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涨价 农民腰包为何没鼓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4-28
以农产品为核心的涨价风是时下关注的重点,而昨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1个西红柿与33个环节》让我们看到了农产品涨价的另一面:1个山东寿光的西红柿,要经过收购、运输、销售过程中33个发生费用的环节才能到北京市民面前,1斤西红柿的价钱从地头的1.4元蹿到了超市的3.8元,其中农民只赚了0.2元,批发商、超市零售商等中间环节倒拿走了1.31元。
就凭这如此冗长而昂贵的流通链,就让人同时为农民的钱袋子与市民的菜篮子能不能跑赢CPI捏了一把汗。而1斤西红柿生产者只赚0.2元(还没把通胀影响算里面),想要他们保持干劲恐怕也很难。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增速比去年同期往下掉了3个百分点,这其中既有通胀因素在作怪,更是因为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价格涨得飞快,结果是农民的生产性投资缩的缩、减的减,实物投入甚至少于往年。
想要不伤农,谷就不能太贱,农产品价格过低会让农民吃亏的道理谁都特明白,但在中间环节与农资成本的双重挤对下,农产品涨价的实惠绝大多数并没有落到农民手里边。农产品是涨价了,可一头在田间、一头在餐桌边的“散户”群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却都吃亏了。
也就在两三个月以前,那会儿猪肉涨价还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国家统计局有官员表示,猪肉涨价了,农民受益了,此后专家学者与不少媒体纷纷指出,猪肉是贵了,可农民、至少是广大中小养殖户并没赚到钱,原因很简单:高度分散的农户面对的是从屠宰到加工到运输再到销售高度组织化、由龙头企业控制、相当强大的产业链,后者才有真正的定价权。农户是散沙一盘,中间商却环环相联,双方力量对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在这种失衡状态下,农民通过涨价增加的收入非常有限,且这种增收像一只崴腿的兔子,远远落在不断上扬的生产成本与生活成本后面,基本没有希望比CPI跑得快。
小农经济之所以天然弱势,就是因为“没组织、没纪律”,力量分散,很难掌握话语权。一两个农民作为供方,想踢掉中间商,推着西红柿直接跑进菜市场,面对的多半是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惨烈局面。而这一两个农民作为需方,想要化肥、农药、种子这些生产资料便宜点,面对的是组织化的工厂与经销商,议价的结果又多是无奈。
如果说,组织化是权利叠加,分散化是权利递减,权利就是谈判力量,就是定价权与议价权,那农民想要真正不吃亏,并且不让同样分散的消费者跟着多花钱,最终就是要结束单打独斗的受害局面,将自身组织化起来,影响、缩短、自建销售链与采购链,这些比指望国家彻底落实“直补”(农业补贴不补收购的企业而补生产的农户)或超市为降低成本、逐渐开始吆喝“直采”(从农户手中直接采购)都来得迅速而实在。至少,对于寿光的农民来说,既然蔬菜之都的名声已经在外,何妨通过转租、入股、协会的形式将土地等资源真正整合起来,打通“一亩三分地”实现规模化采购与生产,抢回买与卖中的谈判权。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品涨价不是好日子的关键,而是相关利润能最大限度地留在农民手里边。
***人民日报: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小幅回落
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仍然持续在高位运行,但目前价格涨幅趋缓,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小幅下降,猪肉、牛肉等肉类价格首次出现回落。
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2008年3月“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同比上涨24.6%,但环比下降了4.8%。从具体的监测品种上看,与去年同期相比,肉类和叶类蔬菜价格涨幅仍在40%以上,淡水鱼和果类菜价格涨幅在24%-33%之间,海水鱼涨幅约9%,但是与上月相比,监测品种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叶菜和水果降幅最大,达20%-30%,猪肉、牛肉等肉类价格首次出现回落。
主产区原料奶价格涨幅趋缓。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奶牛优势产区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93元/公斤,同比上涨50.2%,但环比仅上涨0.8%。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价格出现下降,天津市降幅超过10%。
玉米产区价格基本企稳,销区价格明显走弱。2月中旬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两批各400万吨的中储粮收购,托市作用明显,产区价格基本止跌企稳,销区价格明显走弱。3月份,销区平均批发价为1895元/吨,环比跌2.8%。销区价格走弱,一方面是对前期价格南强北弱的滞后调整,另一方面在于春节后南方到货量增加,国储粮拍卖增加了市场供应压力。
稻谷价格高位平稳,米价略显弱势。1-3月,早籼稻主产区(定点库)收购均价在17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10%-14%;主产区晚籼稻收购价稳定在1740元/吨的水平;东北粳稻主产区收购均价在18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1%-7%。同时,受米厂开工增加、口粮消费下降和东北米大量入关等因素影响,大米价格略显弱势。
整体看,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位平稳运行,确保了农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价格不大起不大落,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得力,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大市场供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今年中央支持“三农”的力度前所未有,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补贴资金达到756.63亿元,比去年增加234亿元,增长44.8%。各地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继续加大对粮油生产的扶持和投入。国家及早公布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有利于稳定农民种粮预期。针对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中央继续增加了农资综合直补。
