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玉米出口商踏进“大豆国际化陷阱”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12-19
吉林省松源市一户农家小院内堆满了金黄色的玉米。12月13日,小院主人李华第三次回绝了玉米收购企业,这一次,他还是用了那句话:“价格还会涨,我不急。”

吉林榆树粮库的仓库中,只有一小堆玉米。粮库主任刘国民担忧地说,今年玉米收购不稳,往年这时每天能入库1万至2万吨,今年才4000至5000吨。

目前,在中国玉米商品粮基地吉林,每吨玉米收购价达1360元,高出往年每吨1160元的收购价200元。与此同时,美国玉米期货价格已经涨至1996年6月以来的最高点。

跟踪农产品长达十几年的上海南都期货公司总经理助理陈保民感叹道,中国玉米出口商们这次亏大了。现货市场上,他们签订的玉米出口价格低于收购价;期货市场上,在本轮行情刚刚启动时,他们做了大量空单。

陈保民认为,玉米库存使用比骤降,是这次玉米涨价最重要的原因。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中国玉米库存使用比由1996至1997年度的107.6%降至2000至2001年度的80.28%,而2005至2006年度这一数据为25.06%。

价格猛涨农民惜售

玉米价格狂飙猛进,始自今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在国内最大的玉米中转站大连,价格从1340元/吨涨至1500元/吨。在销区广东,11月1日蛇口小船板价格是每吨1450元;11月7日,价格涨至1490元;11月15日,价格涨至此波行情阶段性最高点1680元。半月内涨了230元/吨。在产地长春,半月内玉米价格由1200元/吨涨至1300元/吨。在期货市场,玉米指数从11月1日的1483点升至15日的1587点。

对于价格的飞涨,南都期货陈保民表示,过去,现货市场一个月波动一二十元都是比较大的。

11月份正是新玉米上市时节,玉米价格飞涨,农民反而非常惜售。“价格没有涨到位”,农民普遍持这一观点。

东北许多农家小院,没有脱粒的玉米像小山似的堆得满满的,收购商们把脱粒机摆到农家跟前,仍然打动不了农民的心。

11月中旬,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某村,只有一户农民在卖玉米,因为小伙子即将娶亲,急着送彩礼给心上人。一家淀粉加工企业在10月20日至11月16日这20多天里,仅收了不到1万吨玉米。与此同时,大连每天装玉米的车皮不到20个,即不到1200吨,而往年这时,每天玉米车皮有66个,约四五千吨。

看到玉米市场大涨,东北个别加工商甚至停产,将玉米原料拿去换钱。

“其实,今年东北玉米大丰收。农民惜售是受一种心理影响:过去几年,越到后头,玉米价格越高。”中国玉米网总经理冯利臣分析说。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6年,我国玉米产量预计为1.42亿吨,较2005年增加263万吨,增幅为1.9%。加上出口,2006年中国玉米总的消费量为1.43亿吨。2005至2006年度,我国玉米当年供需基本平衡并略偏紧。

无现货开空单出口商获双重教训

中国玉米出口商,今年教训深刻。

据介绍,玉米年度由玉米上市开始,即由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9月份。而国内仅中国粮油食品集团和吉林粮食集团两家企业拥有玉米进出口权,其他企业必须通过他们进出口。

今年10月份,出口商们陆续签下玉米出口合同。当时,玉米价格约1250元/吨。由于往年玉米上市后市场价格会回落,出口商们预测,过一段时间,价格会跌到1150至1180元/吨左右。据透露,出口商平均以大约163美元/吨,即1276元/吨的价格,签了430万吨玉米出口合同。但玉米上市后,价格反而走高。出口商愕然。

陈保民认为,出口商们的这次失利是因为仅凭经验判断市场。实际上,从今年9月14日开始,一直到11月底,美国期货市场玉米指数由244美分/蒲耳式上升到390美分/蒲耳式,相当于美国出口玉米到中国的到岸价格从1450元/吨涨至2050元/吨。

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两条:第一,与签约方谈判,提高出口价格;第二,期望国家抛售库存玉米,降低采购成本。然而,出口商不愿提高价格,国家也尚未明确是否抛售玉米。此外,出口商也试探过毁约。往年,毁约每吨只要赔六七十元,但今年,毁约要赔三四百元。相比之下,履约采购每吨亏100至200元。

按进度,出口商们必须在明年2月底之前交货。而从收购到烘干、装船,如果一切顺利,也需要20天时间。这意味着出口商们必须在明年1月底之前完成收购,时间非常紧张。

在农民惜售的情况下,出口商只得不断提高报价,直接推高了行情。

更糟糕的是,在期货市场,出口商在今年10月10日左右,即本轮行情启动不久,做了空单。盘面显示,当时做空单的一半是出口商,最高持仓达5万至8万手。

在今年2月初和5月底,出口商们曾在市场最高点1490点左右,做了两次漂亮的卖出套保。这一次,他们在与上两次相同的点位,开始做空单,一直到10月底。但这次经验失灵了。期间,玉米期货一直冲高,11月27日指数达到本轮阶段性最高点1668点。

