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问题奶”的中国乳业开始走出阴影

来源: 作者: 时间:2008-10-23
 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查处“问题奶”的同时,一系列有力的产业扶助政策也迅速出台。这些政策有效地稳定了我国乳业产业链条,并正在恢复消费者对国内乳产品的信心。记者在山东、黑龙江等地采访见到,许多乳品企业都在开工生产,规模养殖场的奶农原奶销售重新启动,市民对国内安全乳产品的消费信心增强。业界有关人士认为,原料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奶制品消费“原字化”、“本地化”,将成为“问题奶”后我国乳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原奶生产向规模养殖场和大型奶站集中

“问题奶”事件发生后,山东省和黑龙江省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安排部署,狠抓奶牛饲料生产、奶牛饲养、奶站经营、鲜奶质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确保生鲜牛奶质量安全,一度因部分乳品企业整顿而滞销的原奶销售又重新启动。

“问题奶”事件发生后,流动奶贩基本消失,奶牛散养户面临新的选择,而处于政府部门有效监管下的集中榨乳奶站和规模化养殖场得到了乳品加工企业的认可。黑龙江省肇东市拥有基础母牛八万头,年产原奶20万吨,主要供给伊利集团(肇东)公司。肇东市向阳乡文明鲜奶收购站负责为周边四五十户农民集中榨乳。站长郭文明说:“‘问题奶’事件发生后,伊利的原奶收购要求更严格了。除了伊利确认的A、B、C类奶站能正常送奶外,散户和小规模奶站的原奶伊利都不收了,集中榨乳的优势现在显现出来了。”

山东省畜牧行业协会奶牛分会会长王桂月说,“问题奶”事件为奶牛饲养由散养向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因为规模饲养既利于提高单产、减少成本、抗击市场风险,又利于增强奶农质量意识、保障原奶质量,同时还利于有关部门监管。

市场消费向“原字号”“本地化”转变

记者近日对哈尔滨、济南等地的市场走访发现,一般居民对乳制品的消费倾向正在向酸牛奶、液态奶等“原字号”转变。同时,本地乳品加工企业生产的检验安全的产品深受欢迎,销售量大增,原有的乳制品市场格局开始重新整合。

山东省畜牧业信息中心畜牧师胡智胜说,乳制品行业有一个熟知的规则,即最好的奶生产酸奶,其次生产液态奶,再次生产奶粉。“问题奶”事件后,纯液态奶消费量大增,是对这一规则的最好解释。

记者在济南市易初莲花超市采访发现,山东省当地的佳宝乳业公司生产的乳制品近期销售量猛增,时常有市民到柜台前询问、购买。超市促销员王培山说,佳宝的产品销售一直很好。特别是近些天佳宝的酸牛奶日销量达到了800袋(每袋200克),比9月初时高出一倍。

此外,新鲜、“信任邻居心理”等优势,也使“问题奶”事件后,那些没出现质量问题的区域性乳品加工企业迎来了一个好的发展机遇。像佳宝、三元、完达山等销售量适中、市场范围适中的本地乳品加工企业,在当地消费者心中初步形成了“优先消费”的习惯。

在哈尔滨市区内的一些超市里,奶粉销售点还打出了“‘地产’奶粉值得信赖”的宣传标牌,许多市民把眼光转向了“地产”乳品。据黑龙江省奶业协会调查,省内没有检出问题的完达山、飞鹤等品牌的乳制品日发货量比过去增加了一至二倍,市场销售量也比过去翻番,其中液体奶销量增长了约50%。

在济南沃尔玛超市工作的张枚云对记者说:“现在我周围选择喝本地品牌奶的人明显多了。我自己家订的就是佳宝的液态奶,厂家一天送一袋,产品既安全又新鲜。”

国内乳品消费信心仍需培育

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说,“问题奶”事件对原料奶、乳品消费两个市场冲击最大。通过政府部门的一系列对策措施,消费市场正在以较快的速度恢复,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培育。

据黑龙江省奶业协会掌握的情况,除省内没有检出问题的完达山、飞鹤等品牌的乳制品日发货量比过去明显增加外,曾经检出问题的伊利、蒙牛等企业也正在恢复性销售阶段,加工能力已恢复到近90%,销售量也恢复到过去的60%至70%,产品品种也有所调整,纯奶的加工生产力度加大。商务部发布的对全国350家重点零售企业的监测显示,9月17日未检出三聚氰胺的国产品牌婴幼儿奶粉销量较12日下降33%,但18日较17日回升20%,19日较18日又回升 4%。这组数字说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消费者正在恢复对国产合格奶的消费信心。

但在奶粉市场,一些消费者仍存有疑虑,以至于不惜花高价购买进口奶源生产的奶粉。王桂月说,解决当前奶业阵痛的当务之急在于消费环节,根本办法是恢复消费者消费奶产品的信心,用消费拉动生产、加工。“消费不畅,其他环节就堵死了。因为奶制品卖不出去,企业资金就没法周转、收奶就有难度,奶农卖奶就可能隐患重重。”

专家认为,许多百姓不敢喝奶,归根结底就是担心奶产品质量不合格。因此,在已查出的“问题奶”全部下架之后,质检、卫生等部门应该尽快为目前各大型超市和卖场里在售的经检查合格的奶产品,贴上像北京市一样的“未检出三聚氰胺”、“QS”等标签,让百姓放心大胆喝奶。

Baidu
map