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中国乳都革命变化伊利蒙牛释动力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4

数九寒天,塞外青城已是天寒地冻。然而,驱车驶向呼和浩特金川开发区,宽敞的公路两旁,伊利集团那高高耸立的不锈钢奶罐和一派繁忙的厂区,却让记者分明感到一股热流在奔涌。作为全区乃至全国农牧业产业化的领跑城市,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同时,更为千千万万农牧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产业崛起:“中国乳都”巨舰出水

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奶农常珍平数着刚从奶站领到的6000多元牛奶款,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自从养上了奶牛,我再也不用卖血维持生计,现在的好日子,以前哪敢想啊!”

其实,这个家住姑子板村普通农民的心声,仅仅是首府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成功缩影。如今,仅在呼和浩特地区,通过农牧业产业化这一链条即带动了23.3万户农民,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中得到的收入达到35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3%。

将发展重心放在何种产业上,一个地区的决策者必然首先要考量地方资源的比较优势。呼和浩特市亦如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自古以来,土默川平原就是水草丰美的优质牧场,种植业与饲养业一直是这里农民基本的谋生手段。如何走出传统的小农生产壁垒,做出现代大农业的妙笔文章!

2000年,呼和浩特市确立了“乳业兴市”战略,牵住了改变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牛鼻子”,重点培育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发展,首府的乳品产业地位日益凸显,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长成了参天大树,由其释放出的动力引擎作用,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随即跟进的玉米、肉、薯、菜、饲草料等其它五大主导产业也渐成气候,带动了全市经济的整体发展,成为兴市富民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令人难忘的2005年。那一年,呼和浩特无疑成为全国的一颗耀眼“明星”:呼和浩特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乳都”;

伊利成为奥运乳品赞助商;蒙牛冠名的“超级女声”活动红遍全国……

更令人自豪的是,草原乳业品牌纵横驰骋神州大地,也让拥有伊利和蒙牛两大全国著名乳业巨头的呼和浩特成为中国乳业名副其实的“核心地带”。在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其奶牛存栏、鲜奶产量和人均鲜奶占有量、乳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均位居第一。截至去年底,伊利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奶站4000多座,可控奶牛头数逾150万头,拥有奶牛小区和牧场700多个,拥有大型牧场园区28座,惠及全国农牧民近500万人;蒙牛液态奶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全国销量冠军,冰淇淋占据了全国销量的第一把交椅。当然,这些还远未能囊括两大龙头企业的辉煌业绩,因为它们不仅创造了一个个超高速发展的神话,也带起了一大批庞大的农牧业产业,“金河”、“蒙羊”、“兆君”等农字号品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声誉日益提高,逐渐成为全市乃至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的脊梁。来自呼和浩特市产业化办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67.5亿元,增加值100.1亿元,出口创汇1.28亿美元,利润14.8亿元,上交税金19.1亿元。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到74家,其中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18家、市级50家,已经形成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大“军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