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大豆加工行业被纳入政府政策视野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4-17
一场拯救大豆安全的行动正在紧急展开。

4月14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贺燕丽在“2008中国粮油市场展望会”上透露,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主要有三:一、今后几年内,原则上不再新建或扩建新的加工企业;二、鼓励内资企业兼并重组,淘汰一批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三、鉴于外资企业在目前大豆加工行业的主导趋势日益明显,此后将“加强对外商投资的规范和管理”。

尽管贺燕丽强调,这些都是她个人和课题组的意见,不代表发改委。但是国内外市场立刻对此做出反应——4月15日,大连大豆期货跳高开盘,开盘后快速大幅上冲,受阻后振荡回落整理,盘终小幅收阳。

在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中,大豆是我国自给率最低的品种——60%以上依赖进口。政府在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最薄弱的链条上,开始施以政策援手。

保证大豆60%红线

对粮食企业来说,贺燕丽这次是“二度重来”。

一年前,她组织研究《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当年中国玉米深加工项目纷纷上马之际,该年9月份文件紧急出台,叫停、清理、取消了近百个在建、拟建的玉米深加工项目,通过抑制玉米的工业需求来稳定国内玉米价格。

这一次是大豆。

大豆加工行业被纳入政府政策视野,显然也与2007年以来的食用油的强势上涨有关。按贺燕丽的说法,目前中国食用油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她个人认为,中国进口大豆的依存度不宜于继续升高。

关于外资大豆加工企业和进口大豆威胁中国产业安全的问题,黑龙江九三油脂总经理田仁礼深有体会。

田仁礼向记者描述,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经历了一条“大量兼并国内企业——全部使用进口大豆——国产大豆受到冲击产量下跌——外资粮商全面掌握大豆市场定价权”的道路。

现在这一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国产大豆受到更加便宜的进口大豆冲击,农民种植效益下滑,2007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比上一年下降了6.25%,再加上天气因素,中国大豆2007年总产量减产247万吨。

当年,中国进口了3082万吨大豆、282万吨豆油、510万吨棕榈油、37万吨菜籽油。由于大量依赖进口,导致食用油成为中国唯一随国际粮食市场变化而急速上升的品种。据发改委统计,2007年,中国大豆价格上涨60.3%,豆油价格上涨38.2%,菜籽油价格上涨38.2%,花生油价格上涨55.79%。

进口依存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却没有任何议价权,大豆进口贸易和国内压榨能力,很大程度上仍然掌握在外资粮商手中。

贺燕丽说,她和她的课题组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非转基因大豆——也就是国产大豆,建立大豆基地,增加油菜、花生、棉籽、茶油等其他油料作物生产,努力增加国内油料作物产量,以保证60%的食用油对外依存度红线不再继续升高。

一位棉籽油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据他了解,国家可能对上规模的新油源企业的科技创新等方面,给出优惠措施。

好消息是,受到去年食用油价格高企的鼓励,今年中国油菜籽、大豆、花生等主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都有所增加。

不过田仁礼警告说,“政府的政策需要更加有前瞻性,否则今年的多就是明年的少,根本局势还是得不到改变。”

两手并用:限外资、做大内资企业

关于中国大豆加工业被外资企业所把持,是否危及产业和粮食安全的问题,曾在业内有广泛的争论。

这一次,贺燕丽近乎给出了一个一锤定音的判断——“尽管外资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培养人才,引入资金方面带动了中国大豆加工行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外资企业比重偏高,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以中国企业主导产业发展。

“目前外资企业主导进口大豆采购和定价,已经压制了内资企业的成长空间”。贺燕丽说。

多名外资大豆加工企业负责人都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在中国目前大豆加工行业排名靠前企业中,丰益国际(Walmar)、嘉吉、来宝集团(Noble Group)和益海,都为外资企业,中粮下属大豆加工企业也大多有合资背景——以2006年为例,外资企业加工能力占了大豆加工业的1/3,实际压榨量更是接近一半。

中粮集团油脂部经理邓瑞红则表示,与依仗原料收储和产地运输优势大举兼并的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布局略显滞后,面临进一步的兼并和整合。

尽管贺燕丽表示将鼓励大豆加工行业内资企业兼并做大,并且规范对外商投资的管理,但她并未透露政府具体的操作规划。

不过,对于内资企业的落后产能问题,贺燕丽吹风说,目前中国每年大豆加工能力达到8400万吨,实际大豆压榨量不到加工能力的一半,在日产1000吨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半数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

对此,课题组除了考虑不再新批新建或扩建项目外,还考虑划出一条界线,对界线以下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一律关停并转。

她同时也表示,指导意见出台之前,肯定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