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聊中国企业走出去实录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12-17
 12月10日下午,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隆国强做客新浪畅谈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锐话题。以下为此次聊天实录: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做客新浪直播聊天室,我是新浪网财经频道的主持人权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话题是有关于中国企业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话题,我们今天这场聊天是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国家战略论坛暨2007中国企业国际化国家贡献评奖的系列活动之一。这场活动是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企业国际化国家战略论坛组委会和新浪网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听上去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大家别着急,先让我介绍一下今天做客的嘉宾。我右手边的第一位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是新希望集团的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刘总您好。

刘永好:大家好。

主持人:刘总是中国经济界的传奇人物,十几年来一直是企业界的一棵常青树,相信今天有刘总的亲身经历给我们现身说法,同时有新希望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相信我们今天这个抽象的话题就变得不再抽象,变得鲜活了。右边第二位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隆国强先生,隆老师您好。

隆国强: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今天来继续聊下面的话题。因为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我就想先问刘总一个话题,新希望集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走出去的战略呢?

刘永好:我们走出去是上个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大概用了8、9年的时间,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索,一直在考虑、一直在考察怎么样走出去。

主持人:其实对于民营企业来讲,走出去其实是第二个步骤才要考虑的问题,第一个步骤可能大家考虑的是怎么样在国内的市场发展壮大自己的问题,您这一点跟很多企业家是不一样的,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家都在还忙于考虑国内市场的时候,就把眼光放到了国际市场?

刘永好:因为我们创业时间相对比较早一些,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创业。经过20多年,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一定的体会。同时我们发现中国在农牧业,特别是在饲料行业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周边的市场很大。我们出去看了看,看到别人国家的猪肉价格比我们贵的多,鸡肉价格比我们贵的多,饲料价格比我们贵得多,而原料的价格差不多。所以,国外的市场空间可能更大一些。

同时,前几年我们在这以前的前几年,我们的产品通过边贸也出口到不少的国家,包括越南和其它周边国家。这样他们通过边贸过去,为什么不能到当地去卖呢?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就开始做这样的尝试。

主持人:但是我知道您最开始在越南投资建厂的时候,连续头几年似乎是亏损的,那时有没有质疑过这样的决策是欠考虑?

刘永好:实际上我们出国去办企业,考虑的时候原来并不是说只是考虑到东南亚,我们到美国去,到了欧洲去,到了日本去,到了这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去,看一下确实人家的产业发展比较强,我们在那儿的优势不是特别大,而且产业链也比较呈体系。我们再看看周边的国家,一方面通过前几年的边贸,我们已经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我们发觉我们产业链上的优势比他们要足一些,我们的规模在东南亚算是比较大的。同时,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经验、我们的市场营销的手段,以及我们产业链的配套,都觉得在东南亚地区发展是有优势的。所以,我们就决定走出去,想以东南亚为载体。

主持人:隆老师,刚才刘总说他们的选择第一步是选择东南亚的战略,我就想跟您讨论一下,其实很多企业在考虑走出去的时候,可能首选是欧美市场,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事实的案例,把脚迈向最先进、最发达市场的企业,往往在国际化的时候都面临着失败。您怎么样来点评刘总选定东南亚的战略?

隆国强:其实企业走出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去获取市场,有的是为了获取比较廉价的生产成本,比如土地的成本,或者是劳动力的成本,有的是去接近某种特殊的资源,比如说采掘业,铜矿、铁矿或者是石油,都要去投资。还有的是为了去获取科技资源。

主持人:您觉得刘总是什么动机?

隆国强:不同的公司由于动机不一样,走出去的目的地选择也不一样。

主持人:咱们讨论一下刘总的新希望集团。

隆国强:新希望的目的还是获取市场全球性的投资。

主持人:是这样吗?

