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不种粮现象值得关注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12-19
     近年来,在山区,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老化并日趋吃紧,耕地特别是部分基本农田摞荒问题凸现,一些耕地不再种粮食,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以笔者所在的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红岭乡为例。据调查,该乡有劳动力9120人,进城务工的达6490人,实际农村劳动力为2630人,有耕地18960余亩,每个劳动力要耕种7.21亩。调查还了解到,这2630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老体弱的中老年劳动力。一方面,在我们这样的山区,一个劳动力要耕种7.21亩耕地是相当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留在家的劳动力能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就不错了,许多在家的农民种粮只是满足于自家口粮。因为农村劳动力老化和吃紧,该乡有1400余亩耕地摞荒,耕地的复种指数在下降,粮食产量多年徘徊甚至有所下降。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温家宝总理提出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接受半月谈记者访谈时也强调,“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了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确保粮食生产,国家实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大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为此,国家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耕地摞荒和复种指数下降,从另一方面减少了耕地,是宝贵的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农民每家每户都要储备一年左右的粮食以防备灾荒。随着农副产品的丰富,这种储粮防灾意识日益淡化。现在一般只有半年甚至更少的粮食储备,城郊农村部分农民基本上不种粮食,也就是说,民间储备粮食在大幅度减少。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压粮扩经”。一些乡镇领导为了追求政绩,片面强调调整农业结构,挖鱼塘、栽果树、种花卉,许多耕地实际上不产粮。

    “民以食为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待粮食问题应有新的理念。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保障“生存”上,而应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上。要看到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任重道远。粮食为人们提供基本营养,是生存和发展之“基”。13亿人口一旦缺粮,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也供不起。保障民生,必须保障以粮食为主的基本消费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后,我国粮食生产不断上台阶,总产达到5000亿公斤左右,较好地解决了人们吃饭问题。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农业成本高、风险多、比较效益差等原因,造成农村大量中青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农村大量中青年进城务工,在一些地方已经影响到粮食生产、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当一些地方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徘徊,增幅缓慢。而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种粮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作者:朱明仓;黄吉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