“他们最大失误,就是手头没有现货还卖出。”陈保民感叹。

有人给出口商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的损失算了一笔账:期货市场上,10月9日,大连玉米期货总持仓数是63万手,到11月27日,持仓数增至163万手,净增100万手,以单边占一半50万手计,如果主力空头建仓在中间位置,在11月27日,空头曾经套牢6.3亿元,其中出口商估计占1/3强;另一方面,在出口市场,现在东北收购价每吨约1360至1380元,约比合同价高100元/吨左右,430万吨总计亏4.3亿元。两项合计亏6亿多元。

不过,也有智者。中粮集团参股的长春松源集团从今年7月开始,就做了买进套保。中粮集团一直到11月27日,持仓量都是第一位,目前,持仓降至第三位。

拓展能源原料美国玉米用量放大

本轮玉米行情,具国际市场拉动的鲜明特点。

2001年以来,代表商品普遍价格趋势的国际CRB指数急速上升,目前依然连创新高。另一方面,由于澳大利亚等国连续六年干旱,2006年世界谷物将面临减产。据联合国粮油组织发布的报告,当前世界谷物市场库存是30年来最低点。

美国是世界玉米产销量最大的国家,出口量一直保持在四五千万吨。为了应对原油涨价,美国近年大力发展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产业,玉米的功能由饲料和食品加工业原料,拓展为能源原料,用量面临放大。

今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参众议员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称,为打破对石油的依赖,将加紧研究和开发替代能源,今后在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投资将增加22%,最终目标是到2025年,石油进口量减少75%。

美国农业部首席经济学家凯斯?科林斯今年9月6日在对美国参议院环境和公共事务委员会发言时表示,2000年,美国酒精产量为16亿加仑,到2005年产量达到40亿加仑,五年增加150%。2006年,估计美国酒精产量将达到50亿加仑,一年增幅达20%。

在2000年,美国玉米产量的6%被用于生产酒精,到2005年,这一比例升至14%,美国农业部预测到2006年美国玉米产量的20%将被用于酒精生产,到2006至2007年度,美国酒精用玉米的消费量将几乎等于美国玉米的出口量。而美国2006至2007年的玉米出口量预计为5588万吨,产量为27.29亿吨,按照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06至2007年度将有20.5%的玉米用于生产酒精。

与此同时,美国玉米期货市场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启动,今年6月份小幅震荡,9月中旬发力,走出直线拉升行情,一直到12月初。相比之下,中国本轮玉米期货行情从10月中旬起步。

库存减用量增库存使用比骤降

南都期货陈保民认为,中国玉米库存使用结构比下降,是本轮玉米涨价的重要原因。

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库存国。2001年,世界玉米库存总量是1.539亿吨,中国是1.02亿吨。为了“消化”库存,1996年之后10年间,中国一直采取鼓励玉米出口的政策。1998年开始,中国玉米出口量骤增:1996至1997年度,出口389万吨,2002至2003年度,出口达1524万吨。到2006年,累计出口玉米7561万吨,平均每年756万吨。而2005至年2006年末,我国玉米库存降至3026万吨。

另一方面,我国玉米使用量悄然上升。

中国玉米基本用做工业原料,除饲料用量稳步增长外,玉米工业加工增长最为迅速。据美国农业部和中国玉米网数据,2001至2002年度,玉米工业用量为1380万吨,2005至2006年度,玉米工业用量达2350万吨,五年间增长近1000万吨,其中,淀粉用玉米由728万吨增加到1310万吨,共增600万吨,年均增18%,主要原因是国内白糖价格大幅上涨,厂家开始大量用淀粉糖对食糖进行替代;酒精用玉米增加400万吨,其中,燃料乙醇用量由零增至300万吨。

上述因素,导致玉米库存使用比在1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美国农业部数据,1998年至1999年,中国玉米库存使用比为104.8%,以后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至2006年,这个比例降为21.6%。

按行业内经验,“在熊牛市场转换时,库存使用比变化5%,能影响价格20%。”

收购价不稳收购商忧心

今年玉米收购价格不稳,这是吉林榆树粮库主任刘国民当前的感觉。

11月中旬之后,销地玉米价格开始小幅回落,产地玉米收购价趋稳。广东玉米价格由1680元/吨回落到1650元/吨,大连、长春的价格也基本稳定。国际玉米期货走出震荡向下的行情,而国内玉米期货价格进入12月份以来出现阴跌,上周重新飘红。

