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进口大幅下降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7-26
     从海关总署了解到,受惠于国内粮食三年连续增产,供给得到有效增加,粮食进口需求大幅减少。据海关统计,今年1-5月,我国共进口粮食78.3万吨,价值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分别下降51.8%和31.1%。

    据悉,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4.97亿吨,连续三年实现增产,国内粮食供给的有效增加,相应地减少了进口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以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的粮食进口大幅下降。1-5月,我国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粮食69.7万吨,下降56.2%,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89.1%。但同期加工贸易进口粮食6.9万吨,增长6.3倍。

    数据还显示,我国粮食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泰国。1-5月,我国自澳大利亚进口粮食29.4万吨,下降64.1%;自加拿大进口25.9万吨,下降26.3%;自泰国进口粮食20万吨,下降36%。合计自上述3国进口粮食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96.2%。

    而大麦、大米等主要进口品种的进口均价大幅上扬。1-5月,我国进口大麦49.1万吨,下降51.5%,占同期粮食进口总量的62.7%,进口均价为259.1美元/吨,上涨38.6%。进口大米20.5万吨,下降37.5%,占26.2%,进口均价为475.3美元/吨,上涨28.6%。

    自去年起,国际市场上粮食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截至今年5月下旬,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玉米远期合约仍维持在350美分/蒲式耳以上,小麦则已突破500美分/蒲式耳,均处于近年来的高位。总体看来,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供应与消费处于紧平衡的状态中,推动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不易在短期内消除。一旦出现国内粮食的价格与国际市场同步快速上涨,就可能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相关人士建议,要避免粮价波动加剧通胀压力,首先应对粮食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及地域分布进行调控,避免因局部的过剩或短缺加剧市场波动。此外,应继续控制粮食的出口规模,增强国内的供给能力,并及时跟踪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情况,以合适的价格增强国家粮食储备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