刘永好:这是原因之一。因为我们觉得中国有13亿人,中国的农产业是全球应该是最大的农产业,因为中国的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理应产生全球最大的农产业。但是发现国内的企业跟国际农产业比差距非常大,这些大型的农业企业往往都在各个国家都有一些企业,都是跨国公司,我们在中国算是起步比较早,也是比较大的农业产业企业,我们觉得也应该走一走、试一试。假设在中国能够成功,在周边的国家也能够成功,我们国际化的步伐就会进一步地加快。抱着第一是市场。第二,走国际化的道路,能够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农牧企业的一个目标去做这样的考虑。

主持人:我们知道当初您就定下了三年考察建厂,三年亏损,三年盈利的目标,算下来可能要8、9年的时间,您当时有没有考虑过成本是不是太大了?

刘永好:当时考虑过要亏损,考虑过要有一段建设周期,但是没想到会那么长。拿我们的越南投资来讲,我们刚到越南去的时候满怀信心,因为我觉得我们的产品通过边贸在越南市场上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了,在当地我们的竞争对手,在中国他们都是跨国公司,在中国都领教过了,我们并没有输给他们,相反我们在中国发展的比他们还好,这给我们添了很大信心。我们在越南投资建了厂,我们的产品推出去把我们气得不得了,没人要我们的产品。

主持人:为什么?

刘永好:要可以,但是要一半的价。因为在越南市场,外国公司饲料行业占主导地位,日本公司、美国公司、欧洲的公司,他们的产品比方说卖2000元/吨,这些农民非要我们1000元卖给他们。我们说不可能,我们的成本都不只1000,怎么卖1000呢?

主持人:他们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

刘永好:他们说在越南市场中国的产品就是半价,中国的摩托车、衣服、鞋子在商店卖的都是半价,你是中国的产品,所以就应该半价,把我们气得不得了,怎么中国产品在越南市场这样的印象?我们不甘心,但是没办法。为这个事我们下了很大决心。第一,把产品的质量做得非常好。第二,我们同时在很多省设立我们的对比试验点,让这些农民实实在在地试喂,我们用比较低的价格。第三,我们加大了技术服务的范围,使得农民感觉到我们不但产品质量好,而且服务比较到位。就这样经过一年、两年、三年,农民是比较现实的,当发现用我们的产品喂出来的猪、鸡跟这些欧美产品比一点都不差,或许还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他们信任我们了。这样经过三年的亏损,就开始盈利了,现在已经连续盈利三年多,效果很好。实际上那个地方的市场空间比较大,竞争没有国内那么激烈,我觉得只要你品牌打出去了,市场是挺好的。

所以,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的市场,也赢得了当地人对我们中国产品的尊敬。所以,我觉得是蛮骄傲的,我们中国制造并不比欧美这些国家差。

主持人:隆老师,刚才刘总也说,刚开始在越南市场被对方以不合理的要求,以半价销售。这里就有一个品牌的问题,品牌的问题可能也是很多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共有问题。

刘永好:品牌的问题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国家层面,就是国家的形象,刚才刘总已经讲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长期以来中国制造逐渐形成了一个从价廉物不美到现在的价廉物美,但是还基本上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价廉的形象,靠低价格和优质量来获得市场份额。我们从出口数据上来看,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出口国,可能很快会变成世界上第二大甚至是第一大的出口大国。这种市场份额的赢得,主要是靠我们的价廉物美。这个价廉物美总体上来说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在全球的一个总体的国家形象。

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的品牌。企业的品牌就是在价廉物美的同时,我们一些比较好的企业会长期建立自己独特的知识产权、它的服务、管理、质量,赢得了消费者逐渐的认可,获取自己企业品牌带来的收益。

主持人:其实刘总的企业后来已经不会再去价廉了,也认可了跟欧美市场同样的价格,这里面可能就是一个品牌塑造的过程。刘总,您刚才也讲了,通过实际地试喂、试用,来体现新希望这个产品很好。还有没有再用过其它的手段来认可这个品牌?

