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粮价上涨不会造成我国严重通货膨胀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11-13
     粮价上涨有世界背景,认识这个背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应对国内粮价的变动。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课题组最近在《中国物价》发表研究成果认为,近10年来国内、国际粮价走势基本一致,总体上国内粮价走势受国际粮价的影响,要大于国内对国际的影响。在国内、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中国应立足国内供给,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系上把握和处理好粮食和粮价问题。

    几乎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警告全球粮价仍将继续上涨的同时,来自农业部和海关总署的农产品日报数据显示,目前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为主的进口小麦,广东口岸价格最高已升至3200元/吨以上。

    这一价格参照昨日1∶7.4140的汇率,约为431.62美元/吨,与目前湛江口岸的原油平均进口价450美元/吨相距已经不远。

    全球粮食储备25年来最低

    一年前,美国小麦价格的升幅并不明显。湖南大有期货经纪公司的一位分析师如此惊叹美国小麦的涨幅:“从去年8月18日最低价涨到今年9月28日的最高价,涨了三倍,时间不过一年!”

    问题是不仅仅美国小麦在涨,粮农组织最新报告称,目前全球粮食储备降到了25年来最低,“印度和巴基斯坦粮价上升13%,拉丁美洲、俄罗斯的粮价上升超过10%。”

    这一轮粮价普涨,因为最近的原油价格飙升有继续蠢蠢欲动的态势,以至于粮农组织近日不得不忧虑地宣布“全球谷物价格将在2008年继续居高不下”。

    原油价格飙升对国际粮价显然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对于生产生物燃料所需的原料作物的需求。

    都是欧美生物燃料惹的祸?

    全球粮价上涨,影响较广泛的一种原因分析认为,是石油大涨价以来,对替代性的生物燃料的大量需求降低了粮食储备。

    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今年三、四月间曾写文章,批评美国和欧洲大力发展乙醇燃料取代汽油的政策,认为这是与发展中国家争夺粮食,是全球粮价上涨的罪魁祸首。

    玉米价格上涨至历史最高水平,就与乙醇需求增加有直接关系。目前美国有上百家工厂生产乙醇燃料,预计2008年将耗费大约1.3亿吨玉米,相当于全国玉米产量的一半。粮农组织认为,用玉米生产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导致全球粮食储备减少的主要原因。

    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学者认为,只要美国和欧洲停止使用生物燃料乙醇代替汽油,世界的粮食和食品价格就会下降,生产生物燃料会耗费太多的土地。

    [国际背景]

    世界粮价七八年波动一次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粮价出现了四次大涨大跌。

    第一次粮价高峰出现在1973/1974年度,由于此前美、欧、中、苏等国粮食相继减产,原苏联带头向国际市场大量购买粮食,引起粮价暴涨。第二次粮价高峰出现在1980/1981年度,主要是由于当时谷物贸易量逐年递增,而当年主要粮食出口国减产,引起粮价上涨,其中以大米为最,涨至接近每吨300美元。第三次粮价高峰出现在1989/1990年度,小麦价格上涨到每吨175美元,随后被欧盟、美国的出口补贴政策迅速打压。第四次粮价高峰出现在1995/1996年度,俄罗斯、东欧地区粮食大幅减产,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停滞,国际市场粮食需求出现增加趋势,刺激粮食价格纷纷上升到历史最高。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课题组认为,目前正处于1995年以来的又一个周期的上涨阶段。据《中国物价》

    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刘冰说:“全球粮食价格波动已经传导至国内市场,1-10月食品类价格上涨8.6%,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价格上涨并引发了肉、禽、蛋、油等相关食品价格上涨所致。”

    因为食品类价格的逐级攀升,原定要控制在3%以下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一直居高不下,8月份甚至达到创纪录的6.5%,9月份虽回落至6.2%,但今天将公布的数字可能会有进一步反弹。

    但刘冰在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开撰文称,“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暂时的,更不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刘冰为此列出了三大理由:一是我国粮食库存仍在安全线以上,不会造成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出现。2006年底,国有粮食企业原粮库存保持在4000亿斤以上,占当年全国消费量的40%,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粮食安全库存17%-18%的标准。

    二是历史经验表明,粮食价格只有剧烈波动上涨,通常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基本在10%以内。

    三是从我国过去发生过的通货膨胀来看,即使粮价带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但如果没有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联动上涨,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