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上涨直击生猪产业三大“软肋”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7-19
     猪肉价格频频刷新历史纪录,直击生猪产业的三大“软肋”———生猪规模化养殖亟待增强,农业保险需加大扶持力度,市级生猪活体储备有待完善。

    生猪规模化养殖失衡

    生猪产业一头连着农户的“钱袋子”,另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如何既能让农民养猪赚钱,又能让市民特别是低收入者吃得起肉?

    “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经营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有关人士称。

    现实情况是,我市生猪专业养殖占整个生猪养殖业的25%,散户养殖则占到了75%。

    “比例的相对失调,必然会导致生猪养殖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专家表示,以荣昌为例,虽然有养猪合作社,但合作社成员主要以分散的农户为主,能称得上规模化养殖的很少,这造成了生猪生产先天不足。

    令人欣喜的是,到2010年,全市将建设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小区1000个(含75个万头猪场),发展年出栏10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1万户;除进一步培育华牧、今普两家大型生猪屠宰加工重点企业外,还将新培育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使我市生猪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打造猪肉及制品知名品牌5—10个。届时,我市生猪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能力将大大增强。

    农保尴尬中艰难前行

    理论上讲,富饶的农村市场是保险业的大“蛋糕”,但保险公司常常是浅尝辄止。近段时间猪肉价格上涨,再次将农业保险推向“前台”。

    长期以来,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往往陷入双重困境:按照市场价格制定保险费率,农民购买力有限,买不起;按农民可以接受的标准制定保险费率,保险公司不愿保,因为赔不起。特别是我市农村地域分布广、交通不便,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成本高,承保理赔十分困难,往往是既费力又赔本。去年,仅人保财险重庆市分公司开办了生猪保险。

    “其实,生猪保险遭遇的尴尬,其根源是相关支持政策的缺位导致农业保险的发展缺乏基础。”重庆保监局有关人士坦言,当然,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是造成保费收取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偏远的农村,收几十块钱的保费可能要走几十里山路,这个成本怎么算也算不过来。”太平洋保险有关人士说,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家一户做农业保险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太大,只能通过龙头企业和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入保户。

    缺乏再保(保险公司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以减少风险)支持也是农业保险面临的另一尴尬。目前,国内主要有中国再保险公司经营少数政策性再保险业务,大部分保险项目无缘进入其中。

    业内人士担忧,如果解决不了保费收取成本高和缺乏再保支持的问题,生猪保险恐怕会继续在尴尬中艰难前行。

    生猪活体储备亟待完善

    有确切消息称,我市目前在大渡口、涪陵等5区县的大型养殖公司设有国家级生猪活体储备45550头。“这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满足主城区市民一周的猪肉需求。”市商委副主任赖蛟称,但遗憾的是重庆至今尚无一家市级生猪活体储备库。

    据了解,我市有关部门曾准备在全市建立一个2万头—3万头的市级生猪活体储备库,但最终因资金、土地、信贷、环保等各方原因而搁浅。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市委、市政府将在3年内,在合川、涪陵、武隆、垫江、荣昌等15个区县设立生猪产业主要基地。此外,还在潼南、云阳、丰都、长寿等区县预留了15个一般基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