虽然目前部分农产品价格小幅回落,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在高位运行的状况还将持续。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一些国家不断推动粮食能源化步伐(美国2007年30%的玉米用作燃料乙醇),加上世界粮食消费增长、产量降低、美元贬值、流动性资金涌向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日趋紧张。预计2007-2008年度粮食库存消费比降至14.2%,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的安全警戒线,是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扩大进口、限制出口的政策,加剧了世界粮食贸易紧张的局面。粮农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粮食价格仍将保持创纪录的高度。从国内看,人均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均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加,农业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需求增加80亿斤,肉类消费需求增加80万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确保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任务艰巨。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自给,不断强化惠农政策,长期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
四川农田撂荒调查:粮价上涨种地反倒赔钱
在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70岁的李均华老人家里这一片地里现在长满了荒草,老人说,两个儿子都觉得种地不划算,所以到外省打工去了,土地撂荒了6年,家里的农具现在已经长满铁锈。
今年2月,武胜县农业局经过对全县3万多亩撂荒耕地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抽样调查后发现,种植业效益低下才是出现撂荒的直接原因,虽然在2007年,每亩补贴提高到了51.05元,国家的种粮补贴额度提高了一倍,然而,在当地,国家对种粮补贴的提高速度赶不上生产成本的涨价速度。
由于武胜县是丘陵地形,耕地承包给农户后,每家的土地都小块分割,撂荒的土地更是分散,因此,即使一个人代耕了很多土地,也无法进行大规模机耕,纯粹靠苦力满负荷进行生产,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武胜县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提高种粮效益,首先是政府出资建立化肥储备制度,以平抑不断上涨的化肥价格。
本周,泰国大米价格创下了每吨1000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国际粮食市场的警报再度升级,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粮食供应,我们国家粮食生产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们的记者刘熠晨在春耕季节赶到了西部产粮大省——四川,他在这个天府之国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临近谷雨,正是插秧的好时节,在四川省武胜县,到处都能看到农户们忙着耕田插秧,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在乐善镇黄角湾村,70岁的李均华老人家里有旱地和水田共四亩半,和别人不同的是,李老头这两天并没有插秧,他家的这一片地里现在长满了荒草。
由于老人6年前在田里干农活时,农机具上的耙钉钉穿了脚掌,丧失了劳动能力,从那以后,家里的耕地全都撂荒了。
老人说,这一块地很平整,撂荒6年,按照亩产900斤计算,等于损失了10800斤粮食,他家4亩半耕地都撂荒了6年,相当于总共损失了24000多斤粮食,记者了解到,老人有2个儿子,那他们为什么不耕种自己家里的这些土地?
老人告诉记者,两个儿子都觉得种地不划算,所以到外省打工去了,土地撂荒了6年,家里的农具现在已经长满铁锈,连土地承包合同都有些发霉,老人现在和11岁的孙子在家相依为命,靠当地政府发放的每月3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家里有地,还得买粮吃,这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李老头怎么想都不是滋味。
就这样,李均华家的耕地一荒就是6年,在黄角湾村,像这样撂荒的耕地有多少?据记者调查了解,黄角湾村共有耕地681亩,撂荒21亩,撂荒率3%,同在一个乡镇的红星村,土地撂荒更加严重。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红星村支书蒋元理:“现在还有撂荒地没有人种的,特别是零碎的地,接近有100多亩。”
按照现有耕地470亩计算,红星村土地撂荒率高达21.3%,而在武胜全县,土地撂荒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四川省武胜县农业局副局长彭国华:“根据我们今年二月份对全县撂荒耕地进行了调查,进行调查的结果是全县的撂荒耕地3.2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的总面积7.8%。”
四川本身就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而武胜县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可这个县居然有3万多亩的耕地被撂荒,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他们为什么舍得让这么多耕地撂荒?