刘永好:实际上除了我们的服务好、产品质量比较好,我们深入农村,帮助农民做对比试验以外,很大的原因是越南的国家领导人到我们公司来访问,前后有越共中央代表团2次到我们公司来,和越南的总理潘文凯先生到我们公司来。来了以后参加、考察、学习、对话,每次都时间很长。而这些在越南的媒体上都做了大量报道,当地人也感觉到,新希望是一个大企业,新希望看看我们的总理都去跟它对话,有影响。这些也很重要,树立起一个品牌,认为你是一个大企业,认为新希望在中国也是农牧业最大的企业之一,产品是值得信赖的。可能微观农民直接的感觉和宏观的整体的感觉结合起来,可能我觉得这两者都是有作用的。

主持人:今年夏天的时候,我参加环球企业家的一个论坛,当时您也是作为这个论坛的重要嘉宾。我记得当时有一个中国的地图,让每一位企业家把他走出去目标的位置贴在这个地图的位置上,我记得当时刘总是贴在了东南亚的位置上?

刘永好:是的。

主持人:除了东南亚市场,其它还有什么战略?

隆国强:实际上东南亚国家离我们国家比较近,它的地域也非常大,人口也相当多,而且它的经济发展总体讲跟中国相当或者还略差一些,比较适合我们走出去。还有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也比较接近。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选择了东南亚各国。现在我们在东南亚几个国家投资,已经建成和正在建的工厂超过10家,这10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它们分别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孟加拉这些国家。可能我们还会持续地在这些国家做投资,当然我们也在探索,在其他一些国家,包括在发达国家投资的可能性,我们也做这样的调查研究。

主持人:开拓市场中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刘永好:走出去最大的阻力还在于我们自身。

主持人:怎么讲?

刘永好:就是我们对自己有没有自信,这个自信体现在毕竟到国外,国外的语言不通、法律不通、生活习惯不通、人文的状态也不通,你有没有驾驭国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你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当你下最大的决心去做的时候,或许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在自己。

另外一方面还在于自己的准备够不够。这个准备包括你的人才准备够不够,你的人才国际化的程度准备够不够,你企业的运行是不是相对比较规范,你的国际资源是不是多?比方说你到那个地方去,不可能不依靠银行的,当地的银行贷款利率特别高。

主持人:是刻意这么高吗?

刘永好:不是,当地就是这样的,东南亚的很多国家贷款利率都特别高,因为他们的货币可能因为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货币的原因,贷款利率都特别高,而且人家如果对你不够了解,这时可能就是很高都很难贷。而我们比较好的是,因为我们在中国比较有形象,我们跟国际大的金融机构都有很多联系,包括像花旗、汇丰、渣打,都有战略合作协议。所以,他们对我们比较了解,而到这些国家都有他们的分支机构,而这些分支机构给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所以,我们就比别人先行了一步,而这些都是靠国内的实力和我们的信誉建立起来的。

主持人:您刚才也说了在本土化的一些问题,我知道新希望在东南亚的各个国家的分支机构,其实从本土派过去的员工似乎不多,您是尽量主张雇佣更多当地的人。在这种人员雇佣的安排上会不会有些问题?

刘永好:我们每个工厂大概派去3到5个人,一般的总经理或者是财务总监由我们这边派去人做,而其他岗位上的负责人,原则上尽可能用当地人做,而工人尽可能都是当地人,这样会比较好。而且在这个位置上,我们采取一个比较友善或者是比较开明、比较积极的用工政策。现在越南,我们的用工给员工的待遇是当地普通员工差不多一倍,有很多台湾企业,也有很多外资企业,我们跟日本企业、美国企业比相当,而跟中国台湾企业比往往高一些。这样越南的员工在我们这儿工作就比较稳定,基本上很少流动。因为既然我们设外资企业,但是他们在这儿能够领到一个较好的薪水,而且有发展的前途,有的成为中干,有的还成为高级管理干部。并且我们给他们培训的计划,表现的好的还可以请他们到中国参观、学习、培训,没有把他们当成外国人,而是把他们当做自己人,这样做法很好。而且我们还跟大学建立培训的关系,大学的教授来讲课,在大学里边还设立专门的新希望的班。这样的话渐渐使得他们对我们产生一种信任和认同。所以,我们的劳资纠纷很少,而且我们的员工也很稳定,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我们就主张一定要本土化,尽可能地本土化。只要条件具备,我们还主张每个工厂,中国派去的人相对少一些,这样企业管理才更好一些,成本也低一些。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不断营销自己品牌的一个过程。

刘永好:是。

主持人:隆老师,您怎么看待刘总的新希望集团这种用人的机制?

