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无罪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1-17
     —— 一位省畜牧食品局官员对于《吃猪肉等于慢行自杀》网络文章不得不说的一席话

    近段时间,生猪和猪肉命运多舛。先是猪肉价格上涨,有人指责猪肉是拉动CPI上升的“罪魁祸首”。之后,南方某县级市宣布全境禁止养猪,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最近,“吃猪肉等于慢性自杀”的流言又在网上大肆传播,甚至引起了高层的关注。人们不禁要问:猪肉到底怎么啦?!

    起初对于“吃猪肉等于慢性自杀”之类大有哗众取宠之嫌的文字只是付之一笑,但细看那篇网络文章却发现其内容不仅在常识性问题上谬误百出,而且在似是而非之间还对社会公众有着巨大的误导:它诱导人们从根本上否定靠工业饲料支撑的现代养猪业。这就成了关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省,年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近八分之一。作为主管饲料和畜禽产品安全的省畜牧食品局副局长,我对于猪肉真实的安全状况还是有着比较客观的了解。为此,我希望通过本文,使社会公众对于猪肉的安全性有一个科普性了解,并澄清疑虑,避免谬种流传。

    饲料中添加有激素等有害物质吗?

    这是人们普遍最关心但又最疑虑的问题。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千百年里,养猪都主要是农作物及其副产品作为单一饲料。改革开放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饲料不断替代传统的单一饲料被养殖业广泛使用。我们所说的工业饲料既包括工业化生产的单一饲料,如玉米、豆粕等,更多的则是指通过工业化生产得到的配合饲料。这种配合饲料是根据现代动物营养学理论,在传统的单一饲料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经过混合的添加剂(业内称之为添加剂预混合料)。人们对饲料的疑虑和担忧往往集中在最核心的添加剂上。什么是添加剂?添加剂是一些什么物质元素?这些元素中有没有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的成份?

    所谓饲料添加剂,就是饲料生产、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它主要包括营养性添加剂、一般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三大类。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是饲料级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如硫酸铜、磷酸氢钙等)等物质;一般添加剂主要是抗氧剂、防腐剂和电解质平衡剂以及用于着色、调味、防止粘结等保证或者改善饲料品质的物质;药物添加剂主要是为预防、治疗动物疾病而加入的治虫、抑菌类药物和中草药。

    上述三大类饲料添加剂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某种物质能否成为添加剂,必须经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检测和饲喂试验后,由养殖、饲料加工、动物营养、毒理、药理、代谢、卫生、化工合成、生物技术、质量标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根据检测和饲喂试验结果,对该种添加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严格的评审。第二,对于成为添加剂的物质均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目录,只能是目录中的物质才能在规定的限量之内经过充分混合制成预混合料添加进饲料之中。第三,我国列入目录范围的添加剂物质同时也是国际通行和广泛采用的,按规定方法将这些物质加入到饲料中的安全性,无论从我国三十年来用工业饲料养殖的实践,还是从世界各国在养殖中广泛使用的情况来看,都得到公认,不容置疑。第四,所有的添加剂预混料中都不含激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更没有网上流传的“安眠药”之类药物。也就是说,饲料添加剂的各种物质对生猪的生长和猪肉的品质无害,人食用这些猪肉也不会产生危害。

    为什么要在饲料中加入添加剂?

    传统的单一饲料,实际上大多是一些只能解决生猪“温饱问题”的,也就是说只能解决生猪“吃饱”的问题。加入饲料添加剂后,生猪健康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得到补充和满足,实际上解决了生猪“吃好”的问题。

    规模化养猪必须较之散养更加注重提高防病抗病水平,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药物添加剂,可以有效防控生猪的常见性、多发性疾病。而且大量生猪饲养试验证明,允许添加的药物类添加剂通过在饲养阶段执行停药期,能够有效的将猪肉中的药残量控制在对人体无害的限量范围内。同时,科学研究证明,动物生长必需一定的矿物和金属微量元素,就像人体需要铁、锌、钙一样。

    在饲料中加入抗氧化、防腐、防结块、稳定剂等添加剂,完全是为适应工业化、规模化生产饲料的需要,而且这些物质大多与食品行业的添加物质通用,无论对于生猪生长还是对于猪肉品质,都是没有危害的。

    尽管现有列入目录的各类饲料添加剂对生猪等牲畜没有危害,但是为确保畜禽产品安全,国家仍然严格规定了各种添加剂的添加限量。一般来说,饲料添加剂经过混合后在饲料中的比重不会超过4%,也就是说配合饲料之中95%以上的原料仍然是玉米、米糠、大豆等天然饲料,网上流传说什么“100斤粮食拌几十斤添加剂”纯属无稽之谈!