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共有人口1015人,耕地面积681亩,人均耕地只有0.67亩,耕地非常稀缺,为什么还会出现21亩的耕地被撂荒?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副主任刘井华:“撂荒的地全部都没有劳动力在家里,都出去务工去了,家里有没有剩下的人口。”
在这个村子,不少农户因为外出打工举家迁走,房子已经废弃,记者注意到,一户人家的屋前长满了杂草,门上也结了很大一张蜘蛛网,很显然,房子的主人已经搬走很多年了,而在其他家庭,因为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这样,本来并不多的耕地却因为劳动力的不足显得相对过剩,出现了撂荒,在耕地撂荒的所有村子,都是这种状况。
村支书告诉记者,在乐善镇红星村总共有987人,470多亩耕地,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但是全村500多个劳动力中,青壮劳力300多个全部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200个劳动力都是老人和妇女,耕种土地有难度,因此才出现了撂荒,不过,在另外一个村子,有一位村民本身是青壮劳力,并没有外出打工,但他家的地依然全部撂荒了,他为什么要把土地荒着不种?
邓永学说,他家里有4口人,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每年至少需要12000元,加上他和爱人的支出,要维持全家的正常生活每年至少需要20000元,那么,如果种地的话,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邓永学告诉记者,像他们这种自己有时候搞不过来经常要喊人工,人工工资比较高,现在喊个小工在五六十元一天,算起来结果你种庄稼你要倒补进去,不但赚不到钱,还要倒补进去,那不如不种。种地不挣钱还会亏本,这个说法令人有些难以置信,那其它农户怎么说?
四川省武胜县真静乡海东村村民王德斌:“要是完全请人,那就没得好种,不划算了,成本高了,种地没得赚了,种子种子高,肥料肥料高,都没法种。”
武胜县乐善镇红星村支书蒋元理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蒋元理:“除了投资,犁田每条地牛力12块,机耕20块,最高的达到20块一条地,这样算来,一亩地的投入基本上400到450块。”
这些投入还不包括劳动力投入,那么,每亩地的粮食产出有多少?
蒋元理:“现在只有八九百斤,最好的也就千把斤。”
以平均亩产稻谷900斤计算,目前的国家保护价是每斤0.79元,如果以0.80元计算,那么,每亩稻谷的总收入为720元,扣除400到450元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投入,那么,每亩收入为270元到320元之间,这样看来,种地还是挣钱的,但是,这其中并没有扣除劳动力成本。
根据当地情况,种植稻谷整个生产季节需要投入累计18个工作日,如果以每天50元雇别人帮忙,一亩地的劳动力投入就高达900元,那么,种植一亩稻谷可能要亏本600元左右,当然,如果完全由自己耕种,不请别人帮忙的话,种植一亩水稻,一年的收入就是270元到320元。
正是在算了这样一笔账之后,邓永学放弃了种地,把他家仅有的2亩2分地全部撂荒,而把精力都用在了做生意上,和他的妻子在乐善镇开办了一家小门市部,在武胜县采访中,所有的人都在跟记者算经济账。今年2月,武胜县农业局经过对全县3万多亩撂荒耕地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抽样调查后发现,种植业效益低下才是出现撂荒的直接原因。
四川省武胜县农业局副局长彭国华:“因为种植业效益比较低下,投入的效益极差,已经出现亏的现象,于是产生了撂荒的直接原因。”
那在出现了3.29万亩撂荒耕地之后,武胜县的粮食生产因此会有多大的损失?
彭国华:“如果说3万多亩,就是1万多吨。”
按照每亩900斤计算,如果武胜县把撂荒的土地全都耕种,那么,3.29万亩的撂荒地可以生产稻谷1.48万吨。
3万多亩撂荒地,一年损失的粮食产量就是1.48万吨,这么多粮食足够养活两三万人口,农民撂荒看起来似乎因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但根本上来说还是种粮收入太低,这几年国家拿出了不少钱,对种粮农民发放各种补贴,可为什么农民还是嫌种粮不赚钱呢?再来看看农民怎么算的账。
记者首先找到把耕地撂荒的农民进行调查,乐善镇黄角湾村李均华告诉记者,他家即使在耕地撂荒之后,每年都能领到政府发放的种粮补贴。
乐善镇普兴村的邓永学也告诉记者,他家尽管把土地撂荒了,也领到了政府发放的种粮补贴,那既然领到了种粮补贴,为什么还要把土地撂荒呢?
