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饲料工业先行者———四川饲料工业发展纪实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7-12-29
     1979年,四川广汉诞生了第一家机械加工的饲料生产小型企业———高坪饲料厂,四川饲料工业由此开始起步。其后的近10年间,四川饲料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并成为全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饲料工业发祥地。1987年,顺应饲料工业的发展大潮,四川饲料工业协会成立。从此,四川饲料业携手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伴随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登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经过20年风雨岁月的洗礼,如今的四川饲料工业已从简陋的作坊式加工,发展到机械化的全自动生产;从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业,发展成为具有先进技术装备的现代工业;从正大公司等外资企业入驻,到本地的新希望、通威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从单纯的饲料加工生产,到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生产、机械设备、质量检测、教育科研推广等领域的协调推进。饲料工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推动四川经济实现新跨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保障食品尤其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二十多年来,全省饲料总产量连续登上300万吨、400万吨、500万吨台阶,年均增长速度达18.5%。其中饲料级磷酸盐产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60%。

    目前,全省各类饲料企业944家,产能达1100万吨。新希望、通威、龙蟒、铁骑力士等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享誉全国的饲料企业。2006年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企500强中,四川以饲料为主业的通威集团、新希望集团、华侨凤凰集团、龙蟒集团、四川三旺集团等5家企业榜上有名,占四川上榜企业数的近1/3。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通威股份公司董事长刘汉元、龙蟒集团董事长李家权、华西希望集团总经理陈育新、四川畜科饲料公司总经理邝声耀等一批饲料行业领军人物,获全国优秀饲料创业企业家称号,获奖人数居全国第一。

    饲料产业科技人才在职工总数中的比重不断增加,2006年全省饲料科技人员达到9895名,占全省饲料行业从业人员的22.7%。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相当部分大中型饲料企业建立了技术研究机构和试验基地,形成了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华西希望、通威、铁骑力士、眉山万家好等企业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科研优势,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基础科技研发与应用力度不断加大。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饲料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单位在行业宏观规划、基础理论运用、动物营养、产品质量安全、资源开发利用、产品配方筛选、饲料加工技术等多个领域均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截至2006年,全省饲料科研成果已达129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奖励95项。这些科技成果已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饲料企业积极探索与养殖户共赢发展的产业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如企业主导型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通威模式,承包投资型的“公司+园区+农户”的圣迪乐模式,科技驱动型的“四良”

    推广的正大模式,以人为本型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大北农模式,结队帮扶型的全产业过程扶持的巨星模式等,各具特色,富于创新,获得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省有畜牧产业化省级重点企业63家,其中饲料企业占27%,11家畜牧产业化国家级重点企业中,饲料企业占45%。

    全省饲料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良好开端。新希望、通威等大型饲料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东南亚投资兴办饲料企业,积累了在海外投资办企业的丰富经验。一大批饲料添加剂产品如饲料磷酸盐、酶制剂、调味剂、有机微量元素等,充分发挥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优势,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面临新的发展时期,四川饲料工业将实施“大原料、大安全、大企业、大市场”战略,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饲料工业再上新台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