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玉米黄金产业经济”时不我待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10-08
随着玉米价值属性的新发现和新开发,一个崭新的命题--“玉米黄金产业经济”应运而生。抓住机遇振兴“玉米黄金产业经济”,必然会对发展我国农业粮食产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善企业经营效益、提升农业粮食现代化水平,产生强大的新动力和发挥巨大的新作用。

振兴“玉米黄金产业经济”的必由途径在于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即走符合时代潮流的低消耗、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化开发利用玉米资源的道路。这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迫切愿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积极因素。作为中国第二大粮食资源的玉米,在全国粮食供求平衡中是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宗产品。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势必影响到农业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玉米资源开发利用和粮食贸易进出口等各种结构。

在中国玉米深加工业迈出实质性一步的时候,业内专家学者提醒和忠告:要防止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他们提出疑虑,玉米主产区、特别是东北玉米主产区深加工能力的增加将使该地区玉米外调量大大减少,促使玉米流通格局和物流流向转变,将会“出现无粮可调”的局面。专家和学者从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视角出发提出的忠告或警告是及时的,应当给以高度重视。然而,也应当坚持正确的认识方法论。在重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不可把振兴“玉米黄金产业经济”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立起来,应该力求辩证地看待和处理这个关系问题,即坚持辨证的“两点论”。

迄今,发展玉米深加工业不仅没有产生大的消极影响,相反带来一系列积极作用。实践表明,采取稳步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的战略举措,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新手段。其利多多,功不可没:

曾经何时,玉米主产区深深陷入窘迫境地:玉米、大米和大豆等产品严重积压滞销,农业粮食产业发展步履维艰。由于受运输“瓶颈”和加工能力薄弱的制约,东北地区长期“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这个长达20多年困扰各级党政领导、国有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民的“老大难”问题,现在通过发展玉米深加工业而得到了彻底解决。这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例如,直到2003年,吉林省“卖粮难”还在加剧,全省仅玉米库存总量就高达700多万吨。但是到目前,吉林省省级农业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216户,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0户、形成加工产品品种达到200多个的深加工业集群,产品广泛用于食品、饲养、医疗、纺织、合成纤维等行业,年加工转化粮食800多万吨,完全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粮食积压难题。如今在吉林省,粮食等农产品深加工业已经成为继汽车、石化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从粮食市场放开之后,被誉为“宝中之宝”的粮食一度沦为主产区的“沉重包袱”。玉米市场价最低的时候,每斤不到0.3元,农民种粮无利反赔。近年来,粮食深加工业带动了国内玉米价格跌宕起伏,总体趋向上涨,这是通过市场对农民的反哺,是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是城市对农业的支持。近年来,虽然粮食连年增产,但是不仅未发生过去屡屡出现的“谷贱伤农”现象,农民种粮的效益反而显著上升。从2004年到2006年,东北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吉林为例,历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2003年增幅为7.8%;2004年为18.6%;2005年为8.8%;2006年为10%以上。再以黑龙江为例,2006年比2003年增加1043元,年均增长13.8%,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

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新手段。多年来,国家多采取建立储备、扩大进口或出口等办法进行调控。无疑,这些办法是必要的。但是,粮食储备只能够延缓消费期,而不是最终消费。所以,在前几年粮食积压滞销时储备愈来愈多,粮食储备反而变成了“包袱”。鉴于此,国家只能建立适度的粮食储备,并非“多多益善”。与此相对照,玉米深加工业是最终消费,可以有效减轻市场压力。国家运用这个新的宏观调控手段,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采用市场机制进行经营,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很大机动性,“可进可退、可强可弱,左右逢源”。当粮食充足时,可以扩大加工量;反之,可以适当减少加工量,以保障粮食市场供求平衡。

随着农民种粮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经营效益的改善,主产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力促进玉米面积扩大、投入增加和总产量提高。2007年,吉林省玉米面积达到4510万亩,比上年扩大160万亩,相当于增产玉米80万吨。同时,吉林省已经加大了对现有宜农耕地的开发力度,计划3~5年内增加土地面积200万~300万亩,预计可以增产粮食150万吨。另一个主产省黑龙江省,2007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200万亩,每亩平均单产达到370公斤,跃升为全国最大的玉米、粳米的最大生产省。

实践已经证明,伴随玉米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产生了新的促进玉米增产的内在动力:一股动力是,有效提升了玉米市场价格,显著增加了资源附加值,真实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内在生产积极性。另一股动力是,由于玉米最终消费量增加,扩大了市场需求,进而产生了拉动玉米扩大生产的强大动力,包括扩大面积和增加投入等。两种新动力形成有效提升“玉米黄金产业经济”的强大合力,形成挖掘粮食主产区生产潜力的强大合力。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国名列前茅,土质肥沃,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中低产田仍占大部分,粮食增产的潜力巨大。可以相信,以建设现代农业粮食制度为根本,以科技自主集成创新为支撑,以振兴“玉米黄金产业经济”为动力,以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关键,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那么,就一定会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为国家贡献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包括玉米产品在内的粮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玉米深加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充分估价发展玉米深度开发利用的积极作用时,也决不可忽视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防止发生负面结果,最佳对策是:创新为先,重在开源,步骤稳妥,统筹兼顾,循环发展。所谓“创新为先”,是通过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提高发展“玉米黄金产业经济”的制度和智力支撑能力。所谓“重在开源”,是指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政策扶持和必要物质投入,激发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者的积极性,增强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率;增强玉米集约化开发利用能力、提高资源产出率。所谓“步骤稳妥”,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玉米资源深度加工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目标适当、发展规模适量、发展速度适中、发展结构适用,要坚持适度、稳步、有质量、高效益地发展,避免盲目乱上新项目。从目前全国玉米资源产销状况出发,玉米燃料乙醇的产量由目前的100余万吨提到到500万吨,约消耗玉米160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10%多一点。这是一个适中的、统筹兼顾的规模。所谓“统筹兼顾”,是指按照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对玉米资源的利用进行大体合理分配,满足食品、能源、饲料、医药等主要行业的需求。所谓“循环发展”,是振兴“玉米黄金产业经济”的战略途径。这里对燃料乙醇的“适度发展”和玉米资源的“循环利用”稍作阐述。

把玉米视为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并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开发利用,这是一个现代农业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意义上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要点包括:以市场经济机制为基本手段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以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制为途径,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科技集成创新为动力,推进资源综合深度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附加效益;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模式,减少投入,减少污染,走“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这种途径,对资源既可以最高程度地利用,对环境又可以有效进行保护,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产品数量最大的淀粉行业为例,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否,效益天壤之别。据专家计算,如果采用平均先进技术水平加工100万吨玉米,那么加工制品收率及产量和价值额如下:淀粉收率68%,获得淀粉68万吨,副产品玉米蛋白粉6%~7%、玉米胚芽6%~7%、玉米纤维7%~9%、玉米浆7%~8%,原料利用率97%~98%。以上多层次加工,使淀粉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从13.6亿元最高可提升到28亿元,增值2.3倍。而且玉米加工副产物又通过进一步无害化处理变为再生资源,供循环利用,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