邓永学:“你补贴一亩地补贴20多,你算吧,我两亩多地,也补得50块钱,你请个小工都请不到。”
邓永学说的每亩补贴25元,指的是2006年的种粮补贴标准,根据记者了解,在武胜县,2006年对于农户种植一亩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总计25.12元,而在2007年,每亩补贴提高到了51.05元,国家的种粮补贴额度提高了一倍,然而,在当地,国家对种粮补贴的提高速度赶不上生产成本的涨价速度。
一年之间,碳氨的价格上涨了48%,而农忙季节雇佣人工的价格也从去年的每天30元上涨到了目前的50元;另外,种子农药等农资也都在大幅度涨价,每亩耕地的生产成本上涨了百元以上,而与此同时,粮食价格略有上升,但不足以抵消生产成本的涨价。
彭国华:“由于我们这个农资价格上涨,但是我们这个粮食的价格涨幅不大。”
据了解,在武胜地区,2006年的稻谷收购国家保护价是每斤0.72元;2007年依然维持每斤0.72元不变;2008年4月的价格为每斤0.79元。
彭国华:“也就是说粮食涨幅的这部分被农资价格上涨冲淡了,也就是说他要亏。”
武胜县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提高种粮效益,首先是政府出资建立化肥储备制度,以平抑不断上涨的化肥价格,由政府出资200万元直接介入供销系统,由供销系统提前购进一批化肥;淡季时,储备中心会全部存满。
国家种粮补贴在增加,粮价也在上涨,但它们加到一块,还赶不上种粮成本的增加,在这种压力下,农民只好选择了撂荒这种办法,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不仅对农业生产力是种浪费,更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那武胜县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些撂荒土地重新种上粮食?
如何减少土地撂荒,让所有的耕地都种上粮食?武胜县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县里最主要的措施是鼓励代耕。
彭国华:“充分利用乡、村或一些中间组织,由代耕者和土地撂荒者相互进行协商过后,以协议的形式将土地进行代耕。”
武胜县将治理土地撂荒作为任务下达到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但是,治理效果并不明显,黄角湾村的一位代耕者把别人的撂荒地耕种了一年就放弃了,这是为什么?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村民代耕者他放弃代耕别人的撂荒地,但把自己的地全种了粮食,因为他年龄大了,没法出外打工,只能种地,与这位代耕者不同,记者在当地听到一位代耕种田大户,已经接手了别人十五六亩的撂荒地,都种上了粮食,那他是一什么条件代耕撂荒地的?
记者:“你种他们的地你要给他们钱吗?”
唐华明:“都不给钱,我们代耕都不给钱,他(耕地承包户)只有粮食直补款,由他自己领。”
唐华明说,他种地靠规模产生效益,自己家有5亩耕地,加上代耕的撂荒地,总共种了20多亩地。
记者:“种的这些地现在有没有收益呢?挣钱多不多?”
唐华明:“种地从利润来说是不高,但是种地种的多的话,我一个人一亩地如果20元钱,我十亩地可以200元钱,一亩地有200元钱,我十亩地就有2000元钱,我只是从差距来说。”
唐华明说,他种了20亩地,即使农忙季节也不雇佣人工帮忙,都是他一个人耕种,全年满负荷劳动,节省下来雇小工的钱就是自己的收入,一亩地五百元的话,20亩地一年就有一万元的收入,那这个村子现在还有100亩撂荒地,唐华明表示不愿再代耕了。
蒋元理:“他主要是挣劳动力的钱,因为他当作给别人打工每一天50元,他现在给自己种一天也相当于去给别人打工一天50元,但是他只是现在解决他暂时年纪比较年轻的情况下,他这样,但长年累月,长期下去是不现实的。”
彭国华:“政府出资200万元直接介入供销系统,由供销系统提前购进一批化肥。”
四川省武胜县农资供销联合社主任王元平:“这一片就是我们的储备中心,所有的都是中心储备库,下边还有24个,300平方米以上的储备点,淡季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地方是全部存满了的。”
据介绍,由于政府出资建立了化肥储备库,武胜县的化肥销售价格比周边地区要低10%左右,另外,就在记者采访时,武胜县刚刚拿到了中央财政下发的2008年种粮直补资金。
彭国华:“昨天刚刚得到好的消息,市里边又新增加粮食直补资金,也就是说农资综合补助直补资金新增了,接近一千万元,总的来说,全县的直补资金达到4246.5万元。”
如何解开粮价上涨死结?
