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涨利大于弊 有利农民增收减轻国家收购压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1-09
进入2006年11月,粮价突然开始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月粮食价格上涨4.7%,因而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人担心,粮价上涨会引起通货膨胀。民盟中央经济与区域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成贵认为,粮价上涨本身构成了CPI上涨的重要部分,但传导效应并不明显,在现代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粮价上涨不大可能引发通胀。
对于这次粮价上涨的原因,李成贵分析说,不同品种的粮食涨价原因不同。这次粮价上涨是发生在粮食连年增产和库存充足的背景下(即“增产涨价”),涨价品种主要是小麦(1860,1,0.05%)和玉米(1687,10,0.60%),稻谷价格相对平稳。
这次粮食涨价受到了国际粮食储备下降和期货价格上涨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国内政策和需求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小麦涨价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成功地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地起到了托市的作用。
2006年我国小麦增产550万吨,按照市场运行规律,麦价面临着较大的下跌压力,但由于我国首次实行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国有粮食企业基本上控制了小麦粮源,故而能够主导市场价格。
李成贵说,实际上,粮价适度上涨有利于经济运行。他认为,在目前的城乡经济关系下,粮价的适度上涨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的。首先粮价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大致而言,粮食每涨一分钱,每个农民就平均增收10元钱,如果粮价涨一毛钱,就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个百分点。其次,粮价适度上涨可以减轻国家保护价收购的压力,还可以促进顺价销售,减轻财政负担。
李成贵强调,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既要关注粮食的涨价,避免粮价的过猛上涨,但更要防止粮价的下跌。最近20年的历史说明,粮食过剩导致的价格下跌会严重扭曲整个经济关系,解决粮食过剩远比解决粮食短缺更为困难。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主要应对的是过剩,而不是短缺。
他说,政府对粮食的调控,应重点放在保护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促进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并以积极的姿态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一地追求国内粮食现实产量的增加,其目的是要保持粮食价格的合理水平。
下一篇 | 通威大力开发创新产品和推广安全食品品牌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