在收购市场,农民惜售心理开始改变,玉米收购逐渐放量。但是,河北和吉林榆树的收购商都反映,收购量仅够维持加工量,或者当天的烘干量。还有部分农民存惜售心理。

另一方面,收购商则在担心市场价格会下跌。吉林榆树粮库主任刘国民介绍,现在东北市场上收购的仅是加工商和出口商,储备用粮还没开始收。“价格太高了。”

目前,玉米价格已经创下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

中国玉米网总经理冯利臣认为,在当前价格下,种植玉米回报率已超过去年20%,农民应该卖粮。否则,玉米价格过高,会伤及下游加工产业,从而反过来影响上游产业,造成玉米大跌,影响明年行情。

上海南都期货公司陈保民认为,年内玉米现货价格应该基本到位。在1360至1380元/吨的价位上,农民出售玉米比较踊跃。

目前,种植一亩玉米能赚600元,是种植大豆的两倍。

市场人士预测,考虑暖冬延迟新粮上市,以及农民在春节前套现的因素,明年1月初开始,应该是收购放量的时候。

供不应求趋势显现谨防“大豆国际化陷阱”

对于玉米价格的上涨,上海南都期货陈保民做出大胆判断,中国玉米会走大豆的路线。“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价格抬高,与国际接轨;二是中国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据介绍,中国大豆曾经历供大于求---供需平衡---供应偏紧---供不应求之路。2000年开始,进口超1000万吨,2006年进口2750万吨。但中国企业在进口时,曾遇到国际化陷阱。

2003年,中国民营企业组成一个大豆采购团,在10月份左右与美国谈判,确定进口200万至300万吨大豆,但价格未定。2004年4月,中国采购商点价(通过盘面确定价格),价格揭晓为4100元/吨。期间,美国玉米期货指数由2003年10月份的650美分/蒲耳式上升至900美分/蒲耳式。谁知“五一”之后一个月内,美盘大豆期货价格暴跌1000元/吨。“当时,国际市场上基金已经大量获利,就等着套现。”业内人士称。此后,国际大豆价格踏上熊途,随后一两个月成交的大豆价格也一直跌跌不休。

有人估算,仅这一个月,国际采购事件就使中国大豆采购军团损失30亿元。其中,一家2000年开始扩建,一度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豆油压榨企业,其损失11亿元。当时正值中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紧缩贷款,这家企业流动资金陷入困境。一次采购使其“伤筋动骨”,只得不断变卖下属企业瘦身立足,至今无法翻身。

目前,国际玉米价格比国内玉米价格每吨高500元。从玉米进出口看,中国只在1994至1995年度进口429万吨,1995至1996年度进口148万吨,之后连续9年没有真正进口。

然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从长期看,国内玉米市场可能临近供不应求的拐点,并加快转变为净进口国。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谷物进口将达3000万吨,其中,玉米达1500万吨。

业内人士认为,为了应对国际化,中国农产品进口商应该加强国际市场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经验,不能仅盯着国内市场,应该从整个全球判断市场;同时,应杜绝风险巨大的双投机操作。(阮晓琴徐虞利)

我国将限制玉米出口今启动抛售

据悉,国家有意明年3月份之后限制玉米出口。

中国玉米出口实行配额制。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11月上旬,国家发改委已电话通知国内有玉米进出口权的两家企业中粮集团和吉林粮食集团,2月底以后,不允许新签出口合同。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采取多种鼓励出口的措施,其中包括实行补贴政策,每吨补贴140元;实行退税政策,退税率13%,以1100元的基准价,每吨约退143元。

而在今年10月份,新签发的玉米出口配额,取消了补贴。另外,还有一个消息在业内广泛流传:国家将抛售储备玉米。

进入11月份,市场上豆油、面粉的价格不同程度地上涨。北京食用油价格上涨一成,面粉价格涨幅超过10%。为稳定价格,11月3日、11月底、12月上旬,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已经连续三次拍卖小麦,11月底小麦价格已经应声下跌。

12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出台了《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陈保民认为,一般玉米的抛售发生在市场青黄不接时,即春夏之交,这项政策是针对玉米建立起来的应急机制。

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12月19日,即今天,国家将在吉林榆树以1260元/吨的起拍价抛售71420吨玉米。

业内人士表示,7万吨玉米量并不大,但这是个信号,反映了国家干预市场的态度。

陈保民认为,国家储备了1000多万吨玉米。从短期来看,干预市场会有效果,能缓解当前涨势。

实际上,12月初,中国玉米期货市场出现小幅下跌。但是,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由于用量增速很快,且呈刚性,非市场化干预很难维持长效,应该通过市场化方法解决玉米问题,具体措施可包括:第一,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据估计,由于今年玉米收益很好,明年玉米种植面积将大增,像黑龙江至少增20%;第二,改善物流。本轮粮食价格上涨,与物流不畅关系很大,可以通过疏导物流,让市场流动起来;第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玉米单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