刚才我们看到的,种地不挣钱反而赔钱,在粮食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听起来非常不真实。但我们昨天和今天连续的调查证明,这不仅仅是一种残酷的现实,而且还引发了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撂荒潮。土地撂荒、农民不种地,粮食产量上不去,价格就会继续上涨。
要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我们以前想的是行政处罚手段,这个手段其实解决不了问题。要彻底根治土地撂荒,恐怕要从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入手,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种田的补贴,另一方面协调好各个市场,调控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的价格,使农民种田不再受制于通货膨胀,反过来又能抑制通货膨胀。
就凭这如此冗长而昂贵的流通链,就让人同时为农民的钱袋子与市民的菜篮子能不能跑赢CPI捏了一把汗。而1斤西红柿生产者只赚0.2元(还没把通胀影响算里面),想要他们保持干劲恐怕也很难。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增速比去年同期往下掉了3个百分点,这其中既有通胀因素在作怪,更是因为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价格涨得飞快,结果是农民的生产性投资缩的缩、减的减,实物投入甚至少于往年。
想要不伤农,谷就不能太贱,农产品价格过低会让农民吃亏的道理谁都特明白,但在中间环节与农资成本的双重挤对下,农产品涨价的实惠绝大多数并没有落到农民手里边。农产品是涨价了,可一头在田间、一头在餐桌边的“散户”群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却都吃亏了。
也就在两三个月以前,那会儿猪肉涨价还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国家统计局有官员表示,猪肉涨价了,农民受益了,此后专家学者与不少媒体纷纷指出,猪肉是贵了,可农民、至少是广大中小养殖户并没赚到钱,原因很简单:高度分散的农户面对的是从屠宰到加工到运输再到销售高度组织化、由龙头企业控制、相当强大的产业链,后者才有真正的定价权。农户是散沙一盘,中间商却环环相联,双方力量对比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在这种失衡状态下,农民通过涨价增加的收入非常有限,且这种增收像一只崴腿的兔子,远远落在不断上扬的生产成本与生活成本后面,基本没有希望比CPI跑得快。
小农经济之所以天然弱势,就是因为“没组织、没纪律”,力量分散,很难掌握话语权。一两个农民作为供方,想踢掉中间商,推着西红柿直接跑进菜市场,面对的多半是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的惨烈局面。而这一两个农民作为需方,想要化肥、农药、种子这些生产资料便宜点,面对的是组织化的工厂与经销商,议价的结果又多是无奈。
如果说,组织化是权利叠加,分散化是权利递减,权利就是谈判力量,就是定价权与议价权,那农民想要真正不吃亏,并且不让同样分散的消费者跟着多花钱,最终就是要结束单打独斗的受害局面,将自身组织化起来,影响、缩短、自建销售链与采购链,这些比指望国家彻底落实“直补”(农业补贴不补收购的企业而补生产的农户)或超市为降低成本、逐渐开始吆喝“直采”(从农户手中直接采购)都来得迅速而实在。至少,对于寿光的农民来说,既然蔬菜之都的名声已经在外,何妨通过转租、入股、协会的形式将土地等资源真正整合起来,打通“一亩三分地”实现规模化采购与生产,抢回买与卖中的谈判权。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品涨价不是好日子的关键,而是相关利润能最大限度地留在农民手里边。
***人民日报:如何看待农产品价格小幅回落
尽管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仍然持续在高位运行,但目前价格涨幅趋缓,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小幅下降,猪肉、牛肉等肉类价格首次出现回落。
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2008年3月“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同比上涨24.6%,但环比下降了4.8%。从具体的监测品种上看,与去年同期相比,肉类和叶类蔬菜价格涨幅仍在40%以上,淡水鱼和果类菜价格涨幅在24%-33%之间,海水鱼涨幅约9%,但是与上月相比,监测品种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叶菜和水果降幅最大,达20%-30%,猪肉、牛肉等肉类价格首次出现回落。
主产区原料奶价格涨幅趋缓。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6个奶牛优势产区原料奶平均价格为2.93元/公斤,同比上涨50.2%,但环比仅上涨0.8%。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价格出现下降,天津市降幅超过10%。
玉米产区价格基本企稳,销区价格明显走弱。2月中旬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两批各400万吨的中储粮收购,托市作用明显,产区价格基本止跌企稳,销区价格明显走弱。3月份,销区平均批发价为1895元/吨,环比跌2.8%。销区价格走弱,一方面是对前期价格南强北弱的滞后调整,另一方面在于春节后南方到货量增加,国储粮拍卖增加了市场供应压力。
稻谷价格高位平稳,米价略显弱势。1-3月,早籼稻主产区(定点库)收购均价在17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10%-14%;主产区晚籼稻收购价稳定在1740元/吨的水平;东北粳稻主产区收购均价在1800元/吨左右,同比上涨1%-7%。同时,受米厂开工增加、口粮消费下降和东北米大量入关等因素影响,大米价格略显弱势。
整体看,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位平稳运行,确保了农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价格不大起不大落,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得力,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大市场供应,是最重要的因素。今年中央支持“三农”的力度前所未有,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补贴资金达到756.63亿元,比去年增加234亿元,增长44.8%。各地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继续加大对粮油生产的扶持和投入。国家及早公布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有利于稳定农民种粮预期。针对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中央继续增加了农资综合直补。
