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业及农机化促进政策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1-29
     1.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业与农机化发展情况

    澳大利亚面积约769万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约460万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为500毫米~1000毫米,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澳大利亚人口约20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90万。新西兰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其中50%的土地为永久性牧场。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年温差小,是农牧业生产的理想场所。新西兰人口约400万,从事畜牧业的约占农业人口的80%。

    无论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农牧业都是其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之一,都是国际上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国。澳大利亚2003年~2004年度农业总产值385.6亿澳元,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总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超过10%;农产品40%用于出口;牛肉、羊毛、奶制品是三大出口畜牧产品,2005年小麦总产2500万吨,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新西兰主要饲养羊和牛,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牛最多的国家,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品占国民总收人的16%,90%以上用于出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建立了严密的卫生检疫制度和健全的动植物检疫系统,十分重视农牧业疫病的防控工作。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牧业生产基本单位是农场,均为私人所有,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农场。其规模不等,最小的50公顷,大的达几千公顷。一般而言,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是农场的主要劳动力,只在农忙时,请一些人做辅助工作。大部分农活都由农业机械来完成。

    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两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机械化,依靠机械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扶持下,20世纪60年代两国农业生产的耕种、施肥、喷药、植保、收获、运输等都实现了机械化。目前,澳大利亚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呈现低耗型、环保型、智能型的特征,250马力~300马力的大功率、多功能的组合式机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得到广泛运用,农用航空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比较普及。昆士兰州农场主新购置的拖拉机很多都带有GPS系统,可比传统方式节约燃油15%。

    农业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使得一些经营不善、效率不高的农场主放弃、出卖或出租_十地,所以几十年来两国的农业人口呈下降趋势,而农场规模逐步扩大。由于采用现代农业装备和规模经营,两国的主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均保持了较高的竞争力。两国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大多数农场主的收入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且一般都是当地的富裕阶级,成为很多人羡慕的职业。

    2.澳大利亚、新西兰扶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1)通过税收政策来鼓励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更新。20世纪中叶,澳大利业处于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农机化高速发展期,联邦政府法,对购买新型农机第1年减免40%的税金,以后改为25%。一些州对农场主购买新设备时提供18%的补贴。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政府鼓励小农场放弃土地,提供贷款资助重新创业,成功后贷款变为无偿赠予。

    目前,澳大利亚的农机化处于平稳发展期,在农机购置环节已经没有补贴措施,国家主要通过税收政策支持农机化发展:①对农业机械返还燃油税,鼓励农机作业。为筹集公路建设资金,政府于1957年开始征收柴油国内消费税,但对不上路的农业机械发放免税证书,农场主凭证购买免税燃油。1982年免税证书废除,《柴油补贴方案》出台,所有柴油均含燃油税,但农业机械等非公路使用者可以申请全部或部分退税。2000年出台新的《燃油和代用燃料补助方案》,对农用柴油实行全额税款补贴,补贴率为0.38143澳元/升。即农场主购买农业机械后注册登记,作业时按市场价格购买柴油,然后凭购油发票每3个月向税务部门申请退税。为了避免骗税,法律要求农场主将购油发票保存7年以上,时刻准备接受税务部门核查。税务部门加强监控与抽查,对违反规定者给予双倍惩罚。②实施快速折旧优惠税,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更新。即农场主购买新的农业机械,可以通过快速折旧的方式,加大年度分摊成本,进而使其应纳税额相应减少。在新西兰,政府也实施了农机折旧优惠税收政策,但不是分年度而是一次性计入当年成本,冲减应纳税额。

    (2)通过资助职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技能培训。从1997年始,澳大利亚在4年内投入1.79亿澳元实施“农业推进澳大利亚”战略,其中0.97亿澳元由政府向从事农业生产的所有人员,包括农场主、家属、雇工提供资助,用于提高生产技能和农场管理水平。许多直接面向农场主和农场工人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应运而生,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l机构得到快速发展。据新南威尔士州初级产业部的官员介绍,其下属两个面向农场的职业技校,对农场职工子弟和低收入者参加培训给予资助,每年的学杂费约2.4万澳元,由州政府和个人分别承担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