隆国强:应该说管理和用工的本地化是当代跨国公司普遍的做法,因为跨国公司越来越变得无国际企业,要跟东道国更好地处理关系,融入东道国。由于有长远永续经营的目标,他在各方面,包括管理和用人方面,要让东道国的政府把它视为本地企业。

同时从它自身的管理角度来说,本地化也会带来很多好处,便于和本地市场的沟通,便于和东道国政府的沟通。只要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监控机制足够完善,其实不在乎你派多少投资母国的管理者公司,可能有一天我相信新希望在海外的子公司,可能一个人都不需要派过去。

主持人:刘总,您刚才说了这么多,我有一个假设想要跟您探讨一下。如果您当时的第一步棋不是落在东南亚,而是拼抢欧美市场,您觉得会怎么样?这些优势还会在吗?

刘永好:可能情况有所不同。有可能我们会更加努力,也可能我们付出可能更高,有可能也会取得成功。因为虽然说那个地方成本要高很多,但是它的市场特别成熟。到欧美国家去另一个好处就会学习他们的市场运作经验,可以先人一步,而把先人一步的经验、理念来到中国来,或许对中国的企业还会有一些帮助。就是说不一概而论,凭我们现在对我们行业的理解,我们并不弱于这些国际的大企业。所以,我觉得即使是到欧美这些先进的国家去,我们仍然有信心。但是我们觉得在东南亚难度要小一些,我们一开始到东南亚,效果会更好一些。

主持人:现在东南亚市场已经开发充分了吗?

刘永好:还有一定的机会。

主持人:在东南亚之外有没有什么战略打算?

刘永好:东南亚之外我们也在研究,因为东南亚已经够大了,因为有很多个国家。特别是中国和东盟各国保持一个友好的合作关系,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契机。我连续参加了几次东盟博览会,并且有幸作为中国企业的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言,有机会接触各国的正要、专家,并且这几年我在东南亚各个国家走的也比较多。我就感觉还有很大的潜力,还可以认真去做。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想跟您探讨,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家在东南亚周边国家投资的时候,有的会遇到一些政府方面的阻力,比如一些地产的开发项目,可能会遇到当地人民的一些阻力,认为掠夺了他们的国土资源,新希望在这方面有没有遇到一些什么阻力呢?

刘永好:你出国去受到一定的阻力,一定会有的,因为你到市场上去拼抢,跟它本国的企业拼抢,它的一些竞争原因,会有一些反应。同时你出国去,你面对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法律格局、语言环境和生活习惯,你本人这方面就显得比别人弱一些。再加上由于竞争的原因,别人给你施加一点点障碍,那时你就会感觉压力大一些。可能根本还是你自己有没有充分的准备,有没有这样的实力,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比如说我们前期亏了三年,假设这三年,两年半我们不干了,回来了,那不就全部亏了吗?但是我们坚持下来。坚持下来以后,经过不的努力,提升了我们的品牌,逐步适应了当地的市场,我们现在的效益就比国内要好很多。主要是它那里竞争不如国内那么激烈。

主持人:隆老师,刚才刘总也说了他们好在亏损前三年坚持下来,但是很多企业可能连续亏损的时候就坚持不下来了。您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它遇到最大的困难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隆国强:其实不同的企业会面临着不同的困难,我们很难一概而论说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我非常赞同刚才刘总讲的,走出去能不能成功,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总体上来看这些年我们对外投资增长非常快,每年都是百分之好几十,甚至个别年份都超过百分之一百,对外投资的企业数量也大幅度的增加。在这里面有各种各样所有制的,有像刘总这样的民营企业,起来占百分比最高的是股份制的企业,国有企业在其次,甚至还有以中国为基地的外商投资企业,从中国投资以后再对其它国家进行投资。

