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出口繁华背后隐忧:好了伤疤别忘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08-07-31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度,VC出口数量近7万吨,出口金额达3.3亿美元,出口价格平均上涨了四成多。同样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信息称,今年1~3月VC出口平均价同比增长了99.57%。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在VC市场处于甜蜜的暖春之时,别忘了曾经有过苦涩的寒冬,面对VC价格的节节攀升,当心引发恶性竞争

    维生素C(VC)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工业开发组织确定的26种基本药物之一,业内人士称之为医药产品的“长青树”。因此,近年来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纷纷看好VC。尽管竞争激烈,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生产的VC可以说是“笑傲天下”。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VC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的VC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11万吨,实际产量为9.6万吨。

    甜蜜的事业喜洋洋

    目前,VC出口市场给人的印象是甜甜蜜蜜。在2007年1月,VC出口价已经从每公斤3.4美元涨到11美元,此后出口价格逐月持续走高,6月份平均出口价格达11.95美元/公斤,接近历史高位。虽说2007年VC出口数量比上年同期仅增长了1个百分点,但是出口总金额却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幅达到44%。今年走势又看好。

    为何VC出口单价会持续走高?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

    前几年,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VC的消费需求增长,给我国VC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我国的VC生产始于1958年,当时的生产能力仅为30吨。20世纪90 年代由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而价格较高,我国VC生产迅速发展。1990年,我国有14家企业生产VC,产量为6056吨,其中出口4377吨;1995年已有26家企业生产,产量为2.3万吨,其中出口1.8万吨;到1996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为2.6万吨,出口2.3万吨。到2007年,11年间出口数量增加至3倍。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是高额利润所致。

    二是企业库存减少,货源紧缺。

    VC是全球产销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维生素产品,也是全球维生素生产厂家竞争最激烈的一块。我国企业直接加入全球竞争并具有相当实力,生产的VC大部分销往国外。在国际市场上,曾经与素有“世界维生素之王”的瑞士罗氏公司各占据世界VC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2003年2月,罗氏公司决定“壮士断腕”,退出维生素领域,荷兰帝斯曼公司收购了此业务。2007年上半年,丹麦、日本的VC生产企业相继关闭。由此,VC形成较大的市场缺口,国内企业库存逐渐告罄,VC市场完成了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促使VC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上扬。

    三是国内其他利好因素。

    除了VC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其成品上涨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加强治理环境污染工作,一些中小企业因不能达标而纷纷停产。在强调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时刻,制药厂成为媒体监督的焦点之一。因此,有效地遏制了无序生产的现象,在出口数量没有大量增幅的情况下,出口金额得到大幅提升。

    好了伤疤别忘痛

    回首VC市场走过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我国VC生产企业曾经有过辉煌和“伤痛”。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西方发达国家VC的消费需求增长,同时国外生产厂因客观原因影响而停产或减产,从而形成世界市场对VC的旺盛需求,也催生了我国VC生产的热潮。

    然而,就在我国VC生产方兴未艾、国内外市场炙手可热之时,VC产销形势风云突变,一场价格大战狼烟四起:1995年10月,国际市场VC巨头罗氏公司为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突然宣布对VC降价20%,接着又以每月平均降价10%的速度连续降价,从每千克13美元一直降到5美元,国际市场上VC价格最低时一度降到每千克4.5美元,这使全世界的VC生产企业都开始亏损。在这场价格战中,我国的VC企业从原先26家出口企业减少到主要的4家,分别是:东北制药总厂、华北制药厂、石家庄制药厂、江山制药公司。在第79届广交会上,我国VC成交量仅为300多吨,不及往年成交量的一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盲目投资造成VC生产能力过剩,损失至少50亿元人民币。单单从1996~1998年的3年期间,我国VC出口由于价格暴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3亿美元。

    从表面上看,这场价格大战是罗氏在1995年第四季度“引然”的。其实,大战硝烟早在1992年下半年已升起,其时,由于“波黑战争”加剧和日本武田公司受台风影响造成VC减产至6200吨,使得国际市场VC紧俏。在出口走俏的形势下,我国VC生产能力剧增,达到创纪录的1.535 万吨,产量也达到1.2万吨。1995年,东北制药总厂万吨VC生产装置建成投产,成为仅次于罗氏的世界第二大VC生产基地,我国VC生产能力达到4万吨,占世界首位。因此,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态势下,罗氏当然要向中国“宣战”。

    对于我国VC生产企业来说,大部分都不是罗氏的对手。价格的狂跌使很多企业产生亏损局面,陷入经济低谷,只得关、停、并、转。

    当然,如今早已时过境迁,罗氏已经“壮士断腕”,在VC领域不再豪情万丈。但是,我们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国际VC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国内VC市场并非一成不变。须谨慎,红火背后可能有隐忧。

    明天还是未知数

    在今天微风拂面之时,也要提防万里晴空突然间暴雨降临。国际VC市场不会永远风平浪静。

    就在我国VC出口一帆风顺之时,市场上90%的VC由中国进口的美国,有两家公司从2005年1月起,突然向美国纽约东区法院起诉,称中国几家主要VC生产企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形成“卡特尔”联盟,限产保价,操纵市场价格。原告要求法院判决禁止被诉方正在实施的统一价格的行为,并判处被诉方3倍于损害数额的罚金等。

    对于美国公司的指控,我国4家公司均认为毫无道理,称企业间并未就价格达成任何联盟。此后,案件又进一步升温,有数家美国公司及个人也陆续向美国各州法院提起类似起诉。全美国至今仍有数宗针对中国VC生产厂商的反垄断官司在审理中。这场官司目前还没有开庭,仍处于证据出示阶段。也就是原、被告双方要求对方全面出示证据。这是美国诉讼中最繁琐、耗时最长的环节。

    反倾销案的调查期限最长为一年,而反垄断案则没有具体时限。虽说胜负未定,但是漫长的抗辩过程,几家国内企业已觉精疲力竭。

    与此同时,国内VC四大家族除了要应对国际市场变幻莫测的风云外,还要考虑国内市场可能产生的变数。国内医药行业历来有“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痼疾,在市场纷争大难临头之时,时时会兄弟企业之间同室操戈。更何况我国VC的产销对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对国内市场缺乏开拓力度。我国出口VC主要目的国是欧洲和北美洲,这些地方的发达国家是VC主要的消费市场,约占国际VC市场份额的七成左右。一旦市场价格滑坡,难免手忙脚乱。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VC企业的产品主要针对国际市场,虽然国内厂家都明白,国内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但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和一定的时间才能培育出来,因而谁都不愿意开发、培育国内市场,而是竞相进攻国际市场。

    而且,在VC生产历史上,我国企业也有过看到国际市场利可图时纷纷上马,不惜本钱演绎一场“腥风血雨”的内战。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1995年第四季度罗氏 “发难”后,国内大部分VC生产企业接受的是惨败的后果。此后,经过3年的限产、消化,国内VC生产开始复苏,到2000年,我国VC出口再次飙升,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是造成了国际市场上的供过于求,价格滑坡。在2001年和2002年的两年间,国内VC企业再次进入“严寒期”。

    如今,VC出口市场价格看好,又触动了部分企业的“神经”,一些企业有可能扩产或新企业上马VC项目,而且已见端倪。

    事实上,整个国际市场的容量就那么多。倘若盲目扩产,原有的平衡局面会被打破,难免重蹈低价竞争之覆辙。业内人士认为,在行业竞争中,与其单纯地拼投资规模、拼产量,倒不如在生产技术、成本、效益上多做文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