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需求悄然改变“绿色”“有机”成新宠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5-15
     一根糯玉米棒7元钱,一盒6个装的蒜头10元钱,大米6元钱一斤……这些食品虽然有些贵,但销路还不错。为什么?全凭一个好身份,它们的“户口本”上有个与众不同的标签――“有机食品”。

    在北京市朝阳公园附近的一家有机食品专营店里,绿豆、黄豆、大米、玉米面等以斤或公斤包装,套上精致的纸袋,齐整地摆放在货架上;蔬菜、水果、肉类食品,看上去洁净而有序。陆续前来的购物者以外籍人士为主。店长龙熊军对现状很满意,开张两个月了,销售情况还不赖。

    相比之下,位于北京市永安里的另一家连锁店则更平民化,食品包装稍简易,但日常食用的蔬菜和杂粮都很齐全。店员小韩正在调整货架上的食品,电话铃响了。“您好,是张姐啊!您今天要订一份白萝卜、一份牛蒡、一份胡萝卜……对不起,现在基地的胡萝卜暂时缺货。要不今天先订其它几份菜,过两天胡萝卜到货了我再通知您,好吗?”每到下午,小韩的工作重点就是登记客户的订菜单。蔬菜要趁鲜吃,许多客户都是头天预订,店家则当晚从有机食品基地进货。

    瞅瞅价格,买一斤有机黄瓜的钱能买上三四斤普通黄瓜,顾客们真的能接受吗?在乐活城朝阳公园店店长助理刘猛看来,对专程前来购买有机食品的客户而言,价格并不是问题。在永安里的望康港绿色、有机食品专卖店里,顾客滕女士说,有机食品主要是买给未满周岁的宝宝吃,价格虽然比一般食品贵,也还能承受。

    究竟是哪些人在消费有机食品?据介绍,乐活城朝阳公园店的顾客半数来自外籍人员,此外,港澳台客户约占25%,国内消费者占25%。在望康港连锁店里,小韩接待的客户则多为离退休人员和中青年上班族,也有一些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大学刚毕业的汪先生则习惯从网络上采购有机杂粮,价格和超市、专营店差不离,“我自己挣钱自己花,这个价位还能接受。可父母想不明白,为啥这米赶上肉贵?”

    之万农庄、留民营、吉林松原……尽管专营店里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都是从全国各地的特约基地采购配送来的,食品的包装上也都有认证标志,但许多客户还是不大放心。“这真的是有机的吗?”临出店门前,滕女士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

    目前,我国的有机食品市场仍然处于培育阶段,客户群也正在逐渐成长。对此,作为经营者的龙熊军店长很有信心,“随着食品安全和生态健康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客户群也将扩大,最终实现消费者、农民、环境三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