    由于配合饲料一般是经过膨化工艺处理的颗粒,生猪采食后会大量饮水,吃饱后睡觉这是动物正常的生理反应,而不是网络流传的猪吃了含有安眠药的添加剂“24小时都在睡觉”。

    “砷”和“胂”的一字之差

    耸人听闻并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种流言说在饲料中加入了砷这种物质。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辨误:“砷”和“胂”虽是一字之差,但内容却谬之千里。饲料中加入的是有机胂,而决不是无机砷。

    饲料中的总砷是以有机胂和无机砷两种形成存在的。有机胂作为动物抗病原微生物和促生长类饲料添加剂,对于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增强抗病能力有着明显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极为普遍。美国每年消耗在饲料添加剂中的有机胂达400吨左右。英国兽药典至今仍收载有有机胂品种。由于有机胂还有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改善生猪皮肤营养的功能,因此生猪摄入一定量有机胂添加剂后,在外观上显得皮肤红润、毛发光亮,这并非是一些人误以为的生猪“慢性中毒”。通过饲料添加剂进入动物机体的有机胂,以原形从粪便排出,因此在生猪的机体组织中残留极低。

    无机砷,虽然在现代动物营养学研究中被认为和硒、碘一样,是动物机体的一种必需元素,但却是一种有毒有害元素,对生猪等动物的危害性很大。因此饲料卫生标准中对其有严格的限制要求(≤2.0mg/kg)。

    当然,有机胂虽然对畜禽养殖有益,但是排泄废弃物中的有机胂进入环境后, 将导致土壤中的砷总量增加或超标,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养殖业中减少和控制有机胂的使用将成为大势所趋。

    生猪为什么长这么快?

    瘦肉型优良猪种,一般 120日至150日龄就可以达到100公斤并出栏。这个生长速度,几乎只及我国传统养猪生长周期的三分之一。是什么原因使生猪能够如此之快地生长?难道真是人们疑虑的给猪饲喂了安眠药和激素之类药物导致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在从事畜牧业工作中,我到过四川各个市州100多个县的数百个养殖场和养殖户,切身感受到,生猪生长快、育肥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三好”:猪好、料好、圈好。

    猪好。也就是生猪的品种好。生猪的生长育肥周期大大缩短,这是当今动物遗传育种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进步的重要成就,不仅中国如此,全球亦如此。近年来四川和全国各地一样,生猪品种改良快速推进。目前全省三元杂交良种猪占到58%以上,我国东北、沿海省份生猪良种化率甚至达到80%以上。现有主流的杂交猪、纯外系血缘猪,都是在全球范围优选优育的良种猪,它们与我国传统饲养的“土猪”相比,生长快、瘦肉率高等优势极其显著。

    料好。也就是饲料营养安全。饲料中加入添加剂,使工业饲料营养丰富,各种微量元素平衡,生猪吃得香、吸收好、转换快,这是传统单一饲料根本无法比拟的。

    圈好。也就是养殖环境改善。近年来畜牧业不断推进健康养殖,相当部分大中型规模养殖场的圈舍环境与我在欧美考察见过的养殖场相差无几,小型规模养殖场和农村养殖大户也基本达到人畜分离,圈舍采光、透风、干燥。网络上流传的猪舍“黑暗阴森,臭气熏天,苍蝇大概可以层来论”的环境,恰恰是我国农村原来传统散养中存在的现象。

    猪肉为什么没有原来的香?

    有的人说,现在的瘦肉型猪肉没有原来的“土猪肉”香,由此他们误认为这都是在饲料中加了带激素的添加剂的结果。

    其实,人们感觉“猪肉不香”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当部分人几乎每天都在摄入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品,吃猪肉变得同吃米饭、面条一样平常,甚至部分人对猪肉已经吃腻了,猪肉香味给人的感觉当然不像以前十天半月“打牙祭”那样诱人。

    从养猪的客观实际讲,生猪的规模化快速育肥确实对猪肉的风味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猪肉的“香味”主要来自肌内和肌间脂肪沉淀物质。传统养猪方式是以糠和青料长时间喂养,肌内脂肪和肌间脂肪存积充分;而现代规模化养猪,主要追求日增重和瘦肉率,在肌肉脂肪基因还没有来得及启动的时候就已经出栏上市。因此,农民用农家饲料散养本地猪,比规模场商品猪好吃就不难理解。但是,猪肉香不香,好吃不好吃,它只是涉及猪肉的口感、风味而已,与猪肉的营养性、安全性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土猪”好还是“饲料猪”好?

