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渗入收购领域 国内大豆产业链告急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09-09
 国内大豆产业告急,作为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省的大豆产业链条被打断,包括种植、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产业面临着边缘化和消亡的风险。3日,国家发改委打响大豆保卫战。我国大豆加工企业以及生产线生存境况如何?本土加工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大量倒闭?日前,本报记者赴黑龙江对当地大豆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

现状本地大型油企所剩无几

哈尔滨道外区北马路上的北环商城十区建材市场里熙熙攘攘,而这里曾经是哈尔滨最大的油脂加工厂之一的八区油厂所在地。“八区油厂这个名字从2003年起就已经在哈尔滨商务局的花名册上消失了。”原八区油厂的一位老工人吴师傅告诉记者,以前八区油厂年加工能力2万吨,生产的豆油(8674,-74.00,-0.85%)曾经是省优部优产品,甚至还会出口。到2003年,由于亏损严重不得不倒闭了。而在黑龙江北部的黑河市唯一一个大型油厂黑河浸油厂也在近年市场的冲击中倒闭了。

据当地人介绍,2003年、2004年大豆风波以后,外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大规模进入国内油脂加工行业,进口大豆数量开始增加,同时大量扩大加工产能。而黑龙江当地大型油厂受自身经营体制的影响,受市场冲击较大,在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大型企业纷纷倒闭了。

哈尔滨当地非常有名的三棵树粮油加工厂,在2003年、2004年期间,已经将机器卖给一家私营企业了。而据当地人介绍,在道里区一家名为哈尔滨油脂厂的国有大豆加工厂也因为经营不善停产了。

记者走访几家小厂得知,大概半个多月之后,新豆会成批上市,价格可能还会下跌,再加上近来豆价波动一直比较大,一些小型加工厂无法承担波动风险,所以现在小厂“基本没有不停产的”。

一位经营小型大豆压榨厂厂长赵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厂有每天5、6吨的大豆加工能力,“现在大豆价格这样上下波动,不敢做了,说不定进回来就跌了。”

据了解,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如今仍开工生产的只寥寥数家,而且多数还无法实现满负荷生产。“目前产能已经达到8000万吨,而实际需求量只有40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黑龙江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告诉记者。

而如今在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由于在贸易、物流方面采取了一定的风险应对措施,现存的只有九三油脂、明达油脂、龙江福等油脂企业了。“现在做油料压榨加工风险太大,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库存、减少风险,没有别的办法了。”明达油脂总经理张德议向记者表示,由于采购不集中,加上企业自有资金少,又不能使用银行担保,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方法也不实际,很少有企业采用。

张德议告诉记者,小厂可以停产,可是他们不能停,为了保证市场占有率,保持市场供应。由于采购原料成本高,现在只能在大豆价格偏低的时候增加库存等等。

对此,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表示,今年以来的大豆市场价格大起大落,背景复杂,除了2007年大豆减产,还有能源危机引起的生物能源问题,也有美元贬值问题,也不能排除部分垄断企业操控国际市场。这样,这些因素存在,大豆风波还会重演。

原因 国产大豆失去竞争优势

我国大豆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加工、销售企业主要集中在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目前我国大豆“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从而导致大豆价格北低南高。

据介绍,由于包装、运输、储存等中间环节的增加,南方油脂加工厂收购国产大豆成本更高。加工厂收购原料,每收购1吨大豆约需收储费用75元,而在东南沿海地区,采购进口大豆,每吨大豆到车间的费用不足25元。地域优势被物流环节抵消,国产大豆因此失去了竞争优势,所以南方企业都选择进口大豆作原料。

黑龙江大豆协会产业发展部部长王小语称,政府在大豆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是国产大豆在与进口大豆的博弈中失利的一个原因。农民也没有享受到有竞争优势的补贴政策,国内加工企业也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高成本使豆农、加工厂都承受力巨大的生存压力。据了解,九三油脂集团每年加工200万吨本地种植的大豆,要比进口大豆增加3.4亿元的成本。此外,在贸易环节,也没有有力的政策控制进口,鼓励出口。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大豆生产和加工一直维持一盘散沙的传统模式,甚至出现恶性竞争,这给了国际粮商在国内扩张的机会,中国的生产者、加工企业、消费者就丧失了对大豆商品的选择权和话语权。

