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难题考验巨型中华鲟抢救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7-31
新华网上海频道7月30日消息: 7月17日获救的体长3.37米的巨型中华鲟现在怎样了?记者日前从上海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获悉,目前中华鲟恢复情况良好,已经开始持续游动。但由于其内伤严重,暂时仍未脱离危险期。此外,气温太高、设施跟不上、中华鲟处在产卵前期三大难题,也给中华鲟救护带来了严重考验。

据介绍,该尾中华鲟于7月17日在杭州湾被金山渔民误捕,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野生中华鲟。由于被网片包裹、拖运时间太长,中华鲟获救时,全身有严重的网片勒伤,骨板和腹部严重充血,吻端和背骨板淤血严重,尾部也有较重擦伤。由于前期抢救措施

到位,有关专家在抢救中华鲟“生生”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该尾中华鲟外伤明显好转,体能也有所恢复,已开始游动起来。但它并没有脱离危险期,由于内伤严重,目前仍依靠每天打营养液来维持生命。

“抢救的最大难点在于水温控制。”一位参与抢救的专家告诉记者,眼下正值盛夏,室内水温一直在27摄氏度以上,而中华鲟适宜生存的水温却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这样的反差十分不利于中华鲟的生活和伤势恢复。而且,水温高还极易造成细菌感染。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水温,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特地在中华鲟抢救池中设了一个水槽,每天在其中放置一定量的冰块,然后覆盖棉被,用来给抢救池降温。

据介绍,要保证受伤中华鲟的疗养,水池最好要有30米的俯冲冲程,水深也要达到5米,但上海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场所。位于嘉定的中华鲟暂养基地达不到如此高要求,上海海洋水族馆等场所也找不到完全符合标准的抢救池。为此,中华鲟保护区管理处已开始抓紧改造抢救车间和养殖池塘,将水池周围及顶部用保温材料围起来,并装配冷水机组。根据专家意见,养殖池塘还将尽量模拟长江口水质,调配合适的水环境。

专家还介绍,据其出现的时间、水域以及体形推断,该尾中华鲟的性腺已经发育到一定阶段,很可能是准备溯河而上产卵的鱼。为了不破坏它的生理规律,专家们在抢救用药的种类和数量上也小心翼翼,以避免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