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粮食恢复性涨价中获实惠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15
2007年第一天,温家宝总理就冒着隆冬严寒,在苏北产粮大县东海县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进粮食企业,和农民一起算粮价。这与他考察北京粮食市场,仅仅间隔20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温总理接连两次实地考察粮食价格变化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受关注度最高的,则是总理在和卖粮农民“细算粮价”时,反复提到的农民收入问题。诚如温总理对农民所言:“政府关注粮价变化,更关注农民的收入。”

在新华社发出的新闻电稿中,笔者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段:为了详细了解粮食价格变化和农民卖粮收入情况,温总理在某米业企业的车间里召开座谈会,请企业负责人和几个卖粮农民一起算“细账”。他们告诉总理,以每斤大米涨一角钱计算,农民能挣2分钱,加工环节能挣2.5分钱,运输环节能挣1分钱,其他可能在销售等环节。温总理听后扳着手指说,粮价合理上涨,应该把好处主要给农民,政府要给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

农民告诉总理的卖粮“细账”,既说出了喜,也道出了忧。喜,是因为粮食价格终于出现了恢复性上涨;忧,是因为生产粮食的农民在涨价部分中得到的收益还很少,只占20%。另外80%的涨价大头收入,又一次被从事非粮食生产的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暗暗瓜分了。

这次粮食恢复性涨价,对种粮农民来说是好消息,各方面反映也较为平静,认为这样的上涨对提高农民产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但从东海县农民的卖粮“细账”中,笔者感觉这良好的愿望真要实现起来还很有难度。因为这次粮食价格上涨并没有突破过去农产品涨价的收益分配格局,作为粮食生产者的农民,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种粮效益本来就低,再加上近两年不断上涨的农资和水电油运价格,更是让农民难以尝到增产增收的甜头。笔者担忧,如果农民在粮价恢复性上涨中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不仅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由此可能产生的粮食供给后续效应,最终还会反映到粮食市场上来,引起粮价的非理性波动,甚至为整个物价悸动埋下隐忧。

对种粮农民喜忧掺半的心声,温总理给予了高度的关切,希望农民(从粮价上涨中)多得一些实惠。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尽快落实总理的指示,拿出让粮农在粮价恢复性上涨中多得实惠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