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补贴作用几何?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08-10
     针对高价的猪肉,国务院7月30日发出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意见重点提到加大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其中第一点措施就是建立能繁母猪补贴制度。意见称为了保护能繁母猪生产能力,国家按每头50元的补贴标准,对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户(场)给予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那么母猪补贴有用吗?养殖户又是怎样看待的?如果有作用,那效果有几何?

    正方:短期内有必要

    “国家对能繁母猪进行补贴,对稳定生猪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广三保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丘初集表示,补贴是引导农户养猪的方法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地方为了发展养猪业,都是通过补贴的方式来刺激农户,效果也是立竿见影。他说,养猪毕竟是一个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业,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和资助是必要的。

    当前,养猪业被疫病困扰着,补贴的作用更明显。丘初集介绍,他常去外省,发现当地的养猪产业结构跟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方散养户大面积萎缩。“经历去年低迷的猪价,养猪户亏得一塌糊涂,再加上疫病的打击,使得本身勉强生存的养户陷入冰窖,毫无翻身之力,有些甚至倾家荡产,最后跳楼。”他说,今年这次猪价上涨跟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很复杂。事实上,大部分养户都怕了,干脆不养了。养户会算经济账,一年养十几头猪,按去年的价格,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近千元,一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这个时候,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刺激养户,让他们稳定情绪,增加他们的信心,继续在这个行业做下去,短期内还是有必要的。”他说。

    省政协委员江门市政协副主席赵树培认为,母猪补贴肯定能够刺激农户去养猪,但是,政策的出台要及时。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猪价高企时才补贴,等产生作用之后,市民已经吃了几个月的高价肉了。他说,如果在猪市低迷的时候进行补贴,猪场就不会通过宰杀母猪来降低成本,猪市的波动也不会那么大。

    由于工业化和资本化进程加快,加上农业特有的特点,使养猪生产成为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而资本的逐利性决定农业必然是一个弱势产业。但农业又直接关系民生,因此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做法就是对农业采取补贴等特殊保护政策。

    据统计,1998年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国农业补贴占WTO农业补贴总额的89%,其中欧盟占44%、美国占24%、日本占21%。反观中国政府,对并没有普遍性的对养猪产业采取补贴等保护和优惠政策。当然中国有些省份有补贴,但是和日本欧盟比起来补贴力度差距太大。

    母猪补贴的做法,最根本的目的是增强养户抵抗风险的能力。

    反方:易使“猪贱伤农”轮回

    “不需要补贴。”拥有万头猪场的佛山高明谷维饲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青毅的观点很明确。他说,养猪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在这样的行业里一切由供需决定价格。现在猪价那么高,是因为供需严重失衡。第一个主要原因是2006年的猪价下降,部分养殖户无利可图退出市场,生猪供给减少,这是市场经济运行导致的结果,很正常;第二个原因是由于疾病导致猪死亡率升高,结果也是供给减少。他说,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农民不想养猪,而是不敢养猪。这就好比火坑里面有金子,要得到金子,只能等火灭了,关键是灭火。而养猪业的这个火就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解决了,养户自然就会去养猪。如果没有解决,就算补栏也可能出栏量不多。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些养殖户对补贴不感兴趣,其实是不敢要。他说,猪场的统计数据是通过当地的镇兽医站、畜牧部门收集的,你的猪场有多少头母猪,上报完回头跟你算帐。假如是100头母猪的场,一头母猪年出栏18头猪仔×3元检疫费=54元。这比一头母猪补贴50元多了4元。他还说,有些猪场担心,怕报上去之后,政府会过来找麻烦,很可能是搬迁这样的大麻烦。

    事实上,简单的补助不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就是补贴过高。过高的补贴会使农民一哄而上,造成新一场“猪贱伤农”的轮回。政府必须要考虑更加长远,毕竟我国养猪业还是以散养为主,占六成以上。母猪补贴,不少养户很可能就是为了补贴而养猪。

    猪价跌到谷底的可能性的确存在。由于生猪养殖大部分处于散养状态,独门独户的养殖行为缺乏宏观管理,补贴政策的实施在缺乏细致的调控背景下,极可能引导出一窝蜂的态势。当猪肉再次供大于求时,养猪户们又将面临着宰杀母猪的无奈和“猪贱伤农”的轮回。

    赵树培认为,要长期调控需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在灾难发生时,目前的商业保险是不成熟的,不能完全起到保险的作用,也赔不起,而政策性农业保险本身就是国家对农业的一种补贴。另外,成立农业风险基金,常备一些基金作为应付突发的农业灾害,在大灾的时候要利用风险基金及时调控。没有风险基金,光靠保险也是不行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