由于进口大豆大量增加,大豆价格出现持续下跌,东北本地农民损失惨重,大豆开始减产,原料出现紧张。据了解,从2007年8月,国家开始实行大豆种植补贴,每亩补贴10元。但是,由于物价上涨,这10元补贴对于农民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据当地农民介绍,由于大豆种植亩产较低,农业物资等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种植收益下降幅度较大。2005、2006、2007三年种植面积分别为14520万亩、13875万亩、12531万亩,产量分别为748万吨、652万吨、534万吨,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产量也在逐年下降。作为大豆主产区的黑龙区,却面临着失去大豆的危险,大豆产业危在旦夕。

影响 外资向大豆主产区渗透

压榨中心逐渐转向沿海

此前,我国大豆压榨工业已经形成了东北、沿海和内陆地区等五个大豆压榨圈,而东北地区的企业基本上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随着进口大豆的不断增加,压榨中心已经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同时,集中在东南沿海的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开始采用进口大豆。再加上外资对原料采购的控制,也造成大豆产区农户卖粮难,种植面积的持续下降,形成了一个产业恶性发展的循环。

据知情人士透露,九三油脂除了在黑龙江全部采购国产大豆以外,在其他地方采购的是进口大豆。业内人士认为,九三油脂选用进口大豆或许在利润上能摊平收购国产大豆的成本,但是作为国内仅有的几家大型油脂企业,原材料也依靠国外,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无疑是危险的。

据黑龙江大豆协会产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国际粮商已经将触角伸入到大豆收购领域,将对国内大豆产业实现绝对的垄断。因此,修补国内大豆产业链条已迫在眉睫,国家加大收储力度,发挥蓄水池的储备作用是发展本土大豆产业的重中之重。

效益低 农民“抱团”抗风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位于黑龙江北部的黑河市的300多名农户为了降低种豆风险,成立了一个合作社,通过组织内部的市场信息传达,集体对外采购农药化肥、订货谈判,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希望改善目前大豆(4115,3.00,0.07%)种植不景气的状况。

记者采访了一家名为黑河金秋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何树文,他说,作为农民,希望能够想办法提高农民收益,这个合作社不收农民的钱。他现在还会看大豆期货的行情,向合作社的农民传递一些市场信息,避免盲目地种植,并且请专家给农民讲大豆种植知识,帮助农民增产。何树文告诉记者,2003年、2004年大豆价格就涨起来了,到2005年,当地大豆价格跌到了1.05元/斤,而种豆的成本就到了0.85元/斤,赚不到什么钱。再加上没有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又不了解市场大的趋势,所以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出手机会。

何树文告诉记者,他现在开始跟一些大型的加工厂联系洽谈采购,同时还会找一些高蛋白生物制品公司寻求合作,希望把豆子卖一个好价钱。

延伸产业链 外资仍伺机而动

外资除了在南方大量兴建加工厂,增加大豆进口外,已经在贸易、原料采购上向大豆主产区渗透。从2005年开始,由新加坡丰益集团和四大粮商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合资组建的益海集团就在黑龙江大豆主产区之一的佳木斯投资10亿元,建造了全省最大的粮食深加工项目,对水稻、大豆、玉米(1704,-1.00,-0.06%)等进行深加工,产品加工链达到16个,旗下控制的大豆压榨企业12家,年压榨能力超过1000万吨,占中国市场约14.3%的产能。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外资已经开始深入到东北主产区,并且已经对各种粮食作物进行渗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占据了整个产业链条,整个市场和产业就会被外资控制。

对此,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刘登高向记者表示,一些地方干部以招商引资为动机,不顾产业全局,加上一些灰色因素,这些都是外资疯狂向大豆主产区渗透的内因。同时,他表示,当务之急是国家要完善国际贸易的有关法律,填补法律、政策空白。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加大国家储蓄库存,用于平抑市场供需缺口,同时对农民加大财政补贴,鼓励种植是扶持国内大豆产业的首要举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