虽然目前部分农产品价格小幅回落,但受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在高位运行的状况还将持续。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一些国家不断推动粮食能源化步伐(美国2007年30%的玉米用作燃料乙醇),加上世界粮食消费增长、产量降低、美元贬值、流动性资金涌向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日趋紧张。预计2007-2008年度粮食库存消费比降至14.2%,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的安全警戒线,是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许多国家纷纷出台扩大进口、限制出口的政策,加剧了世界粮食贸易紧张的局面。粮农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粮食价格仍将保持创纪录的高度。从国内看,人均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均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加,农业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每年粮食消费需求增加80亿斤,肉类消费需求增加80万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确保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任务艰巨。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自给,不断强化惠农政策,长期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
四川农田撂荒调查:粮价上涨种地反倒赔钱
在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70岁的李均华老人家里这一片地里现在长满了荒草,老人说,两个儿子都觉得种地不划算,所以到外省打工去了,土地撂荒了6年,家里的农具现在已经长满铁锈。
今年2月,武胜县农业局经过对全县3万多亩撂荒耕地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抽样调查后发现,种植业效益低下才是出现撂荒的直接原因,虽然在2007年,每亩补贴提高到了51.05元,国家的种粮补贴额度提高了一倍,然而,在当地,国家对种粮补贴的提高速度赶不上生产成本的涨价速度。
由于武胜县是丘陵地形,耕地承包给农户后,每家的土地都小块分割,撂荒的土地更是分散,因此,即使一个人代耕了很多土地,也无法进行大规模机耕,纯粹靠苦力满负荷进行生产,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武胜县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提高种粮效益,首先是政府出资建立化肥储备制度,以平抑不断上涨的化肥价格。
本周,泰国大米价格创下了每吨1000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国际粮食市场的警报再度升级,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粮食供应,我们国家粮食生产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们的记者刘熠晨在春耕季节赶到了西部产粮大省——四川,他在这个天府之国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临近谷雨,正是插秧的好时节,在四川省武胜县,到处都能看到农户们忙着耕田插秧,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在乐善镇黄角湾村,70岁的李均华老人家里有旱地和水田共四亩半,和别人不同的是,李老头这两天并没有插秧,他家的这一片地里现在长满了荒草。
由于老人6年前在田里干农活时,农机具上的耙钉钉穿了脚掌,丧失了劳动能力,从那以后,家里的耕地全都撂荒了。
老人说,这一块地很平整,撂荒6年,按照亩产900斤计算,等于损失了10800斤粮食,他家4亩半耕地都撂荒了6年,相当于总共损失了24000多斤粮食,记者了解到,老人有2个儿子,那他们为什么不耕种自己家里的这些土地?
老人告诉记者,两个儿子都觉得种地不划算,所以到外省打工去了,土地撂荒了6年,家里的农具现在已经长满铁锈,连土地承包合同都有些发霉,老人现在和11岁的孙子在家相依为命,靠当地政府发放的每月3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家里有地,还得买粮吃,这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李老头怎么想都不是滋味。
就这样,李均华家的耕地一荒就是6年,在黄角湾村,像这样撂荒的耕地有多少?据记者调查了解,黄角湾村共有耕地681亩,撂荒21亩,撂荒率3%,同在一个乡镇的红星村,土地撂荒更加严重。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红星村支书蒋元理:“现在还有撂荒地没有人种的,特别是零碎的地,接近有100多亩。”
按照现有耕地470亩计算,红星村土地撂荒率高达21.3%,而在武胜全县,土地撂荒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四川省武胜县农业局副局长彭国华:“根据我们今年二月份对全县撂荒耕地进行了调查,进行调查的结果是全县的撂荒耕地3.2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的总面积7.8%。”
四川本身就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而武胜县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突出,可这个县居然有3万多亩的耕地被撂荒,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他们为什么舍得让这么多耕地撂荒?
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共有人口1015人,耕地面积681亩,人均耕地只有0.67亩,耕地非常稀缺,为什么还会出现21亩的耕地被撂荒?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副主任刘井华:“撂荒的地全部都没有劳动力在家里,都出去务工去了,家里有没有剩下的人口。”
在这个村子,不少农户因为外出打工举家迁走,房子已经废弃,记者注意到,一户人家的屋前长满了杂草,门上也结了很大一张蜘蛛网,很显然,房子的主人已经搬走很多年了,而在其他家庭,因为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这样,本来并不多的耕地却因为劳动力的不足显得相对过剩,出现了撂荒,在耕地撂荒的所有村子,都是这种状况。
村支书告诉记者,在乐善镇红星村总共有987人,470多亩耕地,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但是全村500多个劳动力中,青壮劳力300多个全部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200个劳动力都是老人和妇女,耕种土地有难度,因此才出现了撂荒,不过,在另外一个村子,有一位村民本身是青壮劳力,并没有外出打工,但他家的地依然全部撂荒了,他为什么要把土地荒着不种?