在这里面我们看从企业的规模上来看有大企业,也有很多小企业,这恐怕是中国走出去一个挺有特色的东西。我们也调查了很多企业,很强烈的感受是我们对外投资的步伐走的很快,但是我们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相对步伐来说比较薄弱。所谓的跨国经营的能力,从它一开始做战略决策,说我要不要对外投资,一旦决定了我要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跨国公司,决定了跨国经营是我非常重要的战略内涵,这就要具体实施,包括我到哪个国家去,到哪个国家做什么事,怎么去整合资源,是新建投资,还是去并购一个现有的企业,我在这个过程中怎么用好中介机构,怎么了解它的法律,怎么去融资?会碰到什么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要有预案。一旦碰到问题,我怎么来处理,怎么来招聘到合格的管理人才来进行经营?我海外的事业和国内的事业怎样来整合?一直到我怎么来尽我的所谓的社会责任?改善和东道国的关系,和东道国政府、消费者怎么保护环境,怎么树立我企业的形象和品牌等等,这是一系列的问题,都在我们的企业跨国经营能力之中,你会看到我们总的来看企业的能力还是比较弱。一方面是经验不足,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往外走,走出去可能是它的第一次。所以,像新希望还有其它一些公司,中国的这些企业都出去以后,不管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或者一开始不成功,后来成功,或者反过来说一开始还走得不错,后来出了很多问题。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我们后来的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都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再一个就是你在走出去的每一个环节,它和你国内经营既有相通共同的地方,又有不一样的地方。跨国公司在全球跨国投资已经有很多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去学习,可以稍走一点弯路。

主持人:刘总,之前我看到隆老师接受采访的时候打过一个比喻,他说有的跨国公司走出去的时候是通过收购的方法,但是他可能没有做好选择,不幸地收购了一些烂苹果,可能不是很好的资产,但是它收购了,反而使它想通过收购来完成它跨国战略的计划得以失败。但是我们知道您其实在股权跟收购方面是很有远见的,比如您参股民生银行跟民生保险这方面,都是很成功的,通过股权的运作来实施业务扩展的一个案例。您有没有想过新希望集团在对外发展的时候,通过收购的途径来完成这个跨越?

刘永好:其实自己投资建厂也好或者是收购扩张发展也好,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只要处理好,都能达到求发展的目标、走出去的目标。

我们在东南亚现在采用的是新建工厂的办法。新建工厂的办法比较简单,但是投资会高一些,时间会长一些,遇到的挫折可能会更多一些。如果兼并收购,可能某些方面会好一些,但是有可能还会有其它方面的不足。这方面我们就一直在研究,我们国内的企业往往看中被收购企业的设备怎么样、资产怎么样、土地怎么样、生产能力怎么样,这方面看的比较重。而对它软的东西可能重视不够。比方说它有那么多员工,而这些员工按照当地的法律,你要做调整会怎么样,怎么样支付他们以前欠下的应该付给他们的东西,今后怎么样对待他们,你能不能遣散他们,能不能做调整?像这些问题我们考虑的比较少。特别是国外的工会力量比较强,员工的保护意识相对也比较强,这些问题我们往往考虑的不够。对一些软的东西,我们要考虑清楚,考虑明白,硬的东西也要考虑清楚、明白,当软硬都考虑明白的时候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我们集团也并不排除通过收购求得发展,实际上我们在国内也通过收购求发展这方面做了很多,我们在海外也可以这样考虑。但是这方面必须小心谨慎。

主持人:能不能透露一下下一步有什么样的打算,具体的战略目标有吗?

刘永好:下一步我们在东南亚的投资发展,除了在农业领域,有可能还会在一些其它方面,包括化工或者是矿产资源这方面,我们也想再做一些考虑。因为我们在国内化工方面也做了一些。

主持人:我看到信息说新希望集团与越南化工公司合作建设一个年产50万吨的矿石加工厂,以后还会扩大在海外的矿产资源的收购吗?

刘永好:中国现在经济迅猛发展,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比较大,这个时候发挥我们在国外这些国家比较熟悉、比较了解的优势,能够在这方面做一些考虑,做一些了解,有可能取得这样一些资源,对我们企业可能比较有利,对我们国家相对也比较有利。我们是这样想的,况且我们在国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了,有一定的经验。这方面将会作为我们考虑的一个内容之一。我们在国外去投资发展,不单单是农产业,有可能在化工业,在资源性的领域,也会做一些考虑。

主持人:在国内市场上新希望集团是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您在金融领域也是有很多建树的。我听说您希望在东南亚各国,把各个国家的资产分别在当地的资本市场打包上市,是有这样的计划吗?