    近几年,一些地方出现盲目的崇尚“土”的风气。猪肉要吃“土猪肉”,鸡鸭要吃土鸡土鸭,鸡蛋要吃土鸡蛋。似乎“土”的就是生态的,“土”的就是品质好的,越“土”越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土猪”,也就是本地猪种使用农家饲料散户喂养的猪。我们姑且不论本地猪与杂交良种猪在猪种上的优劣,仅是“土猪”在饲养过程中,就存在远比“饲料猪”多得多的安全隐患:散养“土猪”使用的自产粮食大多是陈化粮,甚至由于保管不善霉变粮食也照样当作饲料,黄曲霉素等有毒物质超标无法有效解决;青饲料一般是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藤、叶、茎等,农药残留直接危害生猪养殖;散养“土猪”往往将陈饭剩菜、腐烂果蔬、泔水等不按规定方法处理就用于喂养,“土猪”的寄生虫病等难以控制;“土猪”大多是散养户凭经验养殖,一旦出现生猪疾病,从诊断到治疗都自行其是,乱用药、人药兽用等问题经常发生;“土猪”养殖往往是传统的人畜混居环境,不仅容易诱发人畜共患病,而且圈舍低矮,卫生状况堪忧。如此等等,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土猪决不是安全猪肉、绿色食品的代名词。“土猪”如此,猪牛羊、鸡鸭鹅等所有畜禽都是如此!

    与此截然不同的是,用工业饲料喂养的“饲料猪”,饲料生产所用的玉米、豆粕、鱼粉等原料和各类添加剂,都有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规模养殖的“饲料猪”,不仅养殖场环境相对于散户有巨大改善,而且一般均有驻场兽医和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整个养殖过程始终处于能够通过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的受控状态之中。

    还应当告诉大家,“土猪”等散养畜禽,一般养殖量较少,往往只能满足农户自食需要。现行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畜禽肉、蛋、奶及其制品,绝大多数都是用饲料规模化养殖的,极少有真正的“土猪”等畜禽。盲目尚“土”,只会助长一些商贩蒙骗经营,甚至给不法分子留下空子可钻。2006年我国的“红心鸭蛋”事件,就是犯罪分子利用人们乐于消费“红心土鸡蛋”而添加苏丹红所致,其教训可谓深刻。

    越来越严格的饲料监测与畜产品安全监管

    度是区分事物不同性质的分水岭。和其他事物一样,饲料添加剂品种与限量的度,也是区分饲料和畜产品安全与否的分水岭。

    在添加剂品种的目录管理上,我国甚至比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更严格。比如“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和其替代品莱克多巴胺,在我国是禁用药品,但在西方一些国家就允许添加。在各类添加剂的使用限量上,我国遵循的是国际通行和公认的剂量。因此,只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添加剂监管法规,就能够确保猪肉等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我们也清醒的看到,部分地方在养殖过程中违法使用违禁药品,超剂量投入药物,在生产质量上偷工减料等情况,还程度不同的存在。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少数违法行为,而且与养殖“饲料猪”没有必然联系,但它直接危害饲料、畜产品安全,败坏工业饲料的声誉,很容易以讹传讹影响人们对于“饲料猪”的信任。

    查处在饲料中违法添加药物,控制畜产品药物残留,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历来十分重视。仅以四川为例,2007年全省对所有饲料生产企业开展“全覆盖”监测,全年仅省级监测机构就抽检饲料近3000批次,抽检主要畜禽产品5400余份。全省还出动执法人员17800余人次进行经常性执法检查,始终对行业监管保持高压态势。

    事实证明,我国饲料和畜产品质量逐年提高,总体上是安全的。这是饲料业和畜牧业的主流。仍以四川来讲,2007年生产企业饲料质量合格率达到93%(不合格产品主要是营养指标不达标),没有一例违禁药物检出;对猪肉等畜产品监测不仅没有一例违禁药物检出,而且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越来越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实情。我国公民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人均寿命的显著增长,无一不在佐证着这个实情。对待饲料和畜产品的安全,我们既不能对一些安全隐患掉以轻心,麻木不仁;更不能人云亦云,在根本不了解情况之下,用一些混淆视听的言论来误导社会公众。要知道,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食品和产品质量妖魔化,如果我们自己再不负责任地炮制一些诸如北京“纸馅包子”之类的闹剧出来,岂不是授人以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