元以下的困难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