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调出大县是怎样建成的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4-10
      近年来,夷陵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扶持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区生猪出栏达到80.1万头,创历史新高,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农民靠养殖生猪增收260元以上,同时我区也被国家确定为253个生猪调出大县(区)之一。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转变饲养方式,用规模带动大县建设。随着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全区规模化养殖掀起新热潮,目前生猪出栏过5万头的乡镇6个,过3000头的大村58个;已发展万头生猪养殖小区3个,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场)3个,全区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200个,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大户180户,扶持新建“150”、“500”模式50栋以上,正在实施生猪栏圈改造“115”工程7个村1400户。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已建成省级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3个,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4个,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生猪已获农业部无公害畜产品检测和现场认定。区畜牧兽医局承担的生猪无公害规范化养殖项目顺利通过区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并获得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展产业经营,用龙头拉动大县建设。在生猪生产上,全区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有10.5万个,从事生猪养殖的劳动力达11万人,成立了生猪协会1个,网络养殖户近3万户;在销售上,以史光权等一批营销大户为网络,从事畜禽贩运的车辆达588台,人员3600多人,在鸦鹊岭镇建立了全市最大的仔猪交易和批发市场,年销售仔猪达20万头,全区有从事生猪营销的经纪人1200多个;在屠宰加工上,以宜昌双汇为龙头,有生猪定点屠宰厂9家,年屠宰加工能力10万头以上。

    坚持依法兴牧,用安全保障大县建设。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防疫双轨责任制,着力抓好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重点的“两瘟四病”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全区动物防疫密度和质量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畜禽死亡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加强防疫队伍建设,按照一个村一名防疫员的标准,择优选聘防疫人员222名,实行“一岗三责”(即动物防疫、疫情测报和产地检疫)。强化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考核,将动物防疫工作落实情况与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公益性事业经费、防疫人员补助工资等挂钩。以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区”为抓手,扎实开展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和产地检疫;加强对定点屠宰场、集贸市场、宾馆饭店等重点部位进行肉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加大对饲料兽药的执法监督力度,确保了肉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改良生猪品种,用质量促进大县建设。狠抓良种引进、定向杂交、人工授精和自繁自育,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工作。一是核心群以引进为主,与稳定的原种猪场建立良好的供种关系,以确保繁殖群的种猪更新;二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分别建立数量适中、质量优良的生猪繁殖群和生产群,鼓励兴建和扩建优质猪繁殖群和生产群;三是根据各乡镇能繁母猪的饲养规模和区域布局,兴建生猪人工授精站形成网络化,合理配置定向良种公猪,提高人工授精覆盖率;四是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推进畜牧良种体系建设规范化。目前,全区良种母猪存栏4.39万头、良种公猪254头,已建成生猪良种繁殖群18个,生猪人工授精站20个,去年引进定向良种母猪1000头、良种公猪50头,已建成的20个乡镇良种繁殖群猪场存栏母猪600头,全年为社会提供生产群良种母猪近5000头。

    落实扶农措施,用政策推动大县建设。近年来,省、市畜牧兽医局主要领导多次来我区就产业发展开展调研,区委、区政府领导除多次就畜牧产业发展进行专题办公外,还分别到养殖大场大户实地调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下达2007年度畜牧产业扶持项目的通知》等文件,从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在抓好区级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向上级争取板块基地、生猪标准化养殖、能繁母猪补贴、母猪保险、畜牧调出大县等项目资金达1500多万元。这些支农扶农政策的落实,为我区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推广实用技术,用科技引领大县建设。以无公害畜禽养殖、“150”养猪模式等十项主推养殖技术为重点,采取外聘专家和内请行家的办法,在12个乡镇开展技术培训120多场,参训近2万人次,发放《畜牧信息》、《夷陵奶牛》等技术资料6000多份,解决奶牛养殖户饲养生产技术难题10多个。建立健全了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预警预报,正确引导养殖户合理组织生产,规避市场风险。区畜牧兽医局连续三年被市畜牧局授予全市畜牧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