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粮价催生新兴国家以粮食换投资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7-17
     高粮价的国际环境下,拥有广袤土地的新兴国家找到了另一个发展的路子:以粮食换投资,寻找一些资金充足的粮食进口国租用自己的农用土地。而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大量购买耕地、化肥、谷仓和运输设备。看似一个双赢的合作,但却遭到了不少新兴国家普通民众的反对。

    以粮食换投资正流行

    据媒体报道,印度尼西亚政府计划开发偏远的巴布亚省一块相当于科威特国土面积的广袤土地,种植大米、甘蔗和大豆。印尼政府已经就该项目会晤了沙特投资者,希望能得到数亿美元投资,而这个中东国家的回报是获得部分收成。

    在沙特,寻找海外粮食投资机会正成为这个大粮食进口国采取的积极措施。根据沙特银行SABB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随着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沙特阿拉伯的食品进口开支在过去四年里平均每年增长了19%,2007年达到120亿美元,使其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沙特阿拉伯官员正在考虑成立一家由政府和私营企业合作的投资机构,在拥有肥沃土地的国家寻找农业项目。沙特阿拉伯的投资者还在研究菲律宾、塞内加尔和苏丹的农业项目,据称他们已经看中了印尼的肥沃土地,希望锁定小麦、玉米和大米等主要粮食的供应。

    除了印度尼西亚外,菲律宾也是这一新鲜战术的实行者。2007年1月15日菲律宾和中国签署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协议,拟进行更多的经济合作,其中包括开发菲律宾农田和制造生物燃料。二国合作的最大一项协议就是允许中国公司JilinFuhua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投资38.3亿美元,用于在菲律宾100万公顷土地上种植高产玉米、稻米和高粱。

    此外,还有消息称,韩国也在考虑投资蒙古国东部地区27万公顷的农田项目。支持这种合作方式的人称,资金和技术流入到非洲和东南亚有助于提高产量,并使当地整个农业获得的好处超过向海外出口粮食的收益。

    反对声音

    在印度尼西亚,粮食危机引发的示威游行让该国政府感到头疼。国内普通民众一方面担心这些合作会让本国粮食得不到充分供应,另一方面他们对外国投资者控制本国土地并向海外出口粮食感到恐惧。在这个敏感时候,通过出口大米换取投资机会显得更加冒险,这对于新兴国家的领导人来说,是个艰难的平衡。

    沙特商人赞尼(KhalidZainy)在寻找农业合作的机会时也称,与外国政府的农田交易可能会分配一定比例的粮食在当地市场销售,他认为这样可以确保这些项目能顺利通过。

    除此之外,工作机会,环境问题、民众的安置都是这场商机中潜伏的危机。马老奇是印尼巴布亚岛附近的一处潮湿低洼地区,去年印度政府计划将这里打造成粮食生产中心,印尼企业集团MedcoGroup提出对马老奇的计划提供经济支持,它建议在这里除了生产大米外还应兴建乙醇生产厂。但是有人指出,这个项目将对环境造成破坏,毁掉覆盖马老奇多数地区的原始桉树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