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不能依赖国际市场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8-10
今年以来,国际粮价一直处在不断上涨中,其涨幅之大,为近30年来所未有。而在中国,稻米、小麦和玉米等谷物价格最近的上涨幅度,同样引人注目。

中国现在的粮食生产形势并不乐观。影响最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耕地数量在急剧减少,二是中国的自然生态条件也在发生变化,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水资源危机不断加重。这两方面都使中国近年来的粮食产量也呈下降趋势。对此,一些专家表示,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粮价出现攀升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有人甚至认为,在中国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后,中国粮食问题可交由国际市场解决。但这种看法不能不说有盲目乐观之嫌。

粮食是人的生存必需品。由于粮食安全的高度敏感性,实际上,当今世界很多工业化大国依然保持着农业大国的地位,美国就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证。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尽量保证粮食自给自足,并为此对本国农产品市场长期不懈进行保护。对农业补贴是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的一个基本政策,欧盟、日本、韩国乃至美国都是如此。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屡屡受挫,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各国对开放农产品市场迟迟难以达成协议。

中国不太可能从国际市场吸纳大量余粮。世界粮食计划署今年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世界饥饿人口达7.77亿。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世界大米的贸易量不足3000万吨,小麦的贸易量约为1亿吨,玉米的贸易量约为7000万吨左右。这些粮食只够5亿人口的日常食物消费,供应世界仍处于饥饿中的7.77亿人口就已不足。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一旦发生饥荒,国际粮食市场将无法拯救。

实际上,随世界人口增长,世界粮食的供给形势不是在变宽松,而是越来越紧张。举例来说,一些传统上农业资源比较好、并且人口较多的国家,如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以往基本能做到粮食自给自足,但近年来也接二连三加入到粮食进口国的队伍中。2006年,印度就从国外进口了600万吨小麦,以弥补国内粮食生产不足。

中国人的粮食消费结构,也决定了中国不能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中国是世界大米消费最多的国家,人口中大多数是以稻米为主食。而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地区,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非稻米谷物为主食。产稻米的东亚地区对外稻米出口,只能占中国稻米需求的零头,远远无法满足中国的稻米需求。至少从稻米供应来看,中国粮食只能依靠自给。

与此同时,世界粮食可供量在逐年减少,也在增大粮食进口国的缺粮风险。由于全球性的自然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严重,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世界粮食生产能力今天已接近极限,不太可能再有大的突破。今年的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经济专家们普遍并不担心,认为它主要是由南部非洲、澳大利亚等地的恶劣气候造成的,事发偶然。然而,一些研究气候变暖问题的科学家们却对此毫不乐观,他们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造成粮食减产,警告大饥荒已一点点向人类逼近。

雪上加霜的是,粮食的非粮用途增多,也加剧了国际粮食需求与供给间的不平衡。由于国际油气资源供给形势近年来趋于紧张,用玉米等粮食资源开发非生物能源,如今日益成为潮流。今年以来世界各地粮价普遍上涨,并由此带动整个食品行业的价格上涨,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世界粮食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的美国,大量将玉米转化为了乙醇。

粮食安全不仅是指粮食的数量供给安全,而且指粮食的价格安全。一种生活必需品如果价格上涨过快,肯定会严重干扰民生,引发民众的紧张心理,进而有可能成为社会危机。假如中国的粮食需求也大量依赖世界市场,可以预料,世界粮价将上涨更多,这反过来也会促进中国的粮价上涨,增大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压力。

以上种种,决定了中国仍要坚持以往的国家粮食政策,要将粮食供给立足于自身而不是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中国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以及保护国内粮食市场,就显得特别重要。

未来中国如继续实现粮食自给,就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提高粮食生产效益,防止粮食的非粮用途占用太多。中国政府目前已深刻认识到粮食自给的重要性,并已开始采取一些措施保证粮食生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不久前提出无论如何要保证18亿亩耕地的底限,今年6月国务院还明文规定限制使用粮食作物来制造非生物能源。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