刘永好:这件事比较敏感,东南亚各个国家有关资本市场比较成熟,有些还不成熟。不管怎么样,我们关注当地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对企业没坏处,我们正处于研究的状态,还没有实施这些考虑。

主持人:隆老师,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跟资本市场的运作,这种关系是怎么样?应该怎么样把握跟资本市场的关系?

隆国强:刚才讲新希望三年亏损,咬着牙挺过来,然后是接着三年的盈利。其实这里揭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个企业的实力,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企业的融资能力。如果你有足够的现金流,有很好的融资渠道,你扛风险的能力就会相对强一些,当然这不是惟一的,可能你的技术很差,也有风险问题。但是融资确实是跨国经营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不幸的是中国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是比较弱的,尤其是当在境外进行跨国晶莹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可能知名度不够好,和金融机构的关系不够近,对东道国的金融市场不够熟悉,所以,融资问题是困扰很多企业对外投资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从国内的金融监管角度来说,政府可能需要更强有力的对这些走出去的企业融资方面更宽松的扶持性的政策和手段。另外,就像刚才刘总说的,企业自己要充分地去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东道国的金融市场和第三国的金融市场,也就是国际金融市场来更好地解决自己的融资问题。融资两方面,一个是低成本,不是说我把钱借来就好,关键很重要是看我用什么样的成本把钱借来了。再一个,能不能非常稳定地按照我企业的需要进行融资。

主持人:刘总,刚才隆老师分析了一下资本市场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很多企业走出去完成对外扩张的时候,它经常会通过一些股权融资的方法,比如股权的置换,或者是引入战略投资者,这方面新希望是怎么考虑的?

刘永好:在走出去这个问题上,资本、资金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你新到一个国家去,人家对你这个企业完全不了解,要靠银行、金融机构对你有很多的支持是比较难的,这时要靠你总体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你的品牌形象,你的诚信国际的认同度。可喜的是因为我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国内跟国际都有较好的品牌形象。所以,拿我们来讲,我们在东南亚这几个国家考察,我们背后除了中国的金融机构的帮助、支持以外,像花旗、汇丰、渣打这些银行都对我们有很大的支持。有这些机构在东南亚一带都有很多的分支机构,像我们的公司建厂,他们都找到我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一些金融服务,还帮我们联系一些当地的市场、政府的关系,介绍一些法律,我们觉得受益匪浅。上次我们到越南去考察的时候,他们甚至派出人专门为我们组织这样的一个活动,请了政府的官员,请了我们市场上的一些合作者跟我们对接。因为他们进入当地市场多少年了,他们比较熟悉,有了他们的帮助,就容易得多。能够取得这一点,当然还是靠你多年积累下来,你要有这个准备,这个准备是多方面的,因为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了,而大的金融机构,在各个国家都有它的分支机构,利用它的这些分支机构会好很多。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政府、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我们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方面给予更多帮助和支持。确实很难,因为在国外你要取得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没有相当的时间,没有相当的业绩是很难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你也曾经说过关于出口退税的问题,大家都认为可能出口退税减少了之后其实是国内企业的成本是增加了,认为这对国内一些低成本的产业是一个打击。但是您曾经说过,出口退税减少,成本增加了,这对企业反而是有利的,能不能解释一下您这个观点?

刘永好:我说的是当中国的出口退税减少的时候,对我们走出去的这些企业来说反而可能是个好处。因为走出去的话,它就不会受中国出口退税率多少的影响,由于你在国外有当地的一些政策和法规。而相反中国的出口退税率比较高的话,你在国外生产的产品面临着中国产品的竞争。而当出口退税减少的时候,你的这种竞争压力就减少了。所以,辩证地这样来看,所以我认为当中国的出口退税适当地减少,对走出去的企业是个好处。所以,这就鼓励更多的这些企业走出去求发展。

主持人:隆老师,您怎么看待税收的影响呢?

