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小城镇发展谋划新农村建设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4-29
新农村建设是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的背景下展开,一个是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再一个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背景。在这两个大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如果不处理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和积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不仅新农村建设抓不好,也势必延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因为,中国的城市化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和中国目前大中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承载能力看,加快发展县城及县城以下的中心乡镇,这既是加快城市化的重大战略,更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所以,一定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规划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在加快小城镇发展中带动新农村建设。

第一、尽管大中城市的各种功能空间承载能力还较强,但转移农民、培育产业和消化劳力,主要还是要靠发展小城镇。

毫无疑问,就全国整体而言,中国的大中城市还很不发达,全国大部分的省辖市、尤其设区市的城市功能发展空间还很大。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任何一个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人口的聚集,都不是行政区域性的,乃是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真正最能提高本土经济、文化水平,吸收大量人口的还是小城镇。它们是农村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初级农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变和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不仅是大城市本身发展不够快,据中国国情和借鉴西欧一些国家经验,最重要的原因是小城镇发展很不充分。近几年小城镇建设除县市的城关镇变化较大外,绝大多数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有着紧密关系的全镇区域中心的乡镇所在地,经济实力单薄,社会事业落后,脏乱差现象严重。也正是这一点,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形成小城镇落后,农村更落后的现象。显然,加快小城镇发展,既是推进城镇化的战略之举,更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得力之策。各级党政领导务必有这认识。

第二、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机制,最重要的是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城乡互动的“桥梁”。

统筹城乡发展,目标是走上城乡互融、城乡一体的道路。尽管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但是,加快小城镇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无可替代的路径。因此,小城镇,尤其是行政乡镇所在地的农村乡镇更要成为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要建立起城乡之间的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良性互动,促进城乡劳动力、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把布局在县市区域内的各中心乡镇建设成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把乡镇培育成农村产业的聚集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农民市民化的转换地,农村公共服务的中心区;另一方面,通过发展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生态良好、风景优美和最适宜居住环境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吸引城市人到农村创业、住家、休闲。要看到,将来的农村是城市人的天堂,农村会减少农民,但不一定要绝对减少“住民”。事实上,许多早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已经有大量城市居民在农村建别墅,入住农村。像德国是欧洲各国人口最多的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也高,农业人口在40%以下,而他们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居住在小城和风景优美农村的人口,迄今仍超过40%,加上在农村有别墅,假日到农村休闲居的城市居民,比例就更高。瑞士城市不算发达,但小城镇和乡村美丽繁华。他们全国湖多山多,小城镇和乡村大都临山傍湖、绿地如毯、湖光倒影、风格各异。每个乡村更是如一幅幅油画斜挂山中,美丽至极,居住乡村的不少是城市居民。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更要发展各种文化特色、生态良好和最宜居住的小城镇和风景优美的休闲农村,吸纳城市人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三、通过加快小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可以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

中国的农村布局,聚集性的大村大庄少,而且有些原本传统性的大村大庄也呈现分散性趋势,更多的是散布零乱的二三十户、乃至十几户的小村小庄。特别是山区的农村小村多、分散乱、人口稀少、条件差。这为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尴尬:改善了这个村的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相邻的村又望尘莫及,出现“一家欢喜多家愁”的现象。而且,现在中国的自然村呈减少趋势,据有的专家调查发现,全国平均每天消失70个自然村,据山东省调查,“十五”期间全省消失6162个自然村。其实,还有不少的村落已经是仅有极少几户的“恋乡”老人和贫困户居住。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和趋势,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要尽最大可能使更多的农村和农民能更加切实地享受到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再一个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珍惜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体性效益,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这两大问题,很大程度上靠加快发展小城镇求解。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特色明显、生态良好和服务共享的原则打造中心乡镇,使其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中心,以此辐射和带动乡镇区域内的社会事业发展。考虑到现在乡镇到村的公路、广播电视等,很快就要实现“村村通”,今后,村到乡镇交通便捷,来回方便,因此,在各个村庄主要着力于改善生产和生活设施条件,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重大公共设施,要以乡镇为中心,辐射农村,带动全乡镇。这样,既能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又能最大化地发挥公共设施的效益,而且还更加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发展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