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国粮食价格上涨或引发“蝴蝶效应”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10
香港商报援引路透社分析文章说:根据蝴蝶效应理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中国粮食涨价,也可能引发一连串的效应,大豆、玉米、大米,看似和金融、服务、出口等行业关系不大,由于它们处在行业链的源头,在国民经济中可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放大效果。粮食上涨的影响还将不局限在中国,大洋彼岸的消费者都会感受得到中国通胀的压力。

去年11月,中国的粮食价格攀升27%。饲料价格上涨,养猪的成本自然也高了,猪肉价格随之贵了17%。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之下,当月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大涨1.9%,远超去年10月份的1.4%和去年1.3%的平均值。

明年通胀或超3% 粮价适度上涨有利于经济运行

许多人担心,粮价上涨会引起通货膨胀。

虽然人民银行等官方机构低调处理这一数据,但不少外国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全球食品价格上涨的大环境下,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纷纷调高了明年的通胀目标。他们认为,明年中国的通胀水平可能达到2.5%以上,甚至可能超过3%。

然而,民盟中央经济与区域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成贵认为,粮价上涨本身构成了CPI上涨的重要部分,但传导效应并不明显,在现代产业结构和经济体系中,粮价上涨不大可能引发通胀。实际上,粮价适度上涨有利于经济运行。在目前的城乡经济关系下,粮价的适度上涨毫无疑问是利大于弊的。首先粮价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其次,粮价适度上涨可以减轻国家保护价收购的压力,还可以促进顺价销售,减轻财政负担。

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 “不安全”推论缺乏事实根据

“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趋势已经开始”,瑞信的亚洲经济学家陶冬表示,“国家希望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而改善农村收入是今后十几年的国策”。未来中国食品价格上升应该是一个趋势,但不会急速上扬。

现在有两种粮食“不安全”的观点较为盛行,一是灾荒论,二是国际强国封锁论。一些专家认为,这些观点放大了粮食的不安全性,给人危言耸听的感觉。其实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是市场的正常行为。如果供应紧张,价格必然升高,就会刺激农民种粮,从而提高市场供应能力。

目前中国粮食储备充足,供应不存在短缺,不符合通货膨胀的规律。一旦市场价格过高,政府完全有能力开仓平抑。事实上,有不少学者对粮价下行压力的忧虑要高于对通胀的担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