隆国强:出口退税是针对出口的,把出口中所含的间接税通过退税的方式还给企业,也就是保证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里边不含间接税,这是一个符合WTO的国际惯例。所以,出口退税不是什么补贴。如果出口退税不足额的话,甚至说完全没有退税的话,就很可能让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含有间接税,这实际上是对出口的一种歧视。

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说有的企业在占领国际市场主要不是通过出口的方式,而是通过本地生产,就像新希望到东南亚主要是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刚才刘总已经说得非常直白了,国内的出口退税越少、越不足,越减少他来自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压力。但是对于从事出口的企业来说,显然出口退税率下调,出口退税率不足,对它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打击。不同的企业,从它自己来说,对一个政策的调整感受是不一样的。从我们来说,我一直认为出口退税是构成我们贸易政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应该给予稳定的一项政策。我认为足额退税整体来看对中国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应该是有好处的。

主持人:刘总,刚才隆老师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提到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面对政策。但是我就想在这儿再问您一个问题,新希望是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中有没有遇到过国内其它性质企业的竞争?比如说国有企业或者是股份制企业?不同的所有制企业在走出去这个战略中分别他们的优势是哪些?劣势是哪些?

刘永好:刚才隆部长谈到了关于出口退税政策不同的企业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体会,我完全同意。我刚才讲的并不是说中国出口退税越低越好,因为我们在国内还有很多企业,我们有不少产品出口,应该适可而止,按照国际的惯例。当然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在当地生产,中国的出口退税的政策对它的影响小一些,某种角度上还有好处。但是对于中国市场上的企业,肯定是会有影响的,这是一个。

另外,谈到我们在这些国家的竞争力的问题。在这些东南亚各个国家,我们的竞争力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产品,对这个市场,我们营销的手段,我们的技术,以及我们管理综合的优势。当我们有这样一些综合优势的时候,我们到这些国家去做,就比较游刃有余,就比较容易驾驭这个市场。也就是说我们去做我们熟悉的产业,是我们有优势的产品,我们能够把在中国取得的经验变成在所在国的一些经验,把它发扬光大,还是蛮有效果的。所以,结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我们自身的一些优势,在所在国求得发展是完全有这种可能的。而在这个格局里面,当然也会是有竞争的。像我们在越南投资比较成功,结果最近这两三年,我去了很多的企业,现在中国的饲料企业在越南可能是越来越多,这就势必在当地形成一个中国产品跟外资产品竞争、中国产品跟中国产品自身的竞争的格局。这是市场的选择,这是自然的,从竞争相对不足到竞争比较充分,到过度竞争,都有这个过程的。

当然在走出去的时候,大量的都是这些个体户,然后才是这些民营企业,后边是一些股份制的企业,然后就是大型的国有企业。而大型的国有企业往往做的是大型资源建设这样的项目。而中小型的民企很多是做贸易或者是小生产。像这样的一些较大型的民营企业,认真去做应该是还有很多优势的。因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还是比较强的,它的应变能力和艰苦创业的作风都是我们的竞争力所在。

主持人:我注意到刚才您在列举走出去不同企业的时候,最先提到的是个体户,然后是民营企业,然后是股份制企业,然后是大型国有企业,这样一个顺序是不是能够说明其实个体户跟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它的嗅觉是最敏感的?

刘永好:我最近到欧洲走了几圈,结果发现最近这几年,拿法国来讲,已经有数十万中国的商人,而这些商人更多是浙江的商人、温州的商人,他们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就是做一些小买卖,或者是通过做小买卖,开小的工厂或者是开餐馆,然后逐步逐步扎下根来,有些做得蛮成功,而且现在有部分在逐步做大。以浙江商人为代表的中国商人的拼搏精神,这种企业家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随着这种格局,再过五年、十年、二十年,相信中国的企业在海外会越来越多,也有中国的小企业逐步做大,也有中国的大企业走出去的。这几个层次里面,刚才我讲的这些部分,个体户走出去的最多,他们最勤奋、最艰辛,但是他们往往都还比较成功。因为他们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应该说不错的。人家不愿意做的、不想做的或者是懒得做的,我们中国的这些个体户、小商贩去做,往往收益还蛮不错。这就是我们中国民营企业的适应能力,真是我们中国的这些商人,不管是小商人还是大商人,都是惊商能力蛮强的。

主持人:隆老师,您怎么看待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不同大小的企业,从个体户一直到国有大型企业走出去当中各自的优点、缺点?