邓永学说,他家里有4口人,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每年至少需要12000元,加上他和爱人的支出,要维持全家的正常生活每年至少需要20000元,那么,如果种地的话,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邓永学告诉记者,像他们这种自己有时候搞不过来经常要喊人工,人工工资比较高,现在喊个小工在五六十元一天,算起来结果你种庄稼你要倒补进去,不但赚不到钱,还要倒补进去,那不如不种。种地不挣钱还会亏本,这个说法令人有些难以置信,那其它农户怎么说?
四川省武胜县真静乡海东村村民王德斌:“要是完全请人,那就没得好种,不划算了,成本高了,种地没得赚了,种子种子高,肥料肥料高,都没法种。”
武胜县乐善镇红星村支书蒋元理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蒋元理:“除了投资,犁田每条地牛力12块,机耕20块,最高的达到20块一条地,这样算来,一亩地的投入基本上400到450块。”
这些投入还不包括劳动力投入,那么,每亩地的粮食产出有多少?
蒋元理:“现在只有八九百斤,最好的也就千把斤。”
以平均亩产稻谷900斤计算,目前的国家保护价是每斤0.79元,如果以0.80元计算,那么,每亩稻谷的总收入为720元,扣除400到450元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投入,那么,每亩收入为270元到320元之间,这样看来,种地还是挣钱的,但是,这其中并没有扣除劳动力成本。
根据当地情况,种植稻谷整个生产季节需要投入累计18个工作日,如果以每天50元雇别人帮忙,一亩地的劳动力投入就高达900元,那么,种植一亩稻谷可能要亏本600元左右,当然,如果完全由自己耕种,不请别人帮忙的话,种植一亩水稻,一年的收入就是270元到320元。
正是在算了这样一笔账之后,邓永学放弃了种地,把他家仅有的2亩2分地全部撂荒,而把精力都用在了做生意上,和他的妻子在乐善镇开办了一家小门市部,在武胜县采访中,所有的人都在跟记者算经济账。今年2月,武胜县农业局经过对全县3万多亩撂荒耕地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抽样调查后发现,种植业效益低下才是出现撂荒的直接原因。
四川省武胜县农业局副局长彭国华:“因为种植业效益比较低下,投入的效益极差,已经出现亏的现象,于是产生了撂荒的直接原因。”
那在出现了3.29万亩撂荒耕地之后,武胜县的粮食生产因此会有多大的损失?
彭国华:“如果说3万多亩,就是1万多吨。”
按照每亩900斤计算,如果武胜县把撂荒的土地全都耕种,那么,3.29万亩的撂荒地可以生产稻谷1.48万吨。
3万多亩撂荒地,一年损失的粮食产量就是1.48万吨,这么多粮食足够养活两三万人口,农民撂荒看起来似乎因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但根本上来说还是种粮收入太低,这几年国家拿出了不少钱,对种粮农民发放各种补贴,可为什么农民还是嫌种粮不赚钱呢?再来看看农民怎么算的账。
记者首先找到把耕地撂荒的农民进行调查,乐善镇黄角湾村李均华告诉记者,他家即使在耕地撂荒之后,每年都能领到政府发放的种粮补贴。
乐善镇普兴村的邓永学也告诉记者,他家尽管把土地撂荒了,也领到了政府发放的种粮补贴,那既然领到了种粮补贴,为什么还要把土地撂荒呢?
邓永学:“你补贴一亩地补贴20多,你算吧,我两亩多地,也补得50块钱,你请个小工都请不到。”
邓永学说的每亩补贴25元,指的是2006年的种粮补贴标准,根据记者了解,在武胜县,2006年对于农户种植一亩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总计25.12元,而在2007年,每亩补贴提高到了51.05元,国家的种粮补贴额度提高了一倍,然而,在当地,国家对种粮补贴的提高速度赶不上生产成本的涨价速度。
一年之间,碳氨的价格上涨了48%,而农忙季节雇佣人工的价格也从去年的每天30元上涨到了目前的50元;另外,种子农药等农资也都在大幅度涨价,每亩耕地的生产成本上涨了百元以上,而与此同时,粮食价格略有上升,但不足以抵消生产成本的涨价。
彭国华:“由于我们这个农资价格上涨,但是我们这个粮食的价格涨幅不大。”
据了解,在武胜地区,2006年的稻谷收购国家保护价是每斤0.72元;2007年依然维持每斤0.72元不变;2008年4月的价格为每斤0.79元。
彭国华:“也就是说粮食涨幅的这部分被农资价格上涨冲淡了,也就是说他要亏。”
武胜县希望通过别的方式提高种粮效益,首先是政府出资建立化肥储备制度,以平抑不断上涨的化肥价格,由政府出资200万元直接介入供销系统,由供销系统提前购进一批化肥;淡季时,储备中心会全部存满。
国家种粮补贴在增加,粮价也在上涨,但它们加到一块,还赶不上种粮成本的增加,在这种压力下,农民只好选择了撂荒这种办法,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不仅对农业生产力是种浪费,更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那武胜县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些撂荒土地重新种上粮食?
