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走高下游企业谋变 双汇发力欲重组春都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7-31
对于繁华落尽的春都而言,与双汇步入婚姻圣殿或许是一桩良缘。只是,双汇能否为春都揭去“红盖头”尚面临诸多考验。

一场双汇“重组”春都的好戏,似乎已鸣锣开场。

半个月以来,如此基调的“传闻”充斥于河南坊间,民众振奋、学者欢呼,却鲜闻当事者与官方声音。这个故事的“缘起”,是双汇近日向春都“求婚”。

“这是我们的商业机密,暂时还不方便透露。”双汇的态度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天赐良缘?

河南媒体披露,6月18日,双汇致函春都,据称个中主旨“意在谋求资产重组”。

其后,双汇通过媒体向外界证实了上述意图,而春都则反应冷淡——没有对外界作出任何回应。不过,这一切似乎并未影响坊间就此作出乐观的评判——对于春都而言,与双汇合作当是一桩良缘。

近年来,命运坎坷的春都始终状态不佳,其麾下的上市公司ST春都更是历尽悲喜恩仇之后,最终以“不做火腿做水泥”(ST春都,现更名为同力水泥,000885)告终。双汇此时相助,在不少人看来恍若“救世主”。

“双汇在人才、资金、技术、品牌、渠道、管理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春都目前无法比肩。双汇重组春都,春都的收获显而易见。”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通过战略性重组,双汇也可以籍此扩大企业规模、巩固经营业绩、提升企业竞争力,使自身得到进一步壮大和发展。”

“这将会实现河南肉制品加工产业与企业的巨大飞跃。”河南九鼎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张保盈也十分看好这桩姻缘,“两家企业可以形成互补。如果实现了重组,促进ST春都走出危机进而实现盈利不说,双汇也可以借此实现‘多条腿走路’。”

“放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背景下审视,双汇与春都的战略性重组也很有意义。”河南省政府参事、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是解读,“河南正在通过打造‘中原城市群’促进中原崛起,强调‘中原城市群’之间必须实现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两家企业所在地漯河、洛阳同属这一城市群,如果重组成功将是一个典型。”

事实上,早在2005年6月ST春都各方“几败俱伤”之际,河南某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就已指出,取代海拓普成为ST春都第一大股东的河南建投作为一个政策性的投资公司,不可能在ST春都打“持久战”,而最有可能接手的就是双汇。

不过,双汇与春都的这桩“良缘”能否如愿,尚存诸多悬念。

双汇要“冷藏”春都?

“双汇不过是想到春都捡些值钱的破烂。”7月16日,原ST春都某高管语出惊人。

“早在2005年春都与海拓普翻脸的时候,双汇就开始打春都的主意了。”上述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之后,“双汇以租赁方式拿下了春都的两条生产线,并派出一名高管坐镇洛阳主持生产”,但双方对此秘而不宣。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双汇这次的收购重点可能有二,”上述春都旧臣说,“一是春都的那些进口的肉制品生产线;二是春都火腿肠肠衣设备——这些肠衣设备是国内第一家引进的——当年双汇用的肠衣还是春都的,而且肠衣在火腿肠生产成本中至今也是最大的。”

与上述颇具“悲观”色彩的分析呼应的,是“春都的品牌价值将难以传承”的论调。

“春都这个品牌很有可能被双汇冷藏、搁置起来。”一位接近双汇高层的职业经理人分析,“双汇品牌现在已经非常成熟,而且是全系发展,再推春都品牌可能导致自相残杀。当然,双汇最不愿意看到的还是这个品牌落在竞争者手里。”此外,该人士还认为,收购无论成败对于双汇都有利,“因为并购重组一向是拉动股价上升的重要题材。”

采访中,《中国经济周刊》就上述说法向双汇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总经理李冠军求证,对方以关涉“商业机密”为由婉拒。

一个能够证实的细节是,春都眼下的确拥有部分肉制品加工及其他食品类资产,据称从原ST春都剥离出来,计约1000余亩土地、总量为16000吨的冷库、1条铁路专用线,以及生产肉制品的设备和“春都”品牌等,“净资产值应该不低于1亿元”。

“这部分资产很干净。”洛阳市政府一位知情人士披露,自2002年ST春都经历多次重组到现在,无论是职工安置、战略投资者引进,还是债务、大股东占用资产问题,“由洛阳市政府和省建投出面,该解决的都解决了”。

可能正是缘于上述“优势”,春都的反应有些“冷淡”。据知情人士披露,洛阳官方及春都内部目前“一定程度上都对重组持谨慎态度”。而另一个说法是,“春都情结”浓郁的洛阳要打造当地的食品基地,“由自己掌控春都未来的命运”。

当然,业内人士对这种冷淡也有另一种“猜测”——有关方面主导春都重组频遭失败,却仍对这块“鸡肋”情有独钟的原因,是“要捂住春都‘历史问题’的盖子”。海拓普主政ST春都期间,曾发生“举报春都腐败事件”,“涉案价值4000余万”。而相对于海拓普而言,霸主双汇似乎更难以驾驭……

不过,公众现在所能看到的还是一团迷雾。“我们最近正跟双汇那边积极的接触。”洛阳市国资委主任唐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地政府很支持这次重组。”

重组之困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双汇此番“示爱”还惊动了ST春都的“前夫”。

“洛阳欠我们的钱,直到现在一分钱也没给。”7月19日,海拓普某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6月,恩断义绝的双方“离婚”成为事实,但“财产分割”并未厘清(详见《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22期、25期连续报道)。

海拓普称,从其托管ST春都到“被迫”出局,其投入ST春都约9000万。此外,还为ST春都担保7428万元,加上托管收益2.7亿元,海拓普在洛阳的债权“当数以亿计”。上述高管透露,海拓普权益的继承者——中国新闻发展深圳公司不久前还通过间接渠道致函洛阳方面,谋求合法权益,此次“也不会坐视不管”。

“春都的确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但耗下去对谁都不利。”郑州大学兼职教授邹源向《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国内生猪屠宰加工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有所未有的产业链风险”。

2003年“非典”期间,无名高热疫情爆发导致国内种猪大面积死亡。种猪饲养尚在恢复元气之际,去年10月,生猪蓝耳病疫情又再次爆发,生猪存栏数量因此骤降。“生猪饲养环节存在的风险目前已传导到加工链条上,目前猪肉价格暴涨也与此有关。”邹源说。

事实上,在双汇“卧榻之下”,已经“酣睡”十余年的另一家河南著名肉类食品加工企业——河南汇通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通过新闻媒体披露,其已主动向双汇递交降书,请求后者收购自己,而该公司副总经理郭安民对于无法抗御猪源紧缺等风险毫不讳言。

坊间传言,双汇此番“重组”还有政府力量的支撑。据说今年6月6日,在“河南省加快企业战略重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一位河南省领导对此“点了将”。

春都,这个在中国食品业中曾经辉煌一时的品牌,将最终何去何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