隆国强:刚才其实刘总已经做了很到位的分析,因为不同的企业本身任何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企业,既有很大的企业,也有很小的企业。说明什么呢?可能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价值链上、不同的经营活动、不同大小的企业会找到各自的空间,有的企业比如说你开一个摄影店,那不可能是大企业,一定是一个个体的企业,甚至是本身的技术决定了它的规模就那么大。但是如果你做手机,你不可能是由个体户来做,一定是一个现代化的大企业,需要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所以,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有各自适合自己生存的空间。刚才刘总讲得非常好,中国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像浙江商人,他们有非常好的企业家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全世界比较起来可能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种人力资源,可能没读多少书,但是这种天生的企业家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市场的嗅觉是非常独特的。国内企业总体来看竞争非常激烈,而其它国家的市场恐怕今天远远不如中国,这些人可能带着50人就上路了,完全是靠自己这种企业家精神,逐渐把一个小企业慢慢做大。当然这里边有很多艰辛,你看到的都是成功的,因为失败的你已经见不到了。所以,不能说做个体的就特别成功,我们看到是戴着花环是成功的。

主持人:像刘总这样。

隆国强:但还有很多是失败者,大家都有一个探索的成本。但是如果从宏观层面来看,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比如有核心技术、有品牌,甚至像国有企业可以通用政府的资源,像民营的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来看,它也有它的优势,因为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可能在外国投资者审核的时候,法律里边明确规定,对外国国有企业的投资进行额外的审查,因为不知道企业的行为到底是企业的行为还是背后国家的行为。所以,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进入一些敏感领域的时候,比如说高科技、矿藏资源,典型的比如中海油去并购优尼科,就受到很大政治上的困扰,相对来说民营企业在这方面就有优势,它会少一些来自于政治上的困扰。

所以,不同的企业绝对是有不同的优势,每一个企业要走出去的时候,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不足是什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往往喜欢单打独斗,因为我们确实企业间的合作精神不是那么足,这是跟其它国家比如跟日本的企业相比而言的。一方面我们企业自己走,另外一方面也要尝试不同大小、不同类型的企业,怎么能够优势互补,去完成这种跨国经营的宏伟的举措。

主持人:谢谢隆老师。刘总,您今天跟我们分享了很多新希望集团在走出去的经验和感想,在节目的最后,能不能请您简短地再跟我们的网友总结一下,您关于走出去的概念的一些感想,以及未来的一些打算。

刘永好: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点,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比较强的同时,国内的竞争已经空前白热化了,特别是一些低门槛的产业,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毛利率相对比较低,竞争的压力比较大,而这个时候要求得发展,除了你的品牌要好、规模要大,能够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走国际化的道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要走国际化的道路,要走出去,一定要有自己的基础,就是本身要有这样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准备,你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没有能够在国外运作的人。另外,还要学习国际的一些规则,包括财务的规则、法律和有一定的责任心。另外,在国外投资,不单单代表你的企业,你背后还代表整个国家,你的产品好坏,好了人家都说你这个企业好,你这个产品号,人家还要说中国的产品不错。但是你做得比较差的时候,有可能损害了中国的信誉和中国的制造。所以,它的责任会更大一些。

作为一个也抱负的企业家,能够把自身的企业发展做强、做大的同时,也要为中国的品牌、中国的制造能够赢得国际的认同,也是为我们祖国做了一个很大的贡献。积极去做准备,走出去天地开阔或许又是一个新的机会。

主持人:谢谢刘总。各位网友,刘总给大家带来了十几年来在市场上的经验,相信对于大家来说是有非常宝贵的财富。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聊天就先进行到这儿了,再次感谢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先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隆国强老师做客新浪,谢谢,再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