如何减少土地撂荒,让所有的耕地都种上粮食?武胜县农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县里最主要的措施是鼓励代耕。
彭国华:“充分利用乡、村或一些中间组织,由代耕者和土地撂荒者相互进行协商过后,以协议的形式将土地进行代耕。”
武胜县将治理土地撂荒作为任务下达到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但是,治理效果并不明显,黄角湾村的一位代耕者把别人的撂荒地耕种了一年就放弃了,这是为什么?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村民代耕者他放弃代耕别人的撂荒地,但把自己的地全种了粮食,因为他年龄大了,没法出外打工,只能种地,与这位代耕者不同,记者在当地听到一位代耕种田大户,已经接手了别人十五六亩的撂荒地,都种上了粮食,那他是一什么条件代耕撂荒地的?
记者:“你种他们的地你要给他们钱吗?”
唐华明:“都不给钱,我们代耕都不给钱,他(耕地承包户)只有粮食直补款,由他自己领。”
唐华明说,他种地靠规模产生效益,自己家有5亩耕地,加上代耕的撂荒地,总共种了20多亩地。
记者:“种的这些地现在有没有收益呢?挣钱多不多?”
唐华明:“种地从利润来说是不高,但是种地种的多的话,我一个人一亩地如果20元钱,我十亩地可以200元钱,一亩地有200元钱,我十亩地就有2000元钱,我只是从差距来说。”
唐华明说,他种了20亩地,即使农忙季节也不雇佣人工帮忙,都是他一个人耕种,全年满负荷劳动,节省下来雇小工的钱就是自己的收入,一亩地五百元的话,20亩地一年就有一万元的收入,那这个村子现在还有100亩撂荒地,唐华明表示不愿再代耕了。
蒋元理:“他主要是挣劳动力的钱,因为他当作给别人打工每一天50元,他现在给自己种一天也相当于去给别人打工一天50元,但是他只是现在解决他暂时年纪比较年轻的情况下,他这样,但长年累月,长期下去是不现实的。”
彭国华:“政府出资200万元直接介入供销系统,由供销系统提前购进一批化肥。”
四川省武胜县农资供销联合社主任王元平:“这一片就是我们的储备中心,所有的都是中心储备库,下边还有24个,300平方米以上的储备点,淡季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地方是全部存满了的。”
据介绍,由于政府出资建立了化肥储备库,武胜县的化肥销售价格比周边地区要低10%左右,另外,就在记者采访时,武胜县刚刚拿到了中央财政下发的2008年种粮直补资金。
彭国华:“昨天刚刚得到好的消息,市里边又新增加粮食直补资金,也就是说农资综合补助直补资金新增了,接近一千万元,总的来说,全县的直补资金达到4246.5万元。”
如何解开粮价上涨死结?
刚才我们看到的,种地不挣钱反而赔钱,在粮食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听起来非常不真实。但我们昨天和今天连续的调查证明,这不仅仅是一种残酷的现实,而且还引发了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撂荒潮。土地撂荒、农民不种地,粮食产量上不去,价格就会继续上涨。
要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我们以前想的是行政处罚手段,这个手段其实解决不了问题。要彻底根治土地撂荒,恐怕要从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入手,一方面加大对农民种田的补贴,另一方面协调好各个市场,调控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的价格,使农民种田不再受制于通货膨胀,反过来又能抑制通货膨胀。
上一篇|
科学家称泰国越南禽流感传播与水稻种植有关
下一篇|
潘基文将主持粮食峰会
一周热点
- 2019-08-30中央下发铁令!19年限养令、禁养令撤销!19年玉米生产者补贴确定,即将下发!
- 2018-08-05智慧养猪驱动 ——首届中国智慧养猪产业实践峰会在京召开
- 2018-03-27双胞胎第三代教保料“健康三宝”掀起抢购狂潮:仅发布会当天销售突破5000吨!
- 2017-10-11双胞胎集团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突破86万吨!
- 2018-04-092018饲料工业展览会展商名录
- 2018-10-26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关于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2项团体标准的通知
- 2015-11-02双胞胎集团推出“三胞胎”直销大猪场
- 2018-03-08全国猪场大咖将齐聚三亚与双胞胎集团共谋猪事
- 2017-11-20年销量突破900万吨,双胞胎再现王者风采!
- 2019-03-26来2019河北饲料峰会 见证行业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