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高涨,利落何方?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5-29
     猪肉价贵,逼得好多市民改吃其他肉食品。然而,来自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的消息是,受猪肉涨价风影响,水产品、牛肉、鸡肉、禽蛋等其他食品也跟着大幅上扬。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广州数千市民去超市抢购促销低价猪肉的“疯狂”举动了。

    看来,由肉价所领衔的这轮食品类价格上涨,

    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严重的民生问题,影响到了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因而有关部门多次放出风声,准备动用储备肉来调节市场。价格本是市场供求的正常反映,当猪肉价格到了需要政府出面来作出宏观调控时,多少表明这个价格已经高出了市场所能接受的范围。

    对于肉价的高涨,有关部门到底有无必要出手平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市场决定论者认为,猪肉价格上涨,是市场的选择:饲料涨价了,成本提高了,生猪价当然要涨;生猪价高了,猪肉价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而且生猪价格上涨还具有降低工农剪刀差、贴补农民的积极意义。而调控支持者则认为,现在的肉价已经偏离了市场的正常轨道,政府必须进行干预调控,不能让普通百姓来承担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成本。

    按照完全的市场经济学原理来说,肉价乃至其他食品类产品价格的普涨,确实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成本高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必定会导致消费终端价格的上升,因而,肉价的上涨可以说是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必然结果。这样的一种市场现象,政府似乎没有理由插手调控,让市场来说话,看起来更符合经济杠杆的规律。

    但市场不支持政府调控,并不等于政府可以放手任由市场自身调节,因为再市场化的经济现象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调控。市场的主体是肉价的自由涨落,但市场的客体是面向普通百姓的必须生活品消费,当肉价已经超出了不少市民的可接受消费能力时,市场调节之外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而且,在老百姓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肉价突然间贵了,在收入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形下,政府如何化解肉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的普遍提高,恐怕也得伸出调控的“无形之手”。

    更重要的是,在一般人的眼中,肉价的上涨应该对养猪户有利,因为猪肉能卖出好价钱,生猪的收购价肯定会高,最终猪农就会受益。猪农受益了,就会刺激他们养猪的积极性,从而投放到市场的猪肉就会更多,肉价也会相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事实表明,这只是基于经济学原理的逻辑推定,现实中,肉价的高涨并没有给猪农带来多大的利好,反倒是流通领域的经销商实际获取了其中的大部分利润。已经有舆论分析说,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缘于城市和乡村的供求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在该获益时没获益。

    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肉价高涨,最终获利最多的并不是猪农,而是猪肉经销商,影响的则是众多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对于这种非完全市场的经济现象,政府理当进行宏观调控。一是保持一个畅通的市场渠道,让肉价上涨的好处能落到养猪户的头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肉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二是在市场调节阶段,针对受肉价影响的低保户,政府要考虑以“肉补”的方式进行补贴,这种在宏观调控之外的微观关怀,也是消解肉价上涨压力的必要措施。两管齐下,或许能让肉价高涨的压力轻些轻些再轻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