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涨跌看养殖业发展的宏观缺失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3-07
 一直以来,我国的养殖业发展重复着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而每一次总结经验教训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总能找到理由把责任推到市场和农户身上:市场变幻莫测、农户盲目跟风、散户养殖水平低……种种理由把宏观预警缺失、产业引导“短视”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从记者多年来采访和关注养殖业的情况看,我国养殖业发展至少有以下“失误”被忽略:

其一,缺乏宏观的产业规划和指导,对养殖业发展的规模缺乏科学的判断。养殖业周期长、风险大,又涉及数以亿计的养殖户,因此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行业规划来指导,但目前无论哪一种养殖业都缺乏宏观产业规划,导致养殖业大起大落。

其二,市场价格机制反应不灵敏,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警机制。回顾2007年猪肉、食用油和食品价格上涨,不少人认为是有关部门对国际原料市场价格和国内市场的价格信号分析不够,缺乏提前预警指导生产,增大了调控成本。有关专家指出,国际上大豆、花生、饲料价格在2006年四季度就出现明显上涨,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对此有同步反映,但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却未及时采取措施预警。

其三,近年来各地放松了关乎民生的“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使得养殖业放任市场调节。养殖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如果完全放任市场来定价,就会出现“暴涨惊市、暴跌伤农”的不稳定发展态势。

其四,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哺农”责任感缺少。以奶业为例,强者总是企业,吃亏者总是奶农,2006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效益大幅度下降,部分养殖户亏损,出现杀牛、宰犊、倒奶事件,但没有听说企业亏损。当时记者在采访个别乳业企业时,他们大谈饲料涨价、农民继续投入没有跟上、养殖技术落后、规模小导致杀牛倒奶,企业似乎毫无责任。

综合基层干部和养殖户的意见,他们认为养殖业求稳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许多基层干部认为,眼下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刺激生猪养殖无疑有利于恢复生产、稳定生产,其作用是积极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从长远看,应在养殖业规模过剩价贱伤农时更多地给予补贴和扶持,使养殖户在调整过程中不至于利益严重受损,从而稳住一定的养殖规模,如眼下蛋鸡养殖急需给予扶持。

二、滞后调节不如超前预警。要使养殖业步入稳定发展轨道,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对各种养殖业发展的规模和前景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应结合各种补贴的发放认真摸清养殖业的真实底数,制定出大体接近实际的规划。其次,加强宏观的价格预测预警指导,引导养殖业适时合理调整规模。

三、要重视基层的建议和信息,收集基层对价格和市场信息的反映。今年几轮猪肉价格上涨基层一些养殖户都有较为准确的判断,但却未引起国家有关宏观部门的重视。不少基层的同志反映,现在下情上达是个大问题,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甚至要“捂”真实情况。记者调查也常常遇到非常尴尬的采访经历,一些基层同志反映的情况上去引起中央领导重视,但有些部门派出的调查组,不是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找反映情况的基层干部群众的麻烦,久而久之这些同志见到记者也不敢谈情况,生怕“说错话”。

四、加强政策措施的落实。其实奶业在最萧条时记者也曾有过反映,基层牲畜疫病防疫体系薄弱等情况记者也多次调研并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但有些问题再调研时问题依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