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蛋绿鱼"入餐桌 畸形消费助长污染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12-05
近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相继在鸡蛋、鸭蛋里发现“苏丹红”。吃鱼遭遇“孔雀石绿”,猪肉惊现“瘦肉精”……餐桌警报频频拉响。

“畸形消费心理正助长餐桌污染,破坏着人们的‘饮食生态’。”在舆论普遍追剿黑心商贩、责怪监管不力的时候,广西家禽业协会副会长李开达认为消费者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追逐“原始养殖”、种类怪异、生猛鲜嫩等心理助长了“红蛋绿鱼”之类潜入餐桌。

若干年前,吃饭时上条鲈鱼,人们往往会觉得这饭上了档次。但近些年,虾蟹在很多场合都成了家常菜。而且山珍海味必须生猛,死的、冻的只能卖低价。琳琅满目的菜肴,多数是用来“摆”着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散席就扔掉。耳目口腹之欲,推动了对动物类食品巨大的市场需求。一个海滩养殖场主在解释为什么投放甲醛时说:“天气变化大,不及时消毒很可能让鱼虾染病,甲醛价格低廉,我们就用它。”

“天气变化只是原因之一,关键是养殖密度太大,鱼虾自身没有活动空间,发生疾病流行的可能性增加。”水产养殖专家陆秉华说,随着海鲜消费的“大众化”,消费者对海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营户只好频繁用药品来刺激海鲜生长。

除了追求生猛,近年消费市场对食疗、滋补趋之若鹜。这样南方市场就应运而生一种“中药鸡”,一上市就受到追捧,售价高达每公斤276元。这种鸡的饲料由碾成粉末的黄芪、当归、党参、太子参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混合玉米等制成。鸡肉表面呈红色,宰杀时一放血就成了黄色。

中医专家郑南奎自己出钱买了“中药鸡”,他进行的初步化验表明:“中药鸡”多种重金属含量很高。他忧心忡忡地说,中医理论中没有说到通过人工方式培育的“中药鸡”有滋补作用,何况还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世界家禽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吴常信明确表示:用中草药去改变鸡的正常发育过程不好,“中药鸡”的营养价值没有科学依据。而早年推出的在鸡饲料中添加海带粉,从而培育出所谓的“高碘蛋”,同样也被证明没有价值。

湖南从事畜牧业管理工作的畜牧兽医师胡国强对记者说,消费误区对上游养殖业畸形“技术”的产生引导作用很大:以多、快、精、怪、补为诉求的消费,是常规的养殖办法很难满足的。这促使少数养殖业者为了让动物吃了就睡多长肉,在饲料中加入药物成分;为了让肉外表光鲜,饲料中添加一些有害金属元素;为了让养殖动物不生病、能忍受长途运输,就超标准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有些大中城市居民特别偏爱瘦肉,一些添加了瘦肉精的“问题猪肉”就乘虚而入。

一位饲料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市场近些年特别青睐一些生长比较缓慢、只适合放养的动物,如今,他正潜心研究新型饲料。目的是让这些动物能够适应圈养并每天多长30%至50%的肉。这让人不禁多了些担心。饲料专家徐敏说:“自然生长规律不能轻易打破,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记者苏晓